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古鎮
位於四川省資中與威遠交界處的景尼山
鐵佛古鎮,位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與威遠交界處的景尼山上,距資中城西24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魚溪站出口十來公里。鐵佛場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建有鐵佛寺而得名。
1950年設鐵佛鄉農會,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設鄉,1992年8月區劃調整,撤區並茶店鄉成為現在的鐵佛鎮。面積57.7平方公里,總人口32000餘人,其中城鎮人口2030餘人,轄鐵佛、茶店兩個辦事處,21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1月,鐵佛古鎮編入了《中國歷史文化古鎮》。1992年,鐵佛鎮被確定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以古鎮為背景,曾拍攝過《黑匣之謎》《草莽英雄》《變臉》《青衣江的故事》《張大千》等多部電影和電視劇。
鐵佛古鎮屬淺、深丘過渡地帶,常年氣溫20~C左右,年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盛產黃谷、玉米、小麥、紅薯、花生、油菜籽等,“大紅袍”紅橘全國聞名;養殖業以生豬為主;有豐富的白石、煤炭資源,有水泥廠、紅磚廠、酒廠等企業。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000餘萬元,國民生產總值1.05億元,歸連路貫穿全鎮,鄉村公路四通八達,程式控制電話的開通方便了信息交流。清代老街依山就勢,有保存完好的清青峨書院等,屬省重點文化名鎮。
古鎮名鐵佛,與佛教有關。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成,嘉慶、咸豐、光緒相繼培修。鐵佛鎮最出名的老店子,僅有幾間店鋪。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人們將近在1公裡外太平場的一尊鐵佛(該寺已毀)迎到附近的新津寺,佛為明代萬曆三年(1575年)鑄造,高1.4米,當搬運途徑老店子歇息時,鐵佛生根,再也搬不動了。於是僧人融亮在此建廟,取名鐵佛寺,小鎮因此鐵佛寺而得名。
鐵佛古鎮
古鎮老街依山勢三層布局,形似鐮刀,線狀延伸,清建民宅均有封火牆,屋檐斗拱,挑枋雕刻各具特色。
古鎮由上街、中街、下街、禹王街、豬槽街、新街組成。老街依山勢而建,形似鐮刀,線狀延伸,呈三層布局。九處石梯,拾級而上,一層高一層,層次分明。小街寬5米,街兩邊店鋪前的街沿較寬,有3米,便於經商營業。店堂一般寬3~4米,進深4~5米。大多數店堂後有一小天井,正對天井的一方是堂屋,天井兩側的廂房就是卧室和生活用房了。這種四合院,正房威嚴,廂房雋秀。店堂前裝飾的雕花,古色古香,舊貌猶存。全街一房緊接一房,全是石立柱、石砌基地青磚青瓦房基地而還可見高出屋脊許多的用青磚砌成的“封火牆”。封火牆翼角高翹,雄奇瑰麗。古街上留下的這些明清民居,屋檐斗拱,挑坊雕刻,各具特色,這應該是鐵佛古鎮建築的一個特點。
上、中、下皆由柵門分割,如今柵門石柱依舊,一塊厚實的木板仍鑲嵌在門楣上,柵卻不見蹤影。上街到中街有20多台石級,街呈緩坡,台階兩邊依梯而建、櫛比鱗次的木樓,蔚為壯觀。漫步在3米長、0.4米寬的青石板鋪成的微拱街面上,猶如走進了明清民居博物館。
由於其獨特的布局,古鎮逐漸成為了一個區域經濟中心。當時,鎮上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熱鬧非常。過去,古鎮的閘門是從五更開始洞開,最初的聲音來自馱運鐵礦、鐵器的牲口發出的腳蹄聲,而後就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一直到閘門關閉后的很長的時間。街上山貨鋪、茶館、酒肆、米行、當鋪、錢莊、染坊、鐵匠鋪開了一家又一家,家家生意興隆,那些闖蕩江湖的生意人修建的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萬壽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及川主廟,以其高大巍峨而獨領風騷。王家祠、菁莪書院、南華宮的古戲樓,於喧鬧的市集聲中,漂浮著令人精神為之一震和怡悅的聲音。但如今店鋪大多已關門,鐵爐街只剩下三家鐵匠鋪還在迸濺著火星;祠和書院只留在人們的口中在回味;戲台上早已難得有戲演了;古鎮人過著淡泊的日子,寺廟和有天井的老房子開的茶館是老人們最愛去的地方,擺龍門陣時夾雜著福建、廣東、江西的聲腔,最多的是客家話。
1992年,鐵佛因古鎮獨特的布局和眾多的清代四合院建築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金絲牛肉(又名:龍鬚牛肉)產品選用精鮮牛肉,經六道工序精製而成。它具有形似金絲,色澤油潤紅亮,味道干香鮮美,慢嚼細品,回味無窮,津液泉涌更有天倫之樂的感受,是休閑飲食之佳品。另外還有白砂糖、蜜餞、竹編、泥陶、米酒等。
小吃:
串串香、板板橋油炸粑、豆花等。
水果:
紅橘、橙子、血橙
從成都出發到鐵佛古鎮大概有70公里,離資中縣城大約24公里。成都城北客運站每天都有至資中的班車,票價為50元。五桂橋車站和西門車站也有到資中的大巴,票價45元。從資中轉車去鐵佛,五塊錢。沿成渝高速路球溪站出口下。
在成渝高速的漁溪站下高速公路,隨即往威遠方向繼續行駛。這段水泥路面路況不錯,2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鐵佛鎮。但要到達真正的鐵佛古鎮還得步行穿過一條較陡的小路。當走過一個低矮的門,鐵佛古鎮就在你的腳下了。走成渝高速到球溪河下高速,先到羅泉古鎮,再到鐵佛古鎮,可以從資中回來。
鐵佛鎮上很多小旅館80元/人/晚。
鐵佛鎮四周山巒起伏,土城山在鎮的東北面,山體東北西南走向,主峰787米,山勢險峻,明末築土為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春,入陝的太平天國朱義宣部未破此寨,1933年紅四方面軍路過時曾寨中紮營,古戰場遺址猶存。大東門上有石刻對聯:“道德為藩籬不需雄兵百萬,詩書作甲胄甚來猛將三千。”橫幅:“天生重關”。東嘴山在鎮南四公里,山體東西走向,西北和南面有河環繞,東面懸崖陡壁,上有東嘴寨,下有長嶺寨。1933年范紹增部曾住寨中,五月紅軍特務連攻寨大捷。黃嘴頭在鎮西五公里,山體南北走向,海拔665米,山勢陡峻,山上堅石築城,為黃嘴寨。東、西、南、北寨門,堅如盤石。北門內有一秀麗山峰,美名文筆峰。古時曾用“白鶴黃嘴常翥丁灘啄化魚,青龍藍角天生申溪朝鐵佛”來寫此山情景。熨斗山以其形似熨斗而得名。山體南北走向,山中有洞、寨、天生橋。
南華宮是保護完好的古建築,坐南朝北,佔地1990平方米,建築面積918平方米,前後三進院落,布局嚴謹,築工精緻。走進大門,頭頂上是一個修建得很精緻的戲樓。往裡走,來到一平整空曠的大壩(800平方米),兩側是長長的廂房,足有四、五十米。正對大壩的高大建築,就是南華宮的正殿了。正殿兩邊有高大而顯赫的古青磚棚牆,那棚牆高出屋脊七、八米。棚牆呈寶塔式,有三層,每層都有一對高翹的柱尖,顯得十分氣派。正殿高約十七、八米,由數十根高約八、九米石柱直立支撐,兩側壁石柱間,由巨型條石砌地基。石柱間嵌以寬厚的整塊木板作牆壁。殿堂中的前後大樑上,各懸一橫匾,后一大長白底黑字橫匾上書“南華宮”,后一細小一點紅底黑字橫匾上書“福被閩南”。這古建築梁、柱、椽、枋、雀替、斜撐、斗拱上的深、淺、平雕,精細而繁雜,人畜花木,樓台亭閣,山川怪石,一應俱有,件件栩栩如生,都是前人留下的藝術品。大殿後面約半米高的平台上,有一小殿。宮內配以天井、院落,顯得幽深錯落,完整典雅。南華宮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大門門楣左右倒懸的一對尺余長的石獅,刻工細膩精美,線條流暢清朗,口含寶珠,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此外,古鎮還有禹王宮(也稱湖廣會館,正廳基本完好)、四川人建的川主廟(雄風猶存)、萬壽宮、林家祠、王家祠等等古建築物。另有保存基本完好的七道榨子門。
王家祠距古鎮2公里,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築面積990平方米,包括正廳、戲樓、左、右廳、左、右廂房的30餘間;用青石板鋪成的250平方米的院壩。在這裡可觀賞別具特色的“龍眼”,可清晰地觀賞到浮雕、鏤雕,可以觀賞到30米長的巨龍昂首嘶嗚,相向對峙,直徑約0.3米的龍身沿屋脊蜿蜒纏繞,整個造型的表面完全用青花瓷鑲嵌,顯得十分壯觀。兩條龍之間是一座六角型寶塔,基座形似蓮花,造型精巧。鏤空的正面兩根塔柱上盤繞著一對刻工精湛的蛟龍,也令人稱讚。在陽光的照射下,你還可以觀賞到雕刻人物、龍獸、龍飾的奇異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