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朱偉一
朱偉一,生於蘇州,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美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並獲得美國紐約州律師資格,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
1992-1995年 法律博士(J.D.),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
1984-1986年 聯合國譯員資格,聯合國譯員訓練班
1978-1982年 學士,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
2010年至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證券法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法研究院
“證券法的理論與實踐”(英文授課),中歐法學院、國際法學院
“中國法與社會”(英文授課),中歐法學院、國際法學院
2012年至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06年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兼職研究員
2010年至今 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1997-2010年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法律部、研究中心調研員
·資產證券化工作小組成員
·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國際合作
·證券仲裁調研
·參加設立基金申請的審議
·起草併購規則
·參加公司法、證券法的起草和修訂工作
·協調與香港聯交所的合作
·協調與其他政府部門律師的合作
1995-1997年 北京信和浩天律師事務所律師
·代理外資企業仲裁和訴訟
·公司和證券業務
1990-1992年 維也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譯員
·會議翻譯和法律文件翻譯
1986-1990年 中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紐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三等秘書
·協調南沙群島歸屬的法律研究
·參加中、朝賀中、尼邊境談判和勘查
·國際裁軍調研
1982-1984年 南京大學外語系講師
·英語教學
《銀行銷售信託產品承擔什麼責任?》《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中國式影子銀行的界定》,《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8月
“QFIIs: A Door Opened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the A-Shares Market”,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3
《評中歐法學院2010年學術研究會》,《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
《當代法律交往與法律融合:第一屆比較法學與世界共同法國際研會論文集》,2013年8月
《關於金融糾紛仲裁的若干問題》,《北京仲裁》,2012年第1輯。
《評中歐法學院2010年學術研究會》,《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說是說非都難——股票投票分析》,《清華大學法律研究》第八輯
《智慧來自不同意見》,《法學》,2006年第7期
《為大師和法學家正名》,《法學》,2006年第6期
《混業還是分業?》,《法學》,2005年第7期
《論券商經紀業務的若干法律問題》,《法學家》,2003年第5期
《德沃金研討會側記》,《清華大學法律研究》第八輯
Zhu Weiyi, Yesterday Once More?—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Revised Securities Law,Asia Legal Watch, February 2006, 4-13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English).
Zhu Weiyi, Not Out of the Wood,Asia Legal Watch, July 2005, 14-16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English).
Zhu Weiyi, Collective Asset Management Schemes: A Wild Animal on the Loose?Asia Legal Watch, March 2004, 8-14(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English).
《美國投資者保護經典案例選編》(中英文對照),2013年,法律出版社
《美國證券法判例和解析》,2014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美國經典案例解析》(1999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美國證券法判例解析》(2005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美國公司法判例解析》(2000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高盛時代——資本劫持法律》(2010年),法律出版社
《美國監管的失敗》(2009年),清華大學出版社
《點石成金的金融戰爭》(2009年),台灣時英出版社
《金融制勝》(2008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聽風聽雨》(2010年),法律出版社
《智慧來自不同聲音》(2007),江西出版社
《另面法律》(2004),上海三聯出版社
《走過法律》(2001),法制出版社
紐約州律師資格
中文、英文、法文
《南方周末》:
“朱偉一的隨筆像爐邊閑話、朋友聊天,文筆幽默,輕鬆,好東扯西拉。但通篇文章看完了,發現他原來有一種調子在裡面。這調子是一種風格,更是某種思想觀念上隱約現的主旋律。讀多了以後,就能認出他的風格。現在,只要是朱偉一的文章,不看署名也能認出來”。
“內容浸透拖了骨髓的動人,語言浸透了骨髓的動人,結構浸透了骨髓的動人。把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主流社會群的人來了一番敘述抒情,令人唏噓,坐立不安!思想的明晰、開闊,態度的凄婉,對語言的繼承達到了極高的完美。難得一見的散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