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意亭
中國陶瓷美術師
程意亭(1895—1948),原名程體孚,別名甫,藝名翥山樵子、山山民,齋名佩古,珠山八友之一,江西省樂平縣人,祖居樂平縣城南門外大碼頭官路口程家。
徠程意亭中國陶瓷美術大師,以花鳥作為他的主要創作藝術,曾經畫過一百幅花鳥,每一幅和每一幅都不同,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成就。程意亭對中國畫和瓷畫顏料的漂研製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畫面上的色彩富麗古雅,兼有豪壯和柔美的格調,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程意亭8歲喪父,由其兄長撫養長大。14歲起在祥盛糧行學徒。其父程志承生於1853年,歿於1903年。其母汪水嬌生於1854年,卒年不詳。程意亭有四兄弟。1920年與汪春蘭結為夫妻,生育三子。按程意亭之意願,希望小兒子學畫,繼承父業,但其本人英年早逝,無法傳藝,故無一子繼承其繪事。
追憶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錶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程意亭生前無什麼嗜好,但對京劇藝術卻情有獨鍾。“一馬離了西涼界……”唱得字正腔圓,常博得大家的掌聲。他喜好穿著,注重儀錶: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杖,白凈的臉上常飾一副眼鏡,風度翩翩。他平易近人、性情溫和、為人慷慨仗義,別人有難總樂意相助,從不要別人什麼好處。早在農村時,村與村之間常發生糾紛和械鬥,村民們便請他出面調解,他不僅樂意出面,且常能奏效,鄰里們就連家庭糾紛、父母出殯、辦理淘金證等等瑣事,都少不了請他幫忙。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從藝之初,喜好且繪得一手好山水。一次畫友請人鑒賞其山水畫時,聽見有人戲謔地說了聲:“畫是畫得很好,但稿子是我的。”他甚感自尊心受到莫大的傷害,發誓從今以後再不畫山水,而專攻花鳥畫。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與樂平縣城開爆竹店的汪少平老闆關係甚密。1934年從上海學藝回來后,曾在汪少平家中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汪老闆后屋作畫前店賣畫。當年14歲的農村孩子張景壽,常到鎮上為其父抓藥,路過店門,總是留連不舍地看程意亭作畫,並默默地記下程意亭的每幅畫,回到家中再畫在紙上。這種求學愛畫之舉被程意亭發現,張景壽最終成了他的得意門生。
20世紀30年代中期,程意亭在江西省浮梁縣立飾瓷科初級職業學校(原縣立初級職業學校),從事花鳥畫專業教學。l6歲的張景壽正好也考入了該校,從此師生關係更為密切。程意亭常接濟貧窮的張景壽,每學期替他代交40塊大洋的學雜費和5塊大洋的生活費,並讓其跟在自己身邊學畫瓷,畢業后收為關門弟子。
程意亭沒有將一身的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卻帶出了余見田、余學勻、張景壽等十來個徒弟。他在學校任教時治學嚴謹,猶如他的花鳥畫那樣一絲不苟。他善於將粉彩顏料重新漂研調配,色澤更加鮮明而不嬌媚、豐腴且潔雅,並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秘方和絕活傳授給學生和徒弟。此外,還經常耐心細緻地給弟子們談畫理、論鑒賞、品名畫、述畫論。張景壽先生如今在瓷壇享有盛譽,成為景德鎮陶瓷大家,仍念念不忘程意亭的再造之恩。
1925年至1935年,是程意亭創作的黃金時期,傳世的許多作品均是這一時期的創作,期間有一件作品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花鳥畫擅長工兼寫,多以松鶴、荷塘、水鳥、紫藤、秋菊等為題材,常以瓷板、四方鑲器為裝飾載體。在他的眾多瓷板畫的題款中,幾乎均有“擬南沙老人大意”、“擬鴛湖老人筆意”、“擬鴛湖老人法”、“擬廷錫相國大意”、“師南沙翁法”、“仿鴛湖老人畫法”等字樣,反映了程先生聰慧好悟、勤學苦練、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的治學精神。
“南沙老人”、“鴛湖老人”即清代傑出畫家蔣廷錫。善畫花卉,多用逸筆。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賦色,或暈墨,自然、生動、恬雅。程意亭受其影響,自己的作品在筆法上多兼工帶寫,用筆飄逸灑脫且工整細膩;在賦色上清新雅麗、不浮不躁;在構圖上奇中求正、穿插自如,錯綜而又空靈;在形象上刻畫細膩入微,卻又注重動勢神態,突破了一般花鳥畫的媚世艷俗、煩瑣臃雜之弊端。1939年所作《荷塘水鳥》瓷板畫,整體大度的氣勢與局部工細的描繪相得益彰。密不透風的荷花莖葉與空曠虛無的水塘,靈巧生動的水鳥與靜中寓動的花葉所形成的強烈反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徠程意亭作品
一是程氏畫花鳥,多用勾描填色之法,講究骨法用筆,線條細潤勁挺,工整圓潤,剛柔相濟。特別是以“釘頭鼠尾”描法勾勒的花葉,行筆有繁有簡,有粗有細。而仿製品的勾勒多落筆隨意,收筆飄浮,凝澀枯竭,筆韻含蓄不足,少韌練之氣。
二是程氏畫鳥慣用工筆絲羽法,在勾勒的基礎上,用尖細的枯筆絲羽,再以色罩染,以求鳥的羽毛整體有厚度,工細入微,嚴謹精緻。而模仿品細膩不夠,層次缺少,工整者多板實僵硬,用工少者又顯單薄,絲羽之法難得要領。
三是程氏畫鳥頭部均較大,但鳥的形體卻很生動,有人問他是否合適,他說:“一幅花卉翎毛畫上的鳥,多半是作為主將出現,頭小就不威武,更難傳神。”而模仿品有的執意將鳥頭畫大,但人而無神,生搬硬套反而使鳥缺少靈性。
另外,程意亭花鳥畫的設色,也是鑒定其作品真偽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程氏所用顏料經過自己的漂研凋配,色澤妍麗而不嬌媚,在填色時義能輕拂丹青,以薄為貴,呈現出特有的清麗娟秀,既有文人畫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筆重彩的艷麗,艷者無飄浮感,淡者也非蒼白無神,厚重淺淡之處,均以筆法皴擦染而成。二是填色下藝達到運用自如,駕輕就熟的程度。如程氏畫花多用胭脂紅洗染,濃淡相宜,過渡自然,顏色瑩潤;而填畫荷花卻著意淡雅,表現到赭色,既豐富畫面色彩,又增添了生活的真實。而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少冷暖過渡,特別是用色生硬,往往以色料堆填以求艷麗,鑒賞者用手觸摸有起棱之感。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款識
常見落款為:“意亭寫”、“程甫意亭寫”、“翥山程意亭”、“意亭程甫之筆”、“翥山樵子程意亭”、“翥山樵子程意亭寫於佩古齋”、“翥山程意亭寫於珠山佛印湖畔”等。
另一類是他人代書款,書體勁拔,格式工整,多詩詞。此類題款系民國時期景德鎮專事題款之人所為,此種字體在同時期其他瓷畫名家作品中也能見到。如同時期瓷畫家葉振嘉的作品上也是此種字體,從兩種題款比較中,可看到字體完全出自一人之手。民國時期,某些瓷畫家請人代寫款的現象時有出現,因此在鑒定程氏作品時,不能只從題款來判定,尤其是此類代書款作品,要多從其他各方面來鑒定其真偽。
程氏作品常見印款為:“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
程意亭的作品在構圖上別具匠心。如以荷莖十字交叉——造險;以花蕾設在其間——求活;以水鳥直角停棲——置死,以荷塘襯於其後——回生。進而花葉形成“面”、莖桿形成“線”、水鳥形成“點”,傳統的畫面內涵著現代的形式美感,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師之手筆。
程意亭作品
1948年,程意亭因腦溢血病故於樂平老家,享年54歲。病逝後人們在其景德鎮居所清點遺物,只發現佔了半個房間的白瓷板和幾簍玉版宣紙及五件來不及題款的瓷板畫等,其中有一幅《松鶴圖》瓷板畫,由其子程永建懇求劉雨岑代為題字落款,款中寫道:“先君諱意亭,畢生從事藝術,頗負聲譽,不幸慟於月之23日逝世,檢點遺物,僅存此數幀瓷板而已,用懇世伯劉雨岑代為題款,藉垂永久,戊子仲冬翥山程永建謹志。”
劉雨岑的補款,是對程意亭藝術成就及其一生的最好評價。程意亭的陶瓷繪畫,既吸收了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又在生活中悉心觀察季花、候鳥,在師造化中把工筆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質樸、沉鬱、蒼勁之畫風蜚聲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