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輔
王者輔
王者輔(?—1779)字近顏,號惺齋,安徽天長縣人,廩生出身,生年不詳。清乾隆九年至十一年(1744一1746年)任嘉應州知州。他勤政愛民,興利除弊。到任之初,見歷年積案2000餘宗,立即明咨密訪,進行清查。在任三年,基本査清積案,並加妥善處置。時“因程江屢漲,自城西渡江津以下古岸坍削,盪及民居”。為解除水患,王者輔親率吏民實地勘查,制定御水方案,並督促施行。僅半年,築成上自渡江津,下至南門大榕閣6個堤壩,控制梅、程兩江匯流水勢,減輕洪患。為改善交通條件,還主持重建東山狀元橋,再建城北窖溪、合溪壩2橋。
尤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對梅縣文教方面的建樹。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者輔倡建東山書院和南口培南書院;在風景秀麗的南門河畔,修建頗具規模的雙層八角形“觀瀾亭”(今稱八角亭,為縣文物保護單位)。隨後把行將湮沒的重要文物南漢千佛塔移建於東山岌。由於其政績卓著,鄉賢、翰林李象元稱他為“賢守”。
王者輔幼承庭訓,學習勤苦,其文品、人品頗受安徽學政(“提督學政”簡稱。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童生及生員。三年一任)、後來的“國子監祭酒”(國家最高級學官)孫嘉淦(念干)的賞識。他極力向朝廷舉薦王者輔,使之得以被朝廷召見,於雍正五年“被授廣東海豐縣令”,王者輔由此走上仕途。乾隆九年,王者輔被“發廣東”,任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在嘉應四年間,他一以貫之地清廉為官,勤勉做事。到任之初,他見歷年積案達2000餘宗,便“明咨密訪”,一一妥善加以處理,最後將積案全部查清。另外,還先後遷建了“千佛塔”,整修了“狀元橋”,興建了城北窖溪、合溪壩二橋,做了不少有益之事,被譽為“賢守”。
=============================
王者輔,字覲顏,號惺齋,天長北鄉人。約生於清康熙年間,父穎哲教書為業。王者輔受讀於家,學習勤苦,每逢進城趕集,都要帶上所作文章,拜訪能詩會文的親友,進步很快。
清雍正初,王者輔因文品兼優而被安徽學政孫嘉淦薦舉入京,雍正六年(1728)授海豐縣令。到任后革除陋規,做過不少有益的事,也曾鎮壓過起事造反的民眾。他生性怪癖,不肯阿諛奉承,好直言,經常觸犯上官,被稱為“怪尹”。上司來海豐視察,他只是“掃一館以待”,絕不趨前附后。他的衙署之中僅用7人,一切文案均自己辦理,不用幕友。平時布衣素食,外出不坐轎子,騎一匹羸馬,帶兩個皂隸,俸祿之外,一錢不染。由此,他的頂頭上司惠州知府將其視為一怪,連上六本彈劾,稱其私自動用賦稅之款。實則雍正五年海豐縣賦稅除如數上繳外,尚有剩餘,因未得上繳之令,故存之縣庫,用之於公。王者輔也不示弱,將知府貪贓受賄之事公之於眾,上司因王者輔與惠州知府互相揭發,將二人同時解官。王者輔在中丞會審時,與知府當堂質對,致使知府連氣帶病而逝。王者輔亦因平時觸犯權貴甚多,四面樹敵,受審過程中戇直不屈,觸怒中丞,被判死刑。海豐士紳百姓為救王者輔,籌措資金,償還了海豐縣動支過的賦稅款,王者輔方得免於死罪,改判處監禁4年。著名學者藍鼎元聽說王者輔之事後,特撰《怪尹記》一文。
王者輔出獄后,廣東巡撫延之為幕僚,並因其操守可信,人才難得而向朝延保薦,於雍正十二年被發往甘肅隨軍效力。乾隆元年(1736),授為固安縣令。在固安,依然不改剛直之性,被稱為“鐵匠”。平素儉約,每餐僅一個菜,外出常以烙餅裹胡蔥充饑。儘管任固安縣令僅9個月,但數十年後,王者輔之子到固安縣,當地士紳民眾仍未忘記當年的“鐵匠”,主動出金資助。
乾隆二年,王者輔由固安縣令升順天府北路同知。次年升宣化知府,宣化有不少皇莊庄頭串通官府,盤剝百姓。王者輔到任后,堅不與庄頭同流合污,得罪庄頭,又被彈劾。乾隆六年降職廣東,以司知直隸州補用,歷署惠州府知府、欽州知州補、嘉應州知州,最後又以文武官僚不和而失官。乾隆十七年左右,入兩江總督庄滋圃幕府,與袁枚同作幕僚。乾隆三十七年左右,又因辦案差錯,謫戍吉林。
王者輔一生好讀書,著述頗富。在任宣化知府期間,曾主持纂修了《宣化府志》。惜在吉林時因家中失火,雜著大都遭焚,僅留一部《讀書記事》,這是他步入仕途至逝世前的讀書心得,曾由好友藍鼎元、龔天如校訂,但未經刊印,后亦亡佚。
王者輔的流放生活持續了8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左右在吉林去世。身後別無長物,僅余藏書75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