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大事不糊塗

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意在借諸葛亮和呂端的為人行事之風以自勉。后毛澤東借其讚揚葉劍英。

成語資料


【漢語文字】呂端大事不糊塗
徠【詞語解釋】喻指辦事堅持原則。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出處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成語故事


功名富貴是世人孜孜以求的東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計較的,呂端卻表現了一種淡然的態度。也正是由於他對這些人們通常關注的官位高低、金錢多少等問題的漠然,才留下了“糊塗”的說法。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提升為宰相。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呂端並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調動全體臣僚的積極性,為此不惜自己放權和讓位。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辦事幹練,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剛烈。呂端擔心自己當了宰相后寇準心中會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氣來,朝政會受到影響,於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並一同到政事堂中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準的情緒。後來,太宗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但呂端遇事總是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過了一段時間,呂端又主動把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這種主動讓權,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塗”的舉動。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后,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塗”。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由於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呂端制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復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裡,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反映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
呂端的“糊塗”,還在於他的不置產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污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以至於後來呂端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后,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裡又是多麼“糊塗”。
呂端這種對個人利益,對自身名利淡然處之的“糊塗”,是那麼的可貴,那麼值得後人學習,難怪他的“糊塗”要受到人們的稱讚了。呂端經歷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在內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北宋的開國宰相趙普曾這樣評價他:得到褒獎不曾高興,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氣度。但真正使他名傳千古的,還是由於他的“大事不糊塗”。這種不糊塗,主要表現在兩件事上。
一是安撫李繼遷。李繼遷是黨項族人,曾歸順北宋,後來叛宋,在西北部邊境上屢次騷擾。一次在與宋軍的交戰中,他沒有保護好他的母親,老娘當了宋軍的俘虜。這個消息報到朝廷后,太宗就想處死這個老太太。當時寇準正擔任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副使,太宗單獨召見了寇準,跟他商量此事,準備在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把老太太殺掉,以懲戒那些與朝廷作對的人。
寇準從太宗處回去時,經過宰相的辦公地,呂端猜想可能是要與他商議大事,就對寇準說: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位居宰相,你應該告訴我。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寇準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樣做好像不太合適,請你暫緩處理,我去找皇帝說說。他來到太宗面前說了一通道理: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母,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是劉邦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麼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做大事的人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那隻能結下怨仇,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那你說應該怎麼辦呢?呂端說:不如在延州(陝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親總還在我們的掌握中。太宗連連說好:多虧了你,幾乎誤了國家大事。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歸順宋朝。呂端的高瞻遠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於在太祖與太宗的交替過程中,曾出現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繼位后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管草擬詔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的長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著。太宗一咽氣,皇后馬上就派王繼恩召見呂端,計劃逼著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划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后召他人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了自己家的書房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後入宮晉見。果然,皇后對他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確了太子,我們怎麼能不聽他的話呢?由於謀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恩已經被控制了起來,皇后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繼位。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呂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捲起帘子來,然後登上台階察看確實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磕頭跪拜。接著,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爭端,確保了政權的穩固。
呂端一生經歷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歷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不多見的。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品質是有很大關係的。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管是當官還是為人處事,都應該學學這種“糊塗”的精神。
【出典】:
《宋史》卷281《呂端傳》9514至9515頁:“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會曲宴后苑,太宗作‘釣魚詩’,有云:‘欲鉺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意以屬端。后數日,罷蒙正而相端焉。”
【例句】:
明·李東陽《鎖繼恩》:“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繼恩一鎖成鴻圖。”鄒韜奮《糊塗假認真》:“這位省視學先生在總評里總算閉著眼睛說了幾句‘好話’,也許可以用‘大事不糊塗’自慰,深嘆生不逢時,不然也許還有宰相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