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

漢語成語

融會貫通,漢語成語,讀音為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出自《朱子全書》。

正文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解釋】: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出處】: 《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舉例造句】:要沒有活潑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點滴的餖飣的工作,決不能融會貫通的。 ★朱自清《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拼音代碼】: rhgt
【近義詞】:舉一反三、豁然貫通
【反義詞】: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囫圇吞棗
【燈謎】:水管結冰用火攻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學習或思想
【英文】: digest

出處


宋·朱熹《朱子全書》:“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融會貫通 典故或故事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全面理解。指融合領會各種說法,貫穿前後,全面理解。陳立,字卓人,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任曲靖(今雲南曲靖縣)府知府。陳立廣博查考刊載的古籍,凡是唐朝以前有關《春秋公羊傳》的古代釋義以及清朝各儒家解說《春秋公羊傳》的,選擇精要,文語詳細。從開辦以來近三十年,原始稿本長編剛剛具備。他回到南方家鄉后,貫穿前後,整理齊全、層層深入,融合領會各種說法,寫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
【出典】:
清史稿》卷482《儒林傳三·陳立傳》13294頁:“立乃博稽載籍,凡唐以前《公羊》古義及國朝諸儒說《公羊》者,左右採獲,擇精語詳。草創三十年,長編甫具。南歸后,乃整齊排比,融會貫通,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
【例句】:
朱自清《中國學術的大損失一悼聞一多先生》:“單就讀古書而論,固然得先通文字聲韻之學;可是還不夠,要沒有活潑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點滴的餖飣(dòu dìng豆定,食品堆疊的樣子,比喻文辭的堆砌)的工作,決不能融會貫通的。”高陽《清宮外史》上冊:“五、六年下來,各家醫書,無不精讀,融會貫通,成了無師自通的名醫。”

相關詞語


同音詞
融會貫通
融:融合
會:知行合一
貫:習慣
通:通達,到達
融會貫通:知、行融合,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最終達到成就的目標。

成語辨析


[正音] 會;不能讀作“kuài”。
[辨形] 融;不能寫作“榮”;會;不能寫作“匯”。
[辨析] 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學習上能夠領會;理解。但融會貫通的語義範圍比“舉一反三”大;指將各方面知識都能匯聚起來;得到透徹理解。而“舉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類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相關信息


融會貫通是一種學習者可以做到知識遷移的狀態。即,表面上並不完全同類的知識具有某種共性,學習者從中掌握了不同門類甚至不同領域知識的共通性,從而將一個領域更深的理解轉移到另外的領域當中。這樣,就算是知識的融會貫通了。
那麼如何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呢?
首先,應該對每個門類或者某個問題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並能從中抽象出共通性的理性知識,進而將其儲存在記憶當中。
然後,再進行其他門類的學習和思考,進而抽象另外的共通性。
當學習者發現抽象出的東西中具有某種共性的時候,進而就可以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一種領域的思維方式就可以遷移到另外的領域。這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