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歷史
瑞典歷史
瑞典王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南部,東北毗連芬蘭,西與挪威接壤,南部隔厄勒海峽與丹麥相望,東瀕波羅的海。陸地面積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35.8萬,90%為瑞典人,北部居有拉普人,外國移民約80萬。官方語言為瑞典語。基督教路德宗為國教。首都斯德哥爾摩。
目錄
統一國家的形成 約公元前6000年有人類來此狩獵謀生。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約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鐵器時代。在南部逐漸建立起以農耕為主的聚居村落。9~11世紀為“海盜時代”,部落酋長糾眾出海,用獸皮等交換東方的白銀、香料和絲綢,並進行搶劫和擄掠奴隸。862年瑞典海盜到達東斯拉夫徠人聚居地,並以諾夫哥羅德和基輔為中心到拜占廷、波斯和塔什干一帶經商。829年基督教傳入瑞典,11世紀初形成統一的瑞典王國,第一個國王為奧洛夫·舍特科農( 994~1022在位)。1026年丹麥克努特大帝戰勝瑞典人並將瑞典南部併入“北海大帝國”版圖。1155年瑞典出動十字軍征伐芬蘭,強迫芬蘭人改信基督教,並於1284年將芬蘭變為瑞典的一個公國。在由比爾耶爾·亞爾(1250~1266在位)開創的福爾孔王朝(1250~1363)期間,封建化進程加快,王權進一步擴大,確立穩固的世襲君主制,制訂出能推行全境的法律。福爾孔家族在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過程中損害了擁有封地的貴族富豪階級利益,矛盾日益尖銳。當王室計劃收回封地時,貴族富豪階級便向丹麥尋求援助。當時丹麥不僅佔據瑞典南部斯科訥地區,還於1361年征服了哥得蘭島。1389年丹麥軍隊攻入斯德哥爾摩,丹麥女王瑪格麗特被迎奉為瑞典國王。1397年瑞典、挪威、丹麥在卡爾馬會議上結成聯盟(見卡爾馬聯盟),丹麥女王為三國共主。
以丹麥王室和享有封地的瑞典貴族富豪組成的聯盟派同瑞典中小貴族、礦業主等階層的獨立派之間進行反覆的鬥爭。由於1426年丹麥發動的荷爾斯泰因戰爭嚴重影響了瑞典鐵和銅出口,1434年瑞典鐵礦中心貝里斯拉格爆發了由恩耶爾布雷克特·恩耶爾布雷克特松領導的起義,獨立派貴族斯托雷家族一度登上王位。為重新征服瑞典,丹麥於1520年攻佔斯德哥爾摩。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1523在位)入城加冕為瑞典國王,並屠殺獨立派貴族。和斯托雷家族有親戚關係的年輕貴族古斯塔夫一世·瓦薩在大屠殺中倖免於難,化裝潛逃到達拉納郡。1521年在呂貝克的支持下發動起義,經過兩年多的鬥爭將丹麥軍隊擊潰,瑞典徹底擺脫丹麥的控制,瓦薩被推舉為國王,稱古斯塔夫一世。在位期間(1523~1560)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限制教會的權力,將富豪貴族的封地沒收為王室財產,加強王室專制集權,建立起統一的世襲君主制政體的封建王國。
爭奪波羅的海地區霸權的鬥爭 17世紀初至 18世紀初是瑞典對外擴張時期。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同德意志和荷蘭結盟在波羅的海爭霸,三十年戰爭期間又轉而同法國結盟對德意志和奧地利作戰,攻佔慕尼黑和萊比錫,並向布拉格進軍。到17世紀中期,瑞典已成為波羅的海強國,所佔領土除芬蘭之外還有挪威和丹麥的一小部分、立窩尼亞、愛沙尼亞和波美拉尼亞等地。1697年卡爾十二世即位后,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和賦稅征斂,繼續對外擴張。北方戰爭期間(見彩圖),於1700年在納爾瓦戰役中擊敗俄國彼得一世率領的4萬大軍,1708年攻入俄國境內,但1709年在波爾塔瓦戰役中瑞典全軍覆沒。瑞典戰敗后,由於喪失大部分侵佔的領土再加上國庫空虛和人口銳減,在波羅的海地區轉為守勢。
瑞典歷史
19世紀初期,隨著鍊鋼、鋸木、造紙等工業的發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打破封建制度對生產和工商業自由發展的限制,吸收更多社會階層參加議會。1809年瑞典議會通過新憲法,確立了有一定限制的君主政體。1830年後,工業資產階級和自耕農等階層的代表進入議會。但普通農民生活困難,1840~1914年間有100多萬人向國外、主要向北美移居。1865年議會分成上下兩院,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到19世紀末,瑞典陸續建立了銀行、鐵路、電報和郵政等產業部門,航運業也有相當規模。1887年成立全國總工會,1889年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立,勞工運動開始發展。
瑞典歷史
瑞典歷史
戰後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於1946年瑞典加入聯合國。1948年曾致力建立北歐防禦同盟,拒絕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宣布繼續執行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1950年瑞典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參加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75年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在國內,社會民主工人黨政府繼續推行福利國家和發展經濟貿易的政策。瑞典在戰後的經濟可稱為混合型的經濟,鐵路、郵政、電信、能源生產和其他基礎設施大部分屬國家所有,在工商企業中,90%為私營,10%則為合作社或國營。瑞典經濟發達,工業占國民收入的8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現代福利國家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