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鄉

九合鄉

九合位於永修東部,修河下游,處永修縣城郊,九合大橋直達縣老城與縣城連體,距鄱陽湖16公里,屬鄱湖之濱。東鄰舉世聞名的鄱陽湖候鳥保護區,西枕“京九”大動脈、昌九城際鐵路和“南九”高速公路,南襟修河,北附共青城,行政區劃為12個行政村,19個鄉屬。九合地處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該鄉基礎設施完善,自然資源及特色農業豐富,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較快,2007年,全鄉社會總產值為8138萬元。全鄉行政區劃為12個行政村,19個鄉屬、鄉直單位和駐鄉單位,108個村民小組,92個自然村。2007年年末人口為22361人,5019戶,其中農業人口20642人,全鄉有19個黨支部,123個黨小組,738名黨員。

歷史沿革


九合鄉始西漢時期,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屬建昌縣永豐鄉,稱安福,清光緒時期屬建昌縣東鄉稱青墅、廖坊,民國時期至解放前稱淳湖1943年隸永修縣第一區,1946年改名九合,轄8個保,1972年11月改稱九合公社,1984年10月改稱九合鄉。因本境屬濱湖地區,歷來圩多堤單,且災害頻繁,解放初期合九座小圩為一體,因而得名。

地理環境


九合鄉
九合鄉
九合鄉境與縣老城(塗埠)、三角鄉、恆豐、艾城、永興、星子縣的沙湖山鄉等6個鄉鎮交界。境內總面積為57.3平方公里。楊柳津河自修河的楊柳津大橋處分流經艾城小河口入境,由西往東直瀉鄱陽湖,又從境頂西部的四合吳村處分流,由西往南在花蘭咀再度匯入修河。由於楊柳津河的串插使九合成為南北兩分,南為九合大圩,佔全境90%,又被修河支流包圍,四面環水,純屬圩區,圩內地勢平坦,為修河與鄱陽湖的近代沖積層,土壤肥沃,是水稻土中肥力最好的土壤。鄉內田園纖陌,星羅棋布,海拔高程在15—18米之間;北面僅紅光一村,有山有圩,屬丘陵地帶,是鄉屬林場的所在地,境內的樟樹嶺是全鄉海拔最高程,有88米。全境形成西高東低北丘陵的地形。
九合地處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極端氣溫最高39.8℃,最低零下12℃。寒冬日出則暖,盛夏雨過便涼,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毫米。5月至7月,雨量較為集中,濱湖圩區,洪澇頻繁。建國后,最高的兩次水位分別為1983年的22.91米和1998年23.48米。其它災害性天氣主要為秋旱和“寒露風”等。

歷史底蘊


九合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有史以來,歷代舉人進士30多名。建國后,教育事業發展飛快。全鄉共有1所完整中學,9所完整小學,中學在校學生2480人,小學在校學生2608人。九合中學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備齊全,建有三層集住宿、食堂為一體的綜合樓和全縣一流的教學樓、足球場、教師宿舍、教學儀器。全鄉9所小學全部建有二層教學樓,其中楊柳小學投資近100萬元,屬全省農村一流村級小學。全鄉有一所敬老院,位於淳湖社區,這個社區的老年人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裡面還有烈士陳列室和農民詩社,為生活困難的老人提供了安定的居所以及美好的晚年生活。衛生事業有新的啟色,新農村合作醫療已全面鋪開,加強了醫政管理,全面開展鄉、村醫療機構整頓,全鄉42所村衛生所進行了規範管理。建國后,政府加強了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先後在王家橋河段和紅光流湖實施了滅螺工程。全鄉基本杜絕了各類傳染病的發生。我鄉淳湖村已列為全市100個、全縣10個小康示範村。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事業日益繁榮,有線電視已開通。

鄉鎮現狀


九合是一個傳統的以糧、棉、油、菜為主的農業大鄉。糧食產量和蔬菜產量均居全縣之首,素有“蔬菜之鄉”的美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世紀之交,九合鄉政府本著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業整體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面向市場轉變觀念,積極大膽地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在農業的種植結構上,針對糧食市場供大於求的形勢,合理調減糧、棉種植面積,積極擴大“高產、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面積,形成一個糧食、經濟、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在農業的種養結構上,充分利用本鄉的優勢和資源,大力發展家禽、家畜、特種水產;在農業的產品結構上,突出九合特色,大力發展蔬菜、瓜果、蓮藕等農產品,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區域結構上按本境的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地建立農產品示範基地。從而走出一條農、林、牧、付、漁五業並舉,穩定發展之路。
2007年,全鄉社會總產值為8138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為1617萬元,農業產值為6421萬元。全鄉共完成財稅任務137萬元,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15元,彩電、摩托車、行動電話等高檔商品普及率達85%,空調、私家車等高消費品也進入了農家。在中央和地方各項惠農政策的鼓舞下,廣大農民種糧食積極性高漲,2007年全鄉實際種植糧食麵積為23058畝(含複種),棉花面積為2000畝,糧食總產為2300萬斤;皮棉總產為1.1萬擔;蔬菜總產2.1萬噸;發展養牛5頭以上,豬10頭以上,家禽、水禽500羽以上的畜牧業大戶105戶。
新世紀初,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九合部分受災嚴重的地區享受了“移民建鎮”政策,災后移民建鎮已全面竣工,全鄉共有1246戶(其中紅光498戶,淳湖766戶)。十幾年來,全鄉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村村通水泥馬路,家家接自來水。2013年,原先位於圩堤上的村莊已全部實現整體拆遷重建,統一規劃的新村環境優美,都是二層平房,人均居住面積顯著增加,全鄉大部分人家已普及閉路電視。我鄉淳湖村已列為全市100個、全縣10個小康示範村。紅光嘴上新村於2013年經多方共同努力,籌措三百餘萬元,全面啟動了新農村建設。經過一年艱辛努力,該村村容村貌整治效果明顯,前有田園、中有樂園、後有花園,亭台樓榭,運動設施、休閑場所等一應俱全,已成為一個生態良好、人居優越、壞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自然資源


九合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氣候,優越的地理位置,形成豐富的自然資源。歷來是永修縣重要的糧、棉、油、菜、魚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全鄉有耕地面積(計稅面積)22670畝,其中:水田12789畝(其中精養水面500畝),旱地9881畝。糧食以水稻為主,薯、麥、豆次之;經濟作物以蔬菜、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紅花籽、西瓜、柑桔等。全鄉有宜林山地800餘畝,已植森林700畝。全鄉5000餘畝水面,餌料豐富,水產資料種類眾多,為全縣重的水產產區。4700畝外圍湖洲,長年青草繁茂,大量的魚蝦、螺、蚌於枯水季節滯留戲灘。近10餘年來,在湖洲林場等地有白鶴、單頂鶴、白鸕、白枕鶴等,以及數以萬計的大雁、墅鴨等在此追逐嬉戲,信步踏涉。土物產中香籽花生、芝麻油、淳湖蘿蔔、青墅白菜久負盛名。尤其是九合蔬菜,質色精良,馳名省內外,是全縣重點蔬菜生產基地。濱湖地區所產水牛,膘肥體壯,繁殖率高,抗病率強,為江西水牛之良種。湖港河溝所產鵝、鴨,體大肉肥。盛產野生蘺蒿,原汁原味,商販爭購。座落在楊柳津河畔紅光鶴山的“淦氏家祠”,是中共永修縣委舊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鄉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之場所。

民營經濟


以前由於基礎差,底子薄,發展緩慢,成為一條短腿。為改變這一現狀,努力伸長短腿,鄉黨委、政府在發展民營經濟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強了力度,使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7年,全鄉新增個私企業11戶,註冊資金225萬元。同時,民間流通組織在世紀之交,應運而生,全鄉有年銷售額30萬元以上的營運大戶17戶,這些大戶極大地拓寬了九合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先後共引進資金2000萬,共新建5個項目。九合有高級技術職稱者1人,中級技術職稱79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4人,大學生457人,還有大批自學成材者,可謂人才濟濟,這是建設九合的骨幹隊伍、智力資源。
全鄉尚有宜林山地2000餘畝,宜牧湖洲4700餘畝和近5000餘畝水面均可綜合利用,都蘊藏著極大的經濟潛力。本境為濱湖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盛產糧、棉、油、菜,農產品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深度加工,變產品優勢為商品優勢,潛力無窮。同時,圍繞農業大力發展飼料和其它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必將促進畜牧業、養殖業等多種經營蓬勃發展。
以“公司+專業戶+農戶”生產銷售管理模式,以煌上煌集團公司為依託,帶動全鄉發展水禽養殖業,全鄉養鴨達數萬羽;以淳湖、青墅為重點,建立優質蔬菜生產示範基地,主攻大棚蔬菜;以河頭、光明、永光園田改造片區為重點,建立優質水稻生產示範基地;以紅光柑桔為龍頭,建立果業示範基地;以紅光“鄱陽湖良種豬場”為龍頭,建立畜牧養殖示範基地。努力形成鄉有特色產品基地、村有特色養殖大戶、戶有特色項目的發展格局。
九合鄉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鄉黨委、政府的一號工程來抓,已招商近千萬元的企業有:九洲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森鳳竹服裝有限公司、泰豐輕質石膏牆砌有限公司、永修暢想音樂會所娛樂城、煌上煌種鴨良種養殖基地、大同事砂石有限公司等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九合的幹部群眾積極進取,勇於開拓,正在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轉變為商品優勢,把商品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展望未來,勤勞的九合人民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結構的深化調整,外引內聯,九合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必將進入振興、騰飛的新階段。

水利建設


九合屬濱湖圩區鄉鎮,四面為水,歷來遭受水患,全鄉原有大小圩堤6座,即上山圩、下山圩、樟山圩、沙港圩、淳湖圩和九合大圩,1998年特大洪災后,按國務院“36字”防洪方針,平毀了上山圩和下山圩,現存4座圩。建國以前,“十年九澇”,民不聊生。解放后,九合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以治水為中心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50多年建圩史。歷經幾代人,頂熱日,冒嚴寒,艱苦奮鬥,年年維修,歲歲加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自1986年以來20年中,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572.8萬元,投入土方660.4萬立方米,加高加固圩堤57.8公里。九合大圩先後修建堤涵閘26座,建大小抗旱、排澇站36座,裝機容量3060千瓦。縣政府於2013年撥款對圩堤進行重新加高加固,利用挖掘機與渣土車持續兩年的作業,對圩堤進行大改造,現有抗洪能力可達5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現已抗最高水位是1998年23.48米。幾千年來,威脅九合的旱澇災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交通發展


九合緊鄰縣城,地理位置優越,長達13.5公里的“九恆”公路,始起永修縣城,通過九合大橋與縣城王家口連接(新建的四車道九合新橋也將於2017年完工),終至恆豐企業集團,貫穿全鄉境內,於2009年已全部鋪上水泥路面。雙向六車道的昌九大道通過大橋從九合楊柳跨越修河,經河頭、楓樹塘進入恆豐,九合人民在境內開車可直接可達南昌、九江等地,是昌九一體化的組成,交通十分便利。各村都通過水泥馬路相連,通車里程為43.7公里,水路通航23.4公里,水陸交通,交織成網四通八達。電信事業突飛猛進,2000年全鄉農村普及了程式控制電話,總數達2637部,通訊便捷。交通、通訊業的發展,推進了農村小城鎮的建設,與縣城連體長達3.7公里的“九合農民街”已具規模。
九合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物產獨特。九合人民勤勞樸實,富有開拓精神,現已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九合的經濟騰飛,變潛在的優勢為現實優勢有著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