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剛果人,亦稱“剛果人”。有617萬人(1978),主要居住在扎伊爾(450萬)、剛果(76萬)和安哥拉(85萬)。屬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包括維利、庫尼、卡剛果、姆潘古、希剛果等20多個支系。
巴剛果人在
班圖人(見
班圖尼格羅人)大遷徙過程中,由赤道以北地區南遷到
剛果河下游地區,並在13世紀末或14世紀建立了早期奴隸制國家
剛果王國。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勢力侵入,由於遭到巴剛果人的不斷反抗,葡萄牙殖民者於17世紀前期被迫撤離。但是,他們挑唆的長期內亂和推行的奴隸貿易,使剛果王國陷入瓦解狀態。19世紀末,剛果河下游地區被法國、
比利時和葡萄牙瓜分。至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巴剛果人所在的三國始獲獨立。
巴剛果人主要從事鋤耕農業,種植
木薯、
玉米、
高粱、
稻穀、
咖啡、
可可、
香蕉和
棕櫚等,並
兼營漁獵。冶鍛銅鐵、紡織、木雕等手工業也有悠久的歷史。近幾十年來,經濟有所發展,已出現現代工人階級和
民族資產階級。傳統社會仍保存著母系制(見母系氏族制)殘跡,按母系計算世系、繼承財產。
一夫多妻現象較為常見。民間口頭文學、雕刻、音樂和舞蹈等,內容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