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黃俊英的結果 展開

黃俊英

中國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

黃俊英,別名黃建培,男,1936年出生於廣東省雲浮市羅定市,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曲協副主席。

黃培英自幼喜歡廣東戲曲,16歲開始從藝,是相聲方言話的開拓者之一,參演作品有《三六九查戶口》《一對一》《冒牌醫生》等,曾榮獲廣東省第五屆魯迅文藝獎,被評為廣東最受歡迎笑星。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36

出生

1936年出生於廣東省雲浮市羅定市。

1952

師從羅品超,學習粵劇表演

1956年開始從事表演,並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學習粵劇表演藝術6年。

師從羅品超,學習粵劇表演
1983-05

成立廣州相聲藝術團

1983年5月,黃俊英偕同楊達、林運洪和崔靈霄等牽頭成立了“廣州相聲藝術團”,黃俊英任團長。

成立廣州相聲藝術團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個人生活照
個人生活照
黃俊英是相聲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他自幼喜歡廣東戲曲,16歲開始從藝,曾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具有深厚的曲藝功底。

演藝經歷

1958年黃俊英赴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接觸到北方人特別喜歡的相聲。
代表作品如《三六九查戶口》《省港澳大比拼》《一對一》《廣州話趣》等已成為相聲界的經典之作。
黃俊英活動照
黃俊英活動照
1983年5月偕同楊達、林運洪和崔靈霄成立廣州相聲藝術團,親自擔任團長,20年來先後深入山區、農村、廠礦、部隊、學校等演出3000多場,觀眾逾300萬人次。
1985年他第一次把方言相聲帶到香港、澳門,在當地引起巨大的反響。此後他又把方言相聲帶到新加坡等海外地區,深受當地華人的喜愛。
2017年珠江春晚,飾演99歲高齡、會魔術的老太爺,風格一如既往的鬼馬搞笑,還一言不合就玩失蹤。
2020年12月31日參加《2021新年音樂會——揚帆遠航大灣區》。

個人作品


《冒牌醫生》《關公大戰方世玉》《三六九查戶口》《盲公問米》《呆佬賀中秋》《新潮打金枝》《肥仔米》《一對一》《老張師傅》《哈,手機!》《省港澳大比拼》《無牌醫生》《真假難分》《廣州話趣》《外來媳婦本地郎》
社會活動
著名粵語相聲演員黃俊英將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笑壇傾情五十載”———黃俊英表演藝術欣賞會。屆時黃俊英的師傅著名粵劇大師羅品超以及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將會親臨現場並同台獻藝,而黃俊英也會施展自己的拿手佳作。
黃俊英和何寶文
黃俊英和何寶文
據了解,黃俊英自幼喜愛廣東戲曲,曾拜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為師,對廣東戲曲有深厚的功底。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黃俊英還把相聲語言、表現手法引入到小品中,成為別具特色的粵語相聲小品。
師傅妻子出場爆內幕
廣州曲藝團的張團長透露,這台晚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晚會的開始部分,黃俊英會以一段《錦帆開》的打擊樂開場,展示從未展示過的樂器才華。而黃俊英的師傅,著名粵劇大師羅品超為了徒弟這次的演出,特意從美國返回廣州出席,並上台演唱半段粵劇《春香傳———愛歌》。這個選段的上半部分由羅品超和粵劇演員李敏華演繹,下半部分就由黃俊英和著名粵劇演員郭鳳女演繹。另外,黃俊英會與老拍檔楊達共同演繹經典作品———相聲《借電話》。
在“文革”期間,黃俊英曾跟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學習過一段時間,這次馬季也會到現場與他共同表演一個相聲《學外語》,在這個相聲中黃俊英是用國語來演繹。在晚會的最後,黃俊英還會演唱一段小曲《讓歡笑充滿人間》。
黃俊英生活照
黃俊英生活照
張團長還透露,在這次晚會上,還會現場採訪黃俊英的師傅羅品超以及黃俊英的妻子崔凌霄,羅品超將會向觀眾透露黃俊英小時候學藝的趣事,而崔凌霄就會介紹在生活方面黃俊英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要讓粵語相聲發揚光大
對於這次舉行從藝50周年的演出,黃俊英說:“這個想法是我的徒弟還有一些朋友提出來的。說句真心話,我個人不是很想搞這些東西,你們想想,我這麼大年紀了,還有什麼榮譽沒得過,我可以說別無所求。惟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們廣東的相聲藝術。我希望能通過我這次的演出,憑藉我一點的影響力,進一步把粵語相聲向更深層次推廣。”
參加2017珠江春晚
羊城笑星黃俊英坐鎮2017珠江春晚,飾演99歲高齡、會魔術的老太爺,風格一如既往的鬼馬搞笑,還一言不合就玩失蹤。
師傅羅品超
黃俊英生活照
黃俊英生活照
羅品超(1911年—2010年7月15日),原名羅肇鑒,人稱鑒叔,祖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南庄龍畔村頭,著名粵劇文武生。自小酷愛粵劇的他12歲就入行。在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他曾加入八和會館。他先後主演過許多劇目,如傳統戲《荊軻》、《梁山伯與祝英台》、《林沖》、《五郎救弟》、《黃飛虎反五關》、《樓台會》、《山東響馬》、《平貴別窯》,現代戲《山鄉風雲》、《紅花崗》、《沙家浜》,還改編過外國戲《春香傳》等,長期積累了大量首演劇目,塑造了一批批性格迥異、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1952年,他以一出《鳳儀亭》獲得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表演一等獎,此後獲獎無數。1988年,移居美國后,仍牽掛著粵劇事業。2004年,以93歲高齡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成為至今在世界戲劇舞台上年齡最大,舞台演出時間最長的藝術家。羅品超每年也會到香港度假,香港演藝學院每年也特設一個粵劇課程由他來教授講學,為期一個月,他也希望粵劇得以流傳下去。羅品超多才多藝,戲路很廣,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師。
1931年後參加千秋鑒、九華台、覺先聲粵劇團。與薛覺先、靚少鳳、千里駒等合作演出,在廣州、香港、澳門以及南洋各地有較大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廣州珠江粵劇團團長,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三屆理事、廣東分會副主席。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其表演剛柔相濟,洗鍊細膩,尤以小武見長。以演《羅成寫書》中羅成、《平貴別窯》中薛平貴、《五郎救弟》中楊五郎、《林沖》中林沖、《荊軻》中荊軻、《山鄉風雲》中黑牛等著稱,特別是自成一格的"回龍腔"韻味獨特。對他藝術的評價就是"冶文武於一爐,集剛柔於一體"。
1950年,羅品超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1979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秘書長。
藝術形象
黃俊英被採訪
黃俊英被採訪
粵語相聲和北方的傳統相聲一樣,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時代變了,我們自己也在不停的變化著。就在以京津為代表的北方相聲屆為相聲發展之路激辯時,從誕生到流行僅僅二十多年時間的粵語相聲也隨著黃俊英、楊達逐漸淡出而日漸式微。後繼無人、創新力不足成為這門藝術的瓶頸。
1983年5月由黃俊英和楊達發起,同時成立了廣州相聲藝術團(廣東音樂曲藝團屬下一個演出單位)和廣州市相聲藝術學會。為普及和提高粵語相聲藝術,廣州市相聲藝術學會成立后,多次與北方相聲同行進行藝術交流,舉辦了兩屆廣州市群眾相聲大比賽和廣州市首屆中、小學生相聲大賽,編印了三輯創作相聲集,還成立了"相聲迷聯誼會"的組織。粵語相聲除學習和改編演出了許多北方相聲段子外,還創作出《大不相同》、《蝦仔入城》、《學戲》、《生死戀》、《打破常規》、《廣州話趣》、《食煙歌》、《歌迷與迷歌》、《快三、慢四、的士高》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的作品。廣東音樂曲藝團還有關楚梅、關心民、區少佳、何志炯、馬如龍、呂錦蘭、莫少鷹、關儉良、林運洪等男女演員參加相聲演出行列。
粵語相聲是我們廣東人自己的相聲,難道就只能成為我們的回憶?
廣東電視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和廣州電視台的《開心二四味》成功突圍香港電視中,粵語相聲是否能夠從中學到點什麼?我們的傳媒,包括強勢的廣州平面媒體、主流的電視媒體和頗具創新意識的廣播媒體,是否也應該為我們這一嶺南文化的發展與流傳做點什麼?
笑匠黃俊英:說起能把廣州話演繹得活色生香、天花亂墜的人,地道的廣州人都會想到一個名字——黃俊英。黃俊英是廣州人自己的城市笑匠,也是開創粵語相聲的領軍人。
個人感嘆
年過七旬的著名笑星黃俊英風采依舊,一開口就妙語連珠。“我對西關有特殊的感情。這麼多年一共搬了10次家,最近一次搬到西華路,但還是搬不出西關!”在西關生活了幾十年的黃俊英還記得,往時許多粵劇伶人常在涼茶鋪、茶樓等公眾場合唱戲,當中不乏白燕仔等名角,荔灣的粵劇氛圍一直非常濃厚。
而他自己也到過解放北、海珠路的酒樓唱戲。但黃俊英接著表示,過去的曲藝表現很豐富,一人飾演多角,有說有唱,非常吸引人。但現在曲藝變得單調了,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腔調,配樂也只剩下一兩種。“其實觀眾心水清、要求很高,你水平下降了,他們自然不喜歡。”黃俊英說,荔灣區的粵劇傳統很深厚,政府應該重視這個優勢。“例如舉辦粵劇展覽、整修大老倌故居,形成粵劇旅遊景點等。”
編粵劇相聲不如寫電視劇
“如今從事粵劇、曲藝創作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了!”著名粵劇曲藝家沈瑞和在論壇上談到,粵劇、曲藝創作設計的知識面很廣,而且條條框框很多,不是輕易能夠入行。至少要熱愛這個行當,才有心思去創作。“但現在的局面是,粵劇創作‘難能’卻並‘不可貴’。辛苦寫一支粵曲,掙不了多少錢!”沈瑞和感嘆說,搞表演可以從小孩子抓起,將來粵劇演員輩出,但若翻來覆去都是唱那幾台舊戲,就會變得很尷尬。
黃俊英生活照
黃俊英生活照
“粵曲創作很難,寫相聲就更難了!”黃俊英說,現在幾乎沒有專業的相聲作者,全靠相聲演員自編自演。“相聲劇本難寫,稿酬又低,不如寫電視劇本來得省力、賺錢。寫相聲的人許多都轉行了。”
劇團零落不意味粵劇衰亡
出席論壇的另一位嘉賓、廣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孔慶炎,卻對粵劇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用“形勢大好”來形容現時的局面。他認為,雖然專業劇團減少,演出也不如過去繁忙,但這不代表粵劇會衰亡。“因為老百姓的欣賞形式有了變化。不一定要專門上戲院看戲,買張DVD回家邊嘆茶邊看,也是一種享受。”孔慶炎說,例如現在在荔灣區,私伙局隨處可見,粵劇發燒友自己掏腰包買設備和服裝唱戲,讓人感到振奮。但他同時強調,雖然發燒友們是自娛自樂,但政府應該加以扶持,不能讓其“自生自滅”。
小朋友試雛聲唱粵劇
粵劇日演出精彩紛呈,除了專業名角登台亮相外,來自光揚幼兒園、西關培正小學、三元坊小學的“小紅豆梯隊”也一試雛聲。例如表演摺子戲《游龍戲鳳》的潘鈺兒和潘楚瑜今年只有8歲,但已經學了4年粵劇,她們還曾憑藉此曲獲得2007年首屆“國際小曲王”十強稱號。而光揚幼兒園的32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分別以生旦凈末丑的扮相表演《粵韻展新苗》,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
“越海過洋到西關,幸福生活沒得彈。和諧社會人人贊,吸來初地禮伽藍……”昨日,美國青年Jeremy和Celia也憑藉一支長達3分鐘的《唱西關》,加入到“唱大戲”的行列,觀眾們拍爛手掌。雖然兩人在廣州生活也有一段時間,能說流利的普通話,但之前完全是“粵語盲”。接到此次演出邀請后,對嶺南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的他們很快就決定要苦練獻藝。直到登台前一天,Jeremy還整天帶著ipod,一有空便練習。“我很喜歡西方的歌劇。雖然粵劇也叫opera(戲劇),卻是那麼不同。”Celia對粵劇的獨特表演方式大為驚嘆。
相關信息
廣東音樂曲藝團的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從藝50多年,早年曾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學習粵劇表演藝術,後為曲藝演員。他在相聲表演上,功底深厚,說、學、逗、唱皆能,“捧”、“逗”兼佳,能編能演。觀看他的演出,無不令人捧腹大笑。他至今上演過百多個相聲段子、諧趣小品、諧曲說唱,並有大量音像製品廣為發行,深受觀眾歡迎,成為家喻戶曉的“笑星”。
交談動機
今年是黃俊英從藝50周年。有人說,從藝50周年者,不一定人人都敢雲旗雷鼓、綉服金鞭,風光一把。因為不同的人的從藝50年,有高低之分,有文野之別。而黃俊英卻能以最平凡的形象,以展現成就的方式,慶祝自己的藝術華誕。“黃俊英從藝50周年表演晚會”將於本月23、24日連演兩場。當市民紛紛開始為此到處“撲飛”(買票)的時候,記者有了疑問:為何時代變了,粵語相聲的市場還是依舊?遂於昨晚面對面採訪黃俊英。
直面喧囂獨沽一味
記者:粵語相聲最近成了熱門話題,一是因為您即將舉辦的從藝50周年表演晚會,二是傳媒對粵語相聲“前世今生”的集中反思。
黃:群眾鐘意我們這種“笑的藝術”,這種語言藝術給廣東人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曾多次對人說:“來到廣東,我們說不過他們。”
記者:粵語相聲和普通話相聲有什麼區別?
黃:它們的結構是一樣的,可以說沒什麼差別,但在一些具體做法上又有些許不同。我們創立粵語相聲的初期,曾對馬季老師的作品進行翻譯和移植,將普通話翻譯成純正廣州話,再串成一個段子,結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連姜昆唐傑忠都將我的粵語相聲錄音回去研究:“怎麼我們本來沒有‘包袱’的地方,在黃俊英那裡反而有了‘包袱’?”
粵語相聲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一邊改善,一邊創作,當時我們還專程去武漢學習相聲,到海南島跟馬季老師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演出,得到馬季老師的言傳身教。60年代粵語相聲開始受歡迎,有專場演出且很火爆,一些其他行業的藝術工作者紛紛轉行做粵語相聲。
但是,改革開放初期,粵語相聲面臨了一場生死考驗———當時港台流行歌曲湧入廣東,有席捲一切之勢,很多藝術團體都受到很大的衝擊,曲藝團差點就轉為輕音樂團了。我們當時也唱起了粵語流行曲。但實在是心有所系,在歌廳演唱的時候偶爾會穿插一些粵語相聲,想不到觀眾反響熱烈,這些都是年輕觀眾呀!這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重新研究方案……我跟楊達牽頭組成了廣州市相聲藝術團,還成立了廣州市相聲藝術學會,引起相聲界的高度關注,當時侯寶林還寫了賀信來,馬季老師親自來廣州祝賀。現在想想,假如當時在歌廳沒有穿插表演粵語相聲,沒有體認到青年觀眾的熱情反應,接下來就不會有振興粵語相聲的一系列動作,那就沒有粵語相聲的今天了。甚至,粵語相聲現在根本就不存在了!
大師稱謂不敢冒受
記者:可以說,粵語相聲的發展與您密不可分。早幾年就有人說,黃俊英是一位語言大師。黃:我不能接受“大師”這樣高的稱謂,因為我離觀眾的要求還很遠。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雖然50多年來一直和語言打最密切的交道,但我真的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作品對粵語發展的影響。
我對人家說,我不求什麼,只要觀眾還喜歡我,我就會為相聲藝術事業奮鬥到最後一刻,絕不“封喉”。現在大家給了我那麼高的評價,使我想到了悼詞。悼詞是寫給死人的,但是,最好的悼詞對於死去的人來說都是廢話,因為死者聽不到了。對於這些評價,我就當提前知道了大家在悼詞里對我的評價,我很幸運!
記者:您使我們真正領略了粵語的神奇魅力,重新享受到了粵語表達的樂趣。現在有人擔心推廣普通話會不會給粵語相聲帶來市場萎縮和觀眾流失?
黃:現在不少人經常有對粵語的批評,批評廣州人死抱地方方言不放?
推廣普通話會不會對粵語相聲造成市場萎縮和觀眾流失?我認為不會。粵語相聲就像粵劇一樣,凝聚了濃厚的嶺南風情,而且粵語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有深厚的基礎。現在廣東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但粵語相聲還一直是紅紅火火,甚至連外地人也喜歡上了粵語相聲。我認為要粵語相聲消亡的人,就如當年提議只用拼音而廢掉漢字的人一樣,荒天下之大謬!
後繼乏人最為揪心
記者:粵語相聲要往前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黃:粵語相聲接班人的缺失,是我至今未能解開的最大的心結。我已經67歲了,還能在舞台上演多久?現在很多人說:看我們團的演出,就是沖著黃俊英來的。去年我患腎結石,去醫院做手術,休養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我們相聲團沒有一場演出。其他演員還頂不了我的作用,經紀人更要考慮票房的問題。因此,我感覺這是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了。我希望有人能接班,即使是從模仿我開始也好,但現在連能模仿我的人都沒有找到,我很擔心。希望文化主管部門能重視,給予經濟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我們的廣州市粵語相聲藝術學會和廣州市粵語相聲迷會已經因為經濟和別的一些原因解散了,這樣通過群眾活動、民間組織來發現人才的途徑又少了!
現在粵語相聲的難得之處就是很有群眾基礎,市場很廣。我們所到之處,票房都很火。粵語相聲團成立20年來,均面對珠江三角洲公開演出,作為一個藝術團體能20年來一直堅持走市場的路子,在全省來說是絕無僅有的。為什麼?我們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專業粵語相聲團體,其他的粵語相聲團體都是業餘的,難成氣候,處於散打散鬧的狀態,裡面沒有專業的和有代表性的演員。
以前我還曾為此而慶幸,但現在我憂心忡忡!有競爭才有進步呀,這說明了人才的缺乏。多幾個團出來,大家互相促進,不是更好嗎?
記者:你收徒弟的標準是怎樣的?
黃:主要看其反應,我需要思維敏捷,調皮一點的學生,一定要有文化。現在的粵語相聲演員應是“全才”,要能寫、能編、能導、能演。另外要刻苦、勤奮。我初中畢業,出來社會長了,涉獵廣,在我們那個年代,完全都是靠自己的。我對現在的年輕一代既羨慕又恨,羨慕他們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恨的是他們不珍惜好的環境,不專心學習,過早談戀愛,追逐名利,處處向錢看。
琴瑟調和朋輩稱道
黃俊英生活照
黃俊英生活照
記者:您的許多粵語相聲作品,已經成為經典。大家對您在舞台上塑造的“廣東小男人”的形象尤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大家都很想知道您在生活中的丈夫形象。黃:我和太太崔凌霄互相恩愛、理解、幫助和愛護。她是很有修養的人,朋友對她的評價都很好,她從不偷看我的手機信息,偷聽電話,或偷拆我的信件等。我也很尊重她,平時拿到工資獎金,我都會悉數交給她。她藝術上支持我,生活上關心我,我很滿足。
我跟她的結合很不容易,當時我們談戀愛是要向組織彙報的。她人長得靚,有很多比我身份要好的人追她,但她不為所動,還主動追我這個長得不怎麼樣、工資地位等都比她要低的人,我很感激她。
記者:舞台上的黃俊英給大家帶來了無窮的歡樂,生活中的黃俊英呢?
黃:朋友特別喜歡叫我去茶樓喝茶吃飯,因為他們有目的:我會調氣氛,搞點笑。
我喜歡研究廣東各個地方的方言,學得像模像樣。因此,我的“老鄉”特別多,有“鄉音”為證呀,當然是一見面就感覺特別親切。

參演作品

參演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