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9條詞條名為劉家莊村的結果 展開

劉家莊村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里鋪鄉下轄村

劉家莊村隸屬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里鋪鄉,位於北緯40°22′30″,東經113°57′55″相交處。北接二十里鋪2公里,東界上吾其3.4公里,南鄰范家莊2.4公里。總土地10246.1畝。種植業以糧為主。作物以谷、黍、馬鈴薯、糜子、高粱為主,其次為莜麥、小麥、黃落子、豆類及胡麻、芥菜籽、白麻、蘆葦等。有耕地6870畝。

自然地理


村域地貌

為衝擊平原。柳林河、白登河由村西漸靠攏到東匯流,村域夾在“>”內。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微傾。總土地中,耕地6869.6畝,佔67%;荒草地675.1畝,佔6.6%;鹽鹼地1085.1畝,佔10.6%;林地225.1畝,佔2.2%;水域657.1畝,佔2.7%。另有民居佔地等。

氣 候

屬平川中溫半乾旱區,氣象要素同卅里鋪村。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二十二年(1896),兩次洪水,浸淹全村,但未成災。民國28年(1939)澇災,村被淹1.5米左右。新中國后1956年澇災。1966年5月1日14時半至19時半,遭受特大風災,最大風力10級,平均8級,農田、房舍受損。1995年秋,澇災。

土 壤

母質為沖積物。表層土壤屬潮土類中蘇打鹽化潮土,村東北有蘇打潮土。有機質含量0.6~0.8%,村東及東北小於0.6%。全氮含量小於0.05。速效磷10~20ppm,村東、東北5~10ppm。速效鉀含量50~100ppm。

水 文

柳林河自西北、白登河自西南,在村東二里處匯合為南洋河源頭。此段2000年前後平年清水流量73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均值114立方米/秒,20年一遇359立方米/秒。水文地質分區屬沖積平原淺埋弱中等富水區,地層以湖泊沉積細粒物質為主,岩性為粘土或亞粘土。據八十年代31眼井孔揭露,水位埋深一般2米,主要開採層位6~30米,少數為2~30米,1眼10~78米。含水層岩性細砂、粗砂、中粗砂。為一縣鹹水區中心,淺層鹹水埋深0~25米間。地下水礦化度1.1~2.3克/升,PH值7.6。單位涌水量30噸/時·米。

人 口


510戶、2040人,其中男1018人,男女性別比99.6。當年出生率18.62‰,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長率13.72‰。村民均為漢族。

種植業


以糧為主。有耕地6870畝,其中糧田5400畝,總產糧151.5萬公斤,當年施化肥616噸,畝均114公斤。

養殖業


推重養豬,役畜以牛、驢為主。大畜1021頭,豬1370頭,羊304隻,年產肉類163噸。

林 業


林木以楊、柳樹為主。1949年白登河、柳林河灘用材林325畝,村和地旁零星樹5000株,其中榆樹7株。新中國七十年代後期,進行了“百畝方”、“千畝方”農田林網建設。八十年代初,又搞平原綠化,引入優種楊大苗綠化田間道路等。1986年,全村育優種楊大苗250畝,自用外,出圃收入120餘萬元。至九十年代,多在路、渠旁植樹,綠化村莊。1條渠、17條路旁植楊樹10212株,村內植樹1042株,內有少量杏樹。1995年林地225畝,其中用材林、防護林199畝,多集中在白登河、柳林河畔。

水 利


水資源豐富。1949年洪水可澆地 800畝,人畜飲水井4眼。新中國集體化生產後,在村北開挖二條東西向排水渠及引河水澆灌渠系,排鹼壓鹼,並逐年拉砂壓鹼。1964年水利建設成績突出受山西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建機電灌站1處,裝水泵4台。1975年打第一眼機井后又打農灌井9眼。1980年水澆地4600畝,佔耕地95%。1984年後加大打井種麥、改灘治鹼力度。當年國家投資20萬元打井19眼。1990年機井31眼,年農灌取水量29.9745萬立方米,其中洪水澆灌9.49萬立方米,地下水佔20.4845萬立方米。1997年機電水井50眼,配套43眼,裝機總量399.5千瓦。水澆地3130畝,固定渠道39.5公里,其中防滲渠26.8公里。當年地下水開採量56.7萬噸,其中人畜用水3.5萬噸。后自來水失修,村民三成院內自打井。

農機農具


有汽車1輛,掘土機1台,農用三輪車5 輛,小四輪拖拉機6台。年用電23萬千瓦時。

工副業


有個體修理拖拉機、摩托車攤點各1處,經營汽車運輸1戶。工副業從業103人。

商貿業


設供銷社分銷店1處,營業員1人。有2處個體煙酒副食日雜攤點。

村貌建設


村居址平坦,海拔1003米,由西南向東北微傾。清末,建有五道廟、真武廟、大廟各1處,樂樓1處。1949年土改時房屋945間,其中土房809間,瓦房136間。其牆體多為草坯或土坯砌成。新中國集體化生產,逐年興建小學校、畜圈、庫房、大隊辦公室房舍170多 間。七十年代初,大隊拆龍王廟,建新式戲台1座。八十年代村民多建磚木結構新式瓦房,個別戶用鋼筋混凝土打地梁。1979年建水塔1座,村民用自來水。1990年村民居址佔地381畝。1997年房舍1500餘間,還有下房畜圈1500多間;新式戲台出售個人,存九十年代村南新建龍王廟。
統有村際道路3條。1955年集體化生產後,尤其七十年代后拓寬、取直、改造成可通汽車大道。1983年,村東南白登河上建水泥大橋一座。1956年架通有線電話線路,1978年架通廣播專線,1985年後線桿丟失不通響。1997年僅通郵政。是后個人多安裝程式控制電話

學 校


設小學和中學。小學校佔地1540平方米,建築面積432平方米;中學佔地5558平方米,建築面積666平方米。1997年小學有教師9名,在校生300名。中學有教師25名,在校生256名。

衛 生


有個體醫生2名,診治小病、輸液等不出村。

村政舉要


有村幹部10人,其中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各1人,會計、出納、民兵連長、婦代會主任、團支部書記、治保主任等。有共產黨員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