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云

沈亦云

沈亦云,名性真,又名景英,浙江嘉興人,出生於1894年。1906年7月考取北洋女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她和葛敬誠等人在上海組織女子北伐敢死隊。

人物簡介


黃郛夫婦與女兒
黃郛夫婦與女兒
1911年11月18日,她們在《申報》上發表《女子軍事團警告》,號召婦女參軍參戰。文後附軍事團《簡章》:“本團以驅攘殘惡,救助同胞為宗旨。組織:分二大部,甲、戰鬥部,乙、軍醫部(療救戰地之民軍)。……資格:年在16歲以上,40歲以下,身體健全,能耐勞苦者。” 1911年11月29日滬軍都督陳其美在《申報》曾載文稱讚她們:“女子之身,有慷慨興師之志。軍歌齊唱,居然巾幗從戎;敵愾同讎,足使裙釵生色。”
經過短期訓練后,1912年1月24日,上海北伐女子敢死隊“馳赴金陵助戰。聞此隊女子勇猛異常,一洗柔弱之習。又聞該隊以攻取金陵為目的,故又稱為盪寧隊。”期間,她認識了滬軍都督府參謀長的黃郛,結為伉儷。辛亥革命時,黃擔任滬軍第三師師長,與都督陳其美、團長蔣介石結為拜把子兄弟。蔣介石尊敬地稱她“二嫂”。而這個“二嫂”比蔣介石還小七歲!
1928年後,她和黃郛隱居莫干山,自築“白雲山館”。
1935年,黃郛受命出山,與日本人談判簽定《塘沽協定》。沈亦云相隨左右,當時社會輿論對黃的壓力甚大,責難紛紜,連妹妹、妹夫也不能理解,認為“大姐平日頗能規過,此次甚偏袒姐丈”。次年,鬱鬱寡歡的黃郛慘淡地告別了他心愛的妻兒,齎志而沒。夫君的離去,家國的淪陷,讓獨居“白雲山館”的沈亦云悲憤交集,她恨不得重提刀槍,躍馬沙場。
後來,沈亦云離開大陸,定居美國。晚年,她在《亦云回憶》的自序中說:“有人以為記著歷史是自沉於過去,我不敢。有人以為表彰身後,我亦不盡然。歷史並非僅英雄豪傑之事,是成此歷史的民族生活記錄。亡國不能有歷史,草昧難有記錄,貢獻一點事實,即貢獻一點歷史;歷史的尺度,可能為人道的尺度。”
上世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學部”推出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口述傳記。當時已經移居美國的沈亦云也在此行列。不料沈亦云已經自己完成了一部回憶錄,於是哥大派唐德剛協助沈亦云整理回憶錄,這就是目前我們見到的《亦云回憶》一書。
沈亦云女士民國六十年十一月(1971年11月)在美國去世。

人物家庭


沈家並無顯赫的家世,父親沈秉鈞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做過7年編輯,參與編輯過《辭源》等書。沈家有三女一子,三姐妹是沈性真、沈性仁、沈性元,都受過新式教育,大姐以字“亦云”為人所知,嫁給當年頗有爭議的風雲人物黃郛,留下一部很有史料價值的《亦云回憶》,受到胡適等人的肯定;二姐性仁嫁給社會學家陶孟和;小妹性元嫁給長期主持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錢昌照。她們唯一的兄弟沈怡在抗戰勝利后做過南京市長、聯合國遠東防洪局長,去台灣之後,曾出任“交通部長”、“駐巴西大使”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