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冬季戰爭的結果 展開

冬季戰爭

歷史戰爭

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瑞典語:vinterkriget,俄語: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蘇芬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徠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過於威脅到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通過軍事行動并吞芬蘭,重回以往俄屬芬蘭的地位。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計劃,最終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出兵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戰爭背景


芬蘭的獨立

自17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直到1700年爆發了北方戰爭,瑞典被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打敗,其強權地位被後者所取代。1809年,俄羅斯為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對瑞典再度出兵,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創建了「芬蘭大公國」,為瑞典至俄國間的緩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還給予芬蘭相當高的自主權,這也是未來後者成為獨立國家之濫觴。時至19世紀末,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泛斯拉夫主義的高漲,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收回了芬蘭的自主權,對芬人實施「俄羅斯化」,從語言與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國中央之實力。儘管該政策終因俄國內部的衝突而失效,但已嚴重破壞了俄芬兩方的關係,芬蘭的知識份子也深切體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脅,獨立意識大為增強。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1914年8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因十月革命而最終崩潰,芬蘭因而有了難得的獨立機會。1917年12月6日,就在帝國中央政府正因為在混亂中時,政府芬蘭參議院正式宣布芬蘭獨立。當時新生的蘇俄布爾什維克政府正與德國商討停戰的可能性,前者領導人列寧與芬蘭代表協商,原則上同意了芬蘭獨立,但實際上計劃組織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權,將芬蘭以加盟國的形式重新併入蘇聯,自芬蘭宣布獨立后僅三周的時間,蘇維埃俄國就已組織了新的芬蘭政府。1918年1月27日,有著蘇俄方面支持的紅軍(即赤衛隊)和白軍(即白衛隊)正式爆發了內戰,亡命於國外的白軍領導人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回國指揮內戰。另一方面,為孤立俄國,歐洲強權德意志帝國也在內戰激烈時強迫白軍與其接近,換取軍事上的援助。儘管曼納海姆有鑒於這將使本國受德國控制,但其他官員已自行前往談判,並擅自簽署相當不利的協定。短暫而血腥的內戰最終由白軍獲得勝利,於1918年5月控制了全國領土,殘餘的紅軍與共產黨人被監禁、殺害或逃到俄國避難。不過,此時的芬蘭已受到德國經濟與軍事上的滲透,甚至決定由德國親王瓦伊諾一世作為芬蘭國王,但德軍最終因在西線戰事失敗,於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棄,芬蘭因而脫離了德國的控制。
1920年2月2日,芬蘭與蘇維埃俄國於愛莎尼亞的塔爾圖一地簽訂《塔爾圖條約》來劃分兩國邊界,由於此時的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后改名為「列寧格勒」)僅32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裡,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

二戰之前

蘇聯一直認為芬蘭為「革命之敵」、「邪惡和反動的法西斯集團」,特別是仇視身為白軍領導人的曼納海姆與維伊諾·唐納,並懷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時,後者曾與德國過於親近,一年後又還開放港口給英軍攻擊俄國船隻,蘇聯政府因此認為有朝一日,芬蘭會再度聯合以德國為首的列強們入侵本國(或至少同意列強通過其領土),且現有邊界又與列寧格勒過於接近,極具威脅性。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芬蘭方面,在立國初期政府多由前白軍領袖主導,經常發出仇俄宣傳、進行具有法西斯風氣的社會運動(如拉普阿運動),部份民族主義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領土來構築其「大芬蘭」目標,多次入侵蘇俄邊界。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芬蘭處於政治極為不穩的狀態,直到了1930年代後期,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芬蘭經濟逐漸成長,而其國內極端主義的政治運動也才逐漸消失。
在國際形勢相對平靜的1932年,蘇芬兩國調整了相互關係,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條約還宣布:雙方“將始終致力於以公正的精神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性質或任何根源的爭端”。這項條約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矛盾。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但是,為了與前蘇聯抗衡,西方始終保持其在芬蘭的存在,因此,蘇芬關係又受到大國政治博弈的牽動。
芬蘭與西方各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接受了它們的軍事援助。1935~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2.11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德國為芬蘭空軍援建了廣泛的機場網;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專家的支援下,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
芬蘭親近西方的動向經常引起蘇聯的警惕。早在1939年春,當蘇聯主動與芬蘭舉行秘密談判時,就開始試探實現自己對芬蘭問題的各種企圖的可能性。
在談判中,蘇聯代表直截了當地提出在第三國可能東犯並且經過芬蘭入侵蘇聯的情況下,蘇聯利用芬蘭領土迎擊來犯之敵的要求,並且還表示蘇聯希望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上設防的權利。但芬蘭在大國衝突中執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稱它決不站在一個大國一邊反對另一個大國。所以,歷次秘密談判都因芬蘭拒絕蘇聯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二戰爆發后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迅速摧毀了波蘭軍隊。蘇聯在華沙被德軍攻陷后,宣布廢除《里加和約》並在東面出兵,僅幾個星期,德國獲得了波蘭,而蘇聯獲得了了寇松線以東。之後在德國繼續和英法作戰的同時,蘇聯著手開始建立東方戰線,準備恢復過去被割讓和已經獨立的舊疆域。
蘇聯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於1939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在這次談判中,蘇聯除建議蘇聯芬蘭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
然而,漢科半島卻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蘇聯此舉的動機令芬蘭感到懷疑。當時的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蘇聯紅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借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納海姆防線

戰爭準備


1939年12月1日,蘇聯扶持建立了以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為首的“芬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藉此煽動芬蘭軍隊中的社會主義者反叛,但沒有成功,這個共和國只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後來併入到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去了。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蘇芬戰爭發生在綿延近1500公里的蘇芬邊界的芬蘭一側。這裡的地形、交通、氣候都不同於中歐平原,是一個易守、難攻,有利於芬蘭軍隊輕裝小部隊作戰,而不利於蘇聯紅軍重裝大部隊行動的特殊戰場。
芬蘭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國家之一,其1/4領土都位於北極地帶。冬季漫長而嚴寒,風大雪多,氣溫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蘇芬戰爭正逢一年中晝間最短的季節,漫長的黑夜極大地限制了蘇聯紅軍航空兵優勢的發揮。戰爭開始時正趕上一場大雪,戰區積雪深達1米,給蘇聯紅軍的行動帶來極大不便,卻給擅長滑雪的芬蘭軍隊提供了一顯身手的機會。蘇芬邊境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縱橫,交通不便。但芬蘭境內縱深地區公路網發達,有數條鐵路與邊界平行,便於物資運輸和兵力機動。蘇聯方一側的卡累利阿地區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漠,從列寧格勒到摩爾曼斯克只有一條與邊界平行的鐵路和兩條通往邊界的支線。
戰爭中,雙方的作戰行動主要展開在邊境的四個地區,即卡累利阿地峽、拉多加湖東北、邊界中部和貝薩謀(貝辰加)地區。
卡累利阿地峽的交通條件較好,有單線鐵路4條和石質公路10條,可通向芬蘭西北。因此,這裡是雙方主力作戰的主戰場。地峽寬約100公里,地形起伏,車輛可以通行,但缺少便於遠距離觀察的制高點。武奧克薩河縱貫其間,水量充沛,多間以深水湖泊。維堡是該地的唯一一個小工業城市,也是過往蘇芬邊界的必經之地和最佳通道,因此,在軍事上受到雙方重視。但曼納海姆防線是卡累利阿地峽的人工屏障,是蘇聯紅軍進攻不可迴避的巨大障礙。
曼納海姆防線經過芬蘭10年苦心經營,業已形成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它由縱深約90公里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各道防禦地帶均依託沼澤湖泊等天然障礙物,構築有670個永備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塹壕和交通壕相溝通。在主要防禦地帶前設有20~60公里縱深的保障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前和保障地帶內廣泛設置了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和防坦克樁砦、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
拉多加湖東北地區有一條繞過拉多加湖北岸通往卡累利阿地峽南部的接近路,但其距離較遠,且在賽馬湖與拉多加湖之間有一段狹長的隘路,易被守方堵塞和截斷。
邊界中部是芬蘭最狹窄的腰部地區,有三條通往波的尼亞灣要地奧盧港的接近路,沿此西進可對奧盧港形成外線包圍之勢。從索木斯薩耳米到奧盧港橫寬只有120公里,一旦打通此線,可將芬蘭攔腰切成南北兩段,從而將極大地影響整個戰局。
最北的貝薩謀地區是常年覆蓋凍土的台地。貝薩謀既是芬蘭在巴倫支海的唯一良港,又是溝通前蘇聯摩爾曼斯克港與瑞典北部重要鐵礦產地的重要通道。
從拉多加湖東岸至巴倫支海的整個邊界,全長約1100公里,80%是荒無人煙的森林,只有六條東西走向的公路,路面狹窄,路況不佳,且被湖泊森林隔絕。各條公路之間相隔達200公里之遙。公路兩旁的林木既可伐倒充當路障,也可給芬蘭軍隊滑雪分隊襲擊沿公路行進的行軍縱隊提供天然屏蔽。
總之,在被皚皚白雪、莽莽森林覆蓋的荒原上,蘇聯紅軍的坦克與重炮將陷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因此,這裡對蘇聯紅軍而言是一個十分不利的戰場。而在卡累利阿地峽,蘇聯紅軍主力一越過邊界,就被曼納海姆防線阻擋,不得不進行一場困難的攻堅戰。
蘇芬戰爭是一場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蘇聯經過近2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重工業迅速發展,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與蘇聯相比,芬蘭無論在經濟實力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是一個小國。其總人口只有440餘萬,常備陸軍只有3.2萬。面對這樣一個小國,蘇聯曾以為,通過談判施壓或軍事威脅就能迫使芬蘭妥協,實現自己對芬蘭的領土要求。對於蘇聯紅軍領導人當時所持的這種樂觀估計,赫魯曉夫曾作過如下描述,他說:“只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些,芬蘭人就會服從。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我們就是這樣想的。”蘇聯當局正是根據這種估計擬訂了對芬作戰計劃和進行對芬戰爭準備的。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最初的對芬作戰預案,是由蘇聯紅軍總參謀部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擬定的。該案還較客觀地考慮了芬蘭軍隊作戰能力和戰場的特殊條件。其核心思想是主張集中45個師的強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捲入的情況下,“打一場為期至少數個月的緊張艱巨的戰爭”。這項預案由於不符合斯大林的設想,在提交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審議時被否定了。斯大林決定對芬作戰計劃改由列寧格勒軍區司令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重新擬定。
新計劃按照斯大林的意圖,規定列寧格勒軍區部隊在得到特種兵支援的情況下在數周內粉碎芬蘭軍隊主力,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確保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蘭簽訂和約,結束戰爭。新計劃於1939年7月底被最高軍事委員會採納。
根據新計劃,列寧格勒軍區從1939年秋季起緊急進行了戰爭準備,調整了軍隊部署,構築了急造軍路、貯備了作戰物資,進行了戰前訓練。到戰爭打響前,蘇聯紅軍在蘇芬邊界附近共集中了約30多萬人的兵力,4個集團軍,18個步兵師、1個坦克軍、4個坦克旅以及約1000餘輛坦克、800多架飛機。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梅列茨科夫擔任了前線總指揮。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大將是受斯大林器重的一員戰將。他在十月革命期間參加工農紅軍,在國內戰爭期間曾同白軍作戰。1936~1937年間作為一名志願軍參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戰爭,在瓜達拉哈拉一戰中建立了赫赫戰功。他曾任師政委和師、軍、軍區正副參謀長。既有指揮經驗,也有政治工作經驗。1939年初,當他就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時,軍區許多師級指揮員都是一些年輕的大尉,許多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在1937~1938 年的大清洗中遭到鎮壓。
芬蘭作為一個小國,不願意單獨同一個大國對抗。它對未來戰爭的設想是:“如果芬蘭不幸被捲入一場與大國牽連的戰爭,芬蘭可以指望從進攻芬蘭的大國的敵國方面得到援助”。芬蘭軍事當局計劃,依靠曼納海姆防線牽制並消耗蘇聯紅軍兵力,在取得外援后實施反擊,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蘇聯議和。
雖然芬蘭的社會主義者因為其信仰不允許進入正式部隊,但令芬蘭和蘇聯羅斯的領導人都感到驚奇的是芬蘭絕大部分社會主義者並沒有和蘇聯站到一起,反而和他們的同胞一起戰鬥。這主要是由於有部分芬蘭共產黨人到蘇聯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鎮壓,引起對蘇聯的不信任感。另外還因為芬蘭經過1918年的內戰後,社會階級差別縮小,社會矛盾減弱。
根據計劃,芬蘭於1939年10月下旬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並在卡累利阿地峽疏散居民,堅壁清野。到戰爭開始時,芬蘭陸軍擴充到12.7萬人,編5個軍,9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和一些獨立的邊防部隊。另有預備役人員30萬,後備役“民衛軍”10萬以及婦女服務隊10萬。但芬蘭軍隊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彈藥油料,全軍只有反坦克炮約100餘門,槍彈僅夠2個月、炮彈僅夠3個星期作戰之用。空軍同樣不足,僅有轟炸機30架,戰鬥機56架,偵察機59架。
在戰爭期間,芬蘭雖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國的援助,但德國當時正忙於準備入侵西歐,不願意激化與蘇聯的矛盾,因此,對蘇聯與芬蘭的衝突採取觀望態度。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派兵支援芬蘭,但瑞典與挪威因害怕德國把戰火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拒絕英法軍隊過境。結果,直到1940年2月,芬蘭才陸續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飛機、400餘門火炮、85門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軍用物資。但這時芬蘭已經陷入兵員枯竭、彈盡糧絕的地步,英法的援助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芬蘭只得忍辱求和了。
蘇聯為了進攻芬蘭作了部分性的動員,兵員總數達到約54萬人。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總指揮,下轄第7軍、第8軍、第9軍、及第14軍。作戰計劃如下:
中徠部攻勢
第7軍(10個步兵師,6個戰車旅,兵員24萬人,戰車1500輛,大炮900門,飛機300架)從列寧格勒以北沿著拉多加湖西岸向北進攻,突破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奪取芬蘭第二大城維伊普里(Viipuri),然後向首都赫爾辛基前進。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第8軍(7個步兵師,1個戰車旅,兵員15萬人,戰車545輛,大炮520門,飛機200架)沿拉多加湖北岸向西進攻,跟第7軍會師,以鉗形攻勢粉碎芬蘭軍隊的抵抗。
南部攻勢
第9軍(5個步兵師,兵員9.5萬人,戰車275輛,大炮360門,飛機100架)經索木斯薩耳米(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的尼亞(Bothnia)灣畔的奧盧(Oulu),將芬蘭割為兩半並切斷跟瑞典間的陸上交通。
北部攻勢
第14軍(3個步兵師,兵員5.5萬人,戰車165輛,大炮220門,飛機70架)從摩爾曼斯克向西攻擊貝薩謀(Petsamo)地區,然後沿“極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邊境為止。
這個作戰計劃在紙面上看來十分完美,蘇聯紅軍挾著人數和裝備上的優勢分進合擊,把芬蘭切成數塊,首尾不能相應;即使數量居於絕對劣勢的芬蘭軍有準備,他們也無法沿著漫長的國境線布防,紅軍的前進應該是勢如破足。蘇聯領導階層的信心十足,副國防部長指示炮兵單位只要準備12天的彈藥就足夠,擔任遊行前導進入赫爾辛基的一支軍樂隊都準備好了;連斯大林本人都相信這次戰爭不會超過16天,還特地下指令給各部隊絕對不準進入瑞典的領土。
芬蘭軍的作戰計劃不如蘇聯紅軍這麼大規模,他們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一次大戰時的靜態防衛,將大部份部隊集中在拉多加湖西岸的曼納海姆防線,因為這個狹窄的地帶正是傳統上入侵芬蘭的走廊;從拉多加湖北岸一直到巴倫支海,他們只配備了少數的警戒部隊,監視那整片無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澤荒原。不過這個曼納海姆防線其實並不怎麼堅強,主要是以沿線的碉堡群為防禦的重心,碉堡群間的間隔也很大;許多碉堡更只是由原木建成,連混凝土都沒用上。

戰爭過程


概況

蘇芬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至1940年3月13日結束,歷時近3個半月,前後分兩個階段,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憑藉優勢兵力始終處於進攻態勢。其企圖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在其他地區以部分兵力牽制芬蘭軍隊,粉碎芬蘭軍隊主力,在最短時間內迫使芬蘭議和,結束戰爭。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劣勢的芬蘭軍隊始終處於防禦態勢。其企圖是在卡累利阿地峽集中主力扼守曼納海姆防線實施陣地戰,在其他地區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實施機動戰和游擊戰,最大限度地遲滯蘇聯紅軍的進攻,等待西方的援助,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蘇聯議和。

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至1940年1月31日結束,歷時62天。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在前蘇聯芬邊界全線4個地區發起進攻。經過激戰,蘇聯紅軍除在戰線北端達成預定目的外,在其他地區均遭慘敗,被迫停止進攻,重新調整部署,增調兵力,準備再次進攻。
在卡累利阿地峽,蘇聯紅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未逞。蘇聯紅軍弗謝沃洛德·費奧多洛維奇·雅科夫列夫第7集團軍轄7個步兵師、1個坦克軍和2個坦克旅,組成深遠的戰役布勢和縱深梯次的戰鬥隊形,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主要突擊指向維堡方向。進攻首先從地峽東段開始,企圖吸引芬蘭軍隊預備隊東調,隨後在地峽西段實施主要突擊。
芬蘭軍隊集中2個軍計5個師的兵力防守該地,首先以掩護兵力在保障地帶防守各個狹窄的接近地。晝間,芬蘭軍隊以近戰火力配合以有利條件下的陣前出擊殺傷敵有生力量,以各種反坦克兵器從近處摧毀蘇聯紅軍坦克;夜間派出滑雪小分隊襲擾蘇聯紅軍後方,突擊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蘇聯紅軍,把蘇聯紅軍打得疲憊不堪。
儘管蘇聯紅軍投入1個梯隊又1個梯隊,輪番進攻,但由於未弄清芬蘭軍隊的主要防禦地帶和保障地帶,未查明芬蘭軍隊的防禦工事和障礙物配系,再加協同不靈,指揮不善,到12月底,在付出重大代價以後只攻佔了芬蘭軍隊20~60公里縱深的保障地帶。這時蘇聯紅軍已無力突破芬蘭軍隊的主要防禦地帶,被迫就地停止進攻。雙方形成對峙,轉入襲擾戰。
在拉多加湖東北地區,蘇聯紅軍2個師大部被殲,被迫轉入防禦。蘇聯紅軍第8集團軍轄5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分南北兩路實施進攻。其任務是從翼側牽制芬蘭軍隊兵力,配合第7集團軍的進攻。越過邊界后,蘇聯紅軍遭到芬蘭軍隊2個師節節阻擊和游擊隊夜間的襲擾,進展緩慢。6天後,北路集群前進了40公里。在托爾瓦湖地區,雙方發生激戰。結果,蘇聯紅軍傷亡5000餘人,補給無援,被迫轉入防禦,再也未敢進攻。南路集群前進40餘公里后,在基泰萊地區進行1個多月的攻防戰鬥,到1940年1月1日,被芬蘭軍隊分割、包圍、補給中斷,2個師大部被殲,傷亡1.9萬餘人,其餘兵力龜縮後退,轉入防禦,直到戰爭結束。
在邊界中段,蘇聯紅軍2個師被殲,余皆退守。蘇聯紅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的第9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分南北兩路,向波的尼亞灣方向進攻,企圖將芬蘭從狹窄腰部地區切成兩段。南路集群沿兩條被深雪覆蓋的林間道路向奧盧港方向進攻。先頭師到達距邊界約40公里的索木斯薩耳米村以後,遭芬蘭軍隊小分隊依託路障,頑強阻擊。該師被迫沿道路展開成20餘公里的縱長隊形,從而為芬蘭軍隊實施分割、包圍提供了戰機。這時,芬蘭軍隊戰略預備隊1個師趕至戰場,在芬蘭軍隊第3軍亞爾馬·西拉斯沃的指揮下,到12月底首殲該師獲勝,隨後轉移兵力將企圖增援的蘇聯紅軍另1個師攔頭截尾,分割殲滅。索木斯薩耳米一戰,芬蘭軍隊共殲敵2.3萬餘人,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蘇聯紅軍北路集群越過邊界后未遇抵抗,到1939年12月16日接近到波的尼亞鐵路東端終點站凱米湖,對芬蘭軍隊造成極大威脅。芬蘭軍隊從預備隊抽調1個營配合邊防部隊對蘇聯紅軍翼側進行了連續突擊。該路蘇聯紅軍因摸不清敵情,只好退守薩拉,在該地因受到芬蘭游擊隊不斷襲擾,一直未敢採取積極行動,直到戰爭結束。
在戰線北端,蘇聯紅軍奪占貝薩謀等地。蘇聯紅軍第14集團軍轄2個步兵師在北方艦隊配合下向巴倫支海岸方向進攻,未遇芬蘭抵抗,很快佔領了貝薩謀港和雷巴契半島,封鎖了芬蘭通往巴倫支海和挪威的通道,隨即就地轉入防禦。
1939年12月,蘇聯紅軍當局鑒於各線蘇聯紅軍損失慘重,決定停止進攻,重新擬訂作戰計劃,組織新的進攻。1940年1月7日,在卡累利阿地峽成立了西北方面軍,任命原基輔軍區司令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任該方面軍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擔任前線總指揮。該方面軍下轄第7集團軍和新成立的第13集團軍。同時,向蘇芬邊界增調了24個步兵師、20個炮兵團和15個新建的航空兵團。從1940年1月起,該地蘇聯紅軍加強了偵察與訓練,演練了突破預有準備防線和摧毀堅固防禦工事的有效方法。
這時,芬蘭軍隊也調整了該地的兵力部署,將一線兵力由5個師增加到6個師,在縱深只保留1個師作為預備隊。

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從1940年2月1日開始至3月13日結束,歷時41天。在這一階段,蘇聯紅軍西北方面軍集中第7、第13集團軍,共21個步兵師、6個坦克旅的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重點進攻,以2個集團軍的相鄰翼側向維堡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作戰,蘇聯紅軍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攻佔了維堡,迫使芬蘭按照蘇聯提出的條件簽訂了和約,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
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攻佔維堡。
1940年2月1日~10日,蘇聯紅軍出動飛機500多架,展開火炮440多門,對芬蘭軍隊陣地及其後方進行了猛烈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在進攻前的24小時,共發射炮彈30多萬發,摧毀了主要方向上的芬蘭軍隊大部分火力點。
1940年2月12日凌晨,蘇聯紅軍恢復進攻。經過3天艱苦作戰,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團軍在曼納海姆防線的主要防禦地帶打開了一個寬5公里、縱深5~6公里的突破口,並將快速集群投入交戰。芬蘭軍隊主動退守第2防禦地帶。
1940年2月18日,第7集團軍從行進間突破第2防禦地帶未逞2月,其右翼因第13集團軍進展緩慢而暴露。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紅軍為了突破第2防禦地帶再次停止進攻,調整部署。芬蘭軍隊也趁機休整,將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調,加強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禦。
1940年2月28日,蘇聯紅軍恢復進攻,迅速逼近芬蘭軍隊後方防禦地帶。第7集團軍右翼兵團從東北包圍了維堡築壘地域,其左翼兵團4個師從冰封的海面上越過維堡灣,繞過維堡城,切斷了通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公路,攻佔了維堡大部地區。
1940年3月11日,蘇聯紅軍對維堡發起強攻,奪佔了該城。

戰爭結果


到1940年3月5日,芬蘭軍隊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出兵援助芬蘭,德國卻威脅說如芬蘭接受英法援助,戰火將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迫於德國的壓力,拒絕英法軍隊過境。在這種情況下,芬蘭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於3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與前蘇聯議和。但矛盾並未了結,它使芬蘭喪失了1/10即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痛楚地說:“該條約給我國的戰略地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喪失了本來可以保證我們阻止入侵軍隊前進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根據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只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前蘇聯籍。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繼續戰爭。
幾十年來,蘇聯官方材料始終把這場戰爭說成是由芬蘭挑起的,是芬蘭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的結果。到6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則說:“我們要芬蘭人讓給我們一定面積的領土,把邊界移得離列寧格勒更遠一點。這可滿足我們保衛安全的需要。芬蘭人拒絕接受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無計可施,只好用戰爭解決問題。”
蘇芬戰爭共持續了約3個半月,前後分為兩個階段。在整個戰爭期間,擁有兵力優勢的蘇聯紅軍始終處於進攻態勢。但在戰爭第1階段,劣勢的芬蘭軍隊卻挫敗了蘇聯紅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創造了以劣勝優的光輝戰例,迫使蘇聯紅軍重新調兵遣將,調整部署,再次組織進攻。最終,蘇聯紅軍雖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它為這個勝利付出了慘重代價,蘇聯為發動這場戰爭也受到了國際譴責。因此,當時任蘇聯紅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的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後來承認:“芬蘭戰爭是我們的一大恥辱,它敗壞了我軍在國內外的形象,許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時間表


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開始蘇軍進攻拉多加湖北部
1939年12月2日蘇軍奪取蘇奧耶爾維
1939年12月3日芬軍放棄百沙摩
1939年12月5日芬軍自阿格拉加爾維撤到了托瓦亞維
1939年12月6日蘇軍進攻卡累利阿地峽東部蘇軍到達里斯蒂薩爾米大壩
1939年12月7日蘇軍強渡泰帕萊恩約基河蘇軍進攻科拉恩約基河
1939年12月8日蘇軍進攻基維薩爾米蘇軍進攻蘇奧穆薩爾米
1939年12月9日蘇軍奪取通往佩科森奈米以及凱米耶爾維的要道
1939年12月11日芬軍重組了拉普蘭的防禦
1939年12月12日蘇軍的進攻被芬軍僅一個師擋下芬軍在拉多加湖北部發動反擊,重創蘇軍
1939年12月15日蘇軍對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發動第一次總攻擊
1939年12月16日蘇軍對卡累利阿地峽中部發動第一次總攻擊
1939年12月17日蘇軍進攻蘇馬村
1939年12月18日芬軍自側翼對蘇軍發動進攻,蘇軍撤退回薩拉
1939年12月19日蘇軍突破了姆納蘇沼澤附近防線
1939年12月20日蘇軍被芬軍全殲
1939年12月22日芬軍對卡累利阿地區的蘇軍發動反攻,但攻勢很快被遏制。
1939年12月23日蘇軍攻取距離百沙摩65英里的納齊
1939年12月24日蘇軍1939年最後一次攻擊曼納海姆防線
1939年12月25日蘇軍最後一次攻擊科拉地區
1939年12月28日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進攻被遏制芬軍在蘇奧穆薩米爾發動反擊,重創蘇軍
1939年12月30日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峽中部的進攻被遏制
1939年12月31日蘇軍久久無法取得突破
1940年1月1日芬軍在拉特泰公路發動反擊 重創蘇軍
1940年1月6日蘇軍第44步槍師在拉特路之戰中被消滅
1940年2月1日蘇軍轟炸芬軍防線
1940年2月10日蘇軍在地峽西側的蘇瑪取得了突破
1940年2月11日蘇軍對卡累利阿地峽發動第二次總攻擊
1940年2月15日芬蘭第2軍向中間防線進行總撤退
1940年2月16日地峽東部芬軍仍抵抗並擊退蘇軍的進攻
1940年2月18日蘇軍第18師殘部投降芬軍放棄曼納海姆防線 撤退至中間防線
1940年2月25日蘇聯代表交付和平協議中的詳細內容
1940年2月28日芬軍撤退至卡累利阿地峽最後一道防線
1940年2月29日芬蘭願意參加談判
1940年3月5日蘇軍挺進「曼納海姆防線」後方10至15公里
1940年3月9日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軍傷亡慘重
1940年3月12日蘇芬代表於莫斯科正式簽訂和約

戰爭評價


蘇聯紅軍損失慘重
這次戰爭中蘇聯紅軍損失慘重。蘇聯人民委員會議主席、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蘇聯紅軍最高蘇維埃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傷亡數字為: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這個報告由於是對外公開的,所以一直被視為是蘇聯的宣傳手段,並不反映蘇聯紅軍當時的實際傷亡,而是大大縮水后的數據。1970年,已經卸任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其秘密出版的個人回憶錄《赫魯曉夫回憶錄》中提到了蘇聯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損失時說“我們損失了上百萬人”。
根據更近一些的蘇聯軍事歷史學家的說法,如索科洛夫在《影響世界的100場戰役》里說:“據偉大衛國戰爭后統計的名單,1939~1940年有131476人沒有從芬蘭戰場上回來,據其它資料顯示,有大約20%~25%的人沒有統計在內,因此確切數字可能為17萬人”,“紅軍的傷病員很可能超過50萬”,蘇聯紅軍的損失約為近20萬,傷亡合計70萬以上。之所以沒有準確的數字一是因為蘇聯紅軍在統計傷亡時準確率一向較差,“統計只能精確到百萬位”(索科洛夫在《二戰秘密檔案》中語)。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蘇聯士兵的生命。此外蘇聯還喪失了兩千輛坦克。戰爭結束后,一位蘇聯紅軍將領悲痛地說:“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得到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了。”
倉促出兵,準備不足
對芬蘭的抵抗估計過低。開戰前,蘇聯以為,芬蘭是個小國,國力不強,軍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蘇聯一旦出兵,芬蘭民眾會起而響應,從而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這種錯誤估計導致蘇聯紅軍倉促出兵,麻痹輕敵,準備不足,沒能在戰爭開始時就投入決定性力量:芬蘭在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萬人和500門炮,而蘇聯只投入了20萬人和900門炮,雖然有一千輛坦克,但沒有好好運用,反而損失慘重,蘇聯紅軍也沒有準備冬季在森林中戰鬥的裝備,大量使用戰鬥車輛,這些車輛必須24小時不熄火才能保證油料不會凍住。造成第一次進攻的慘重失敗。因此,被迫重新制訂作戰計劃,增調兵力,調整部署,收縮戰線,重點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這反映了蘇聯紅軍在作戰指導思想上的失誤。
指揮不力,協同不靈
作戰方法不適應戰場條件。蘇芬邊境是一個不同於中歐平原的特殊戰場。這裡湖泊縱橫,森林茂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候嚴寒。它不利於前蘇聯紅軍重裝備、大兵力的行動,適合於芬蘭軍隊輕裝備、小兵力的使用。參加冬季戰爭的蘇聯軍隊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隊組成,不適應芬蘭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戰鬥。
在1950年代,絕大部分芬蘭人還生活在農村,他們自己的禦寒衣物已經足可以使他們在嚴冬中戰鬥,當年的冬季是芬蘭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寒冷的三個冬天之一。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的蘇聯紅軍,因受道路所限常常形成兵力擁擠,給芬蘭軍隊造成火力殺傷的有利目標。踏雪行進的步兵因前進緩慢,常與坦克脫節,被芬蘭軍隊各個殲滅。炮兵因受觀察的限制,常常誤傷己方部隊。在拉多加湖以北沿林間道路行進的蘇聯紅軍縱隊,因機動受限,不便展開,首尾難以相顧,坦克與火炮則陷於無用武之地。
在1937~1938年大清洗後上任的許多年輕師職指揮官都缺少實戰經驗,也缺少指揮器材,在作戰中常常情況不明,判斷失誤,舉措緩慢。據歷史記載當時蘇聯軍隊甚至手挽手唱著國歌向芬蘭戰線挺進。在大清洗中,蘇聯軍官有80%被撤換,新上來的都是忠於斯大林而不懂指揮戰爭的,熟悉當地環境的芬蘭軍隊發揮滑雪特長,避免正面作戰,以小分隊廣泛進行伏擊戰、阻擊戰,打了就跑,突襲蘇聯紅軍的翼側與後勤,切斷蘇聯紅軍的補給,使蘇聯紅軍火力優勢無法發揮,經常陷入挨凍受餓的境地。
蘇聯空軍的落後
芬蘭空軍的規模遠小於蘇聯空軍,不過他們的訓練紮實,要求標準很高,飛行員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很普遍。芬蘭空軍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使用四機編隊做為他們空戰的基本編製。這種編隊和德國在西班牙內戰時期發展出來的戰術編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四架飛機當中以兩架為小隊進行戰鬥,通常是由較為資深的飛行員擔任小隊的長機,在戰鬥中居於主動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較為資淺的飛行員操作,負責掩護和伺機攻擊敵機。這種戰術編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逐漸被各國家採用,並且成為現代戰鬥機作戰編隊的基礎。
蘇聯空軍當時還是採用沿習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三機編隊戰術,無論是在飛行員個別的訓練、編隊間的默契以及作戰的企圖心上都遠不如芬蘭,有不少的報告指出三機編隊中的僚機有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目標,都會隨著長機開火,形成浪費彈藥的情況。負責支援轟炸機的戰鬥機有的時候還會丟下同伴,脫離作戰空域。
較差的訓練以及呆板的戰術,使得蘇聯空軍雖然數量大於芬蘭空軍,然而在作戰效果上遠不如芬蘭空軍的表現,導致蘇聯空軍損失慘重之外,對芬蘭境內目標的轟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加深了芬蘭的反蘇情緒
這場戰爭雖滿足了蘇聯對芬蘭的領土要求,使芬蘭喪失了 約10%的國土,但卻加深了蘇芬之間的矛盾,激起芬蘭人的反蘇情緒。這就成了1年後芬蘭聯合德國對蘇聯作戰的重要因素。戰爭還牽制、消耗了蘇聯紅軍大量兵力,使正在準備入侵西歐的德國,解除了東顧之憂。
因此,到1940年1月,當芬蘭通過外交途徑試探德國能否出面調停蘇芬衝突時,德國明確拒絕芬蘭的請求,表示德國無意勸說蘇聯恢復與芬蘭的談判,堅持說“德國政府認為目前還沒有解決這場衝突的前景”。顯然,蘇芬戰爭持續得越久對德國越有利。
國外支援
由於蘇聯的行為是明顯侵略,引起許多外國團體的不滿,送來物資和藥品援助芬蘭,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芬蘭移民,有許多回來參加戰鬥。在戰鬥期間共有1,010丹麥志願者、895位挪威志願者、372英國志願者、346位芬蘭在外國的移民和210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參加了戰鬥。還有許多外國記者來芬蘭報道。
瑞典當時還非中立國,只是聲稱為“不結盟國家”,但也支援芬蘭軍事物資和現金,有8,700位瑞典志願者準備到芬蘭參加戰鬥,其中包括一支空軍,有12架戰鬥機、5架轟炸機和8架後勤飛機,占當時瑞典空軍的1/3,他們放棄瑞典軍銜,準備到芬蘭戰鬥,還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師。
瑞典志願軍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參加了戰鬥,33人戰死。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國才決定援助芬蘭,2月5日同盟國考慮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陸10萬英國軍隊和3萬5千法國軍隊,穿過瑞典進入芬蘭,但需要在芬蘭政府要求的條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將這兩個中立國帶入同盟國一方。但12月時希特勒已經向瑞典政府照會,如果同盟國軍隊踏上瑞典國土一步,就意味著德國立即進攻瑞典。
當時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沒有同意同盟國的要求,戰後透露的文件證實,其實同盟國根本無意和蘇聯交火,只是想藉此佔領挪威北部的鐵礦,以阻斷德國的戰略物資來源。
瑞典拒絕了同盟國軍隊入境的要求,也拒絕了芬蘭希望瑞典正規軍參加戰鬥的要求,同時明確表示不能進一步對芬蘭援助了。芬蘭已經處於兩難地步,同盟國希望戰爭繼續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害怕會殃及池魚。德國也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當時各國都在敦促芬蘭,英法答應送來20,000人部隊,德國和瑞典希望答應和平條件,芬蘭軍隊指揮對戰鬥發展比較悲觀,所以芬蘭政府下決心在1940年2月29日開始和平談判。
聽到芬蘭開始談判,英法又答應送來50,000人部隊,但實際只有6,000人準備援助芬蘭,其餘人準備奪取挪威鐵礦和港口。這個情報到達蘇聯決策部門,也促使了和平協議的迅速達成。
武器
在冬季戰爭中,有兩種武器被冠上了有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之名的戲稱。
蘇聯空軍於開戰首日即展開了針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首大都市的空襲,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彈形式的燃燒彈,然而,面對蘇聯對芬蘭轟炸行為的指責,莫洛托夫卻辯稱蘇聯空軍並未轟炸芬蘭,而是為都市內飢餓的工人空投“麵包”;因此之故,在整個戰爭期間,芬蘭人都將蘇聯空軍的炸彈戲謔的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另外,在冬季游擊戰期間,芬蘭軍大量使用發明於西班牙內戰,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裝石油、磷、助燃劑等物的燃燒瓶,對蘇聯紅軍陣地與車輛造成極大損害,由於多以酒瓶為容器,故有芬蘭官兵將之稱為“這是給莫洛托夫的雞尾酒”,於是“莫洛托夫雞尾酒”遂成為汽油彈的別稱。
典故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芬蘭狙擊手

戰爭影響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