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高旭東,男,1960年生於山東省青島膠州市,畢業於山東大學,研究生學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畢業院校
xx-1982曲阜師範大學
xx-1985山東大學

工作經歷

1985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並留校任教。
1987年被破格評為講師,1988年被破格評為副教授,1992年被破格評為教授。
1998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2001年1月在山東大學第一次崗位評聘中被評為校聘關鍵崗位一級教授。
2001年9月作為人才引進調入北京語言大學,將比較文學研究所重建為院處級的實體研究所.。
2003年2月正式調入,擔任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點帶頭人,北京市重點學科帶頭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被評為一級教授,後來教育部統一教授級別被評為二級教授。
2010年2月2日被教育部公示批准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並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馬工程”比較文學概論首席專家,2004年公布時成為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一)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
1、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中西文化比較
2、從跨文化視野研究現代中國文學
3、文學與哲學
4、文學與環境
1、五四文學研究
2、現代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研究
3、魯迅研究
4、梁實秋研究
科研成果
在發表的218篇論文與出版的13部專著中,1種獲全國比較文學圖書評獎著作二等獎,1種獲山東省劉勰文藝評論獎,5種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先後是合著《中國現代文學散論》、論文《論中西比較文學》、論文《魯迅、尼采與孔子、耶穌》、專著《文化偉人與文化衝突》、論文《魯迅與雪萊》)。
項目
完成國家、教育部、北京市項目共6項,其中國家1項,教育部1項,北京市4項。現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
主編叢書
編選與選注《世紀末的魯迅論爭》(東方出版社,2001)、《梁實秋與中西文化》(中華書局,2007)、《梁實秋集》(花城出版社,2008)等文集多部,為中華書局主編“比較文學與文化新視野叢書”9種(2006—2010),為北京大學出版社主編《多元文化互動中的文學對話》(上下冊,2010)。
主要專著
1、《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中西文化專題比較》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2、《孔子精神與基督精神》(排名第一的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文化偉人與文化衝突:魯迅在中西文化撞擊的漩渦中》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4、《魯迅與英國文學》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審美教育新論》(與曾繁仁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6、《五四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
7、《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魯迅》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1。
8、《比較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9、《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0、《梁實秋:在古典與浪漫之間》 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
11、《跨文化的文學對話:中西比較文學與詩學新論》 中華書局 2006。
12、《高旭東講魯迅》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3、《圖本魯迅傳》(與葛濤合著)長春出版社 2010。
14、《中西比較文化講稿》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2。
15、《跨文化視野中的魯迅》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3。
發表論文
1.應當吸取文明戲墮落的教訓 文藝評論通訊 1984年第1期。
2.論王思玷小說的藝術特色 東嶽論叢 1984年第3期。
3.拜倫的《該隱》與魯迅的《狂人日記》 蘇州大學學報 1985年第2期。
4.拜倫的《海盜》與魯迅的《孤獨者》《鑄劍》 湖北大學學報 1985年第6期。
5.論《該隱》對魯迅思想的影響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1985年第4期。
6.魯迅對中西文化發展模式的比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
7.略論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三個邏輯層次 當代文藝思潮 1986年第6期。
8.論中西比較文學 批評家 1986年第5期。
9.略論中國文化及其現代命運 東嶽論叢 1986年第6期。
10.嚴復的哲學認識論對魯迅的影響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 1986年第1期。
11.古老中國的心聲 山東文學 1986年第7期。
12.個人與類略說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
13.當代中國文學的深化 文學評論家 1987年第2期。
14.再談文學與文化 批評家 1987年第5期。
15.尋根文學的尋根 文學研究參考 1987年第11期。
16.孔子、基督與中西文化 山東大學學報 1987年第1期。
17.關於文學和文化的對話 文學評論家 1988年第2期。
18.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危機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
19.論魯迅的中西文化比較觀 魯迅研究 1989年第14輯。
20.關於建立文學文化學批評的設想 文學評論家 1989年第3期。
21.從中西文化比較看形式主義批評 文學評論家 1989年第3期。
22.從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較看太陽文學與月亮文學 文學評論家 1989年第3期。
以上三篇為“青年評論家”小輯
23.試論拜倫對魯迅的影響 中國比較文學 1989年第2期。
24.失范后的現代文學研究 北方論叢 1989年第2期。
25.魯迅與中國文化傳統 山東社會科學 1990年第4期。
26.論文學的使命感 文學評論家 1990年第4期。
27.略論中國文化對死亡的超越 東嶽論叢 1991年第2期。
28.藝術的悲劇精神與作家的逆境選擇 文學評論家 1991年第1期。
29.魯迅、尼采與孔子、耶穌 魯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
30.論孔子對魯迅的影響 齊魯學刊 1991年第4期。
31.胡適與中國的比較文學 山東社會科學 1992年第6期。
32.生存的困境 文學評論家 1992年第4期。
33.五四與文革:兩個迥然相異的文化運動 法言(香港)第二卷第五期。
34.孔子論《詩》與魯迅論《詩》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
35.面對現代化:當代中國作家的雙重選擇 文學評論家 1992年第6期。
36.關於戲曲及其現代化的思考 戲劇叢刊 1992年第5期。
37.審美:中國文人的至境 文藝百家 1992年第3期。
38.魯迅與新文化運動新論 文藝理論研究 1992年第1期。
39.不得已:為藝術而藝術 文學世界 1993年第1期。
40.荒原上的野草:門外談詩 黃河詩報 1993年第5期。
41.魯迅的藝術選擇與文化選擇 山東大學學報 1993年第2期。
42.魯迅與雪萊 外國文學評論 1993年第3期。
43.論魯迅“惡”的文學觀及其淵源 齊魯學刊 1993年第4期。
44.魯迅與蕭伯納 東嶽論叢 1993年第2期。
45.釋圓圈:《阿Q正傳》新探 百科知識 1993年第12期。
46.中國本土與異域文化衝突的基本類型及其轉換 中國比較文學 1993年第2期。
47.攝取外來文化的一面鏡子 中國比較文學 1994年第1期。
48.不知死焉知生與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識 1994年第7期。
49.魯迅與辛亥革命 山東大學學報 1994年第4期。
50.拜倫對魯迅思想和創作的影響 魯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
51.世紀末話“主義”天津社會科學 1994年第2期。
52.魯迅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的選擇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 1994年第4期。
53.經典之我見 文學世界 1995年第1期。
54.攝取文學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會科學 1995年第3期。
55.魯迅與墨子 理論學刊 1995年第5期。
56.中西詩學及其現代對話 東方叢刊 1995年第3輯。
57.文學的五四精神及其淪喪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 1995年第3期。
58.文化的碰撞與認同 中外文化與文論 1996年第2輯。
59.五四文學的西化方向及語法規則 中國比較文學 1996年第2期。
60.對魯迅文化的多維透視 當代學術信息 1997年第5期。
61.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衝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
62.文學與癌症 百科知識 1998年第4期。
63.談“消解”文學世界 1998年第4期。
64.“吃”與中國文化 百科知識 1998年第11期。
65.秋風秋雨悼吾師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9年第1期。
66.魯迅:在醫生和患者之間 山東大學學報 1999年第1期。
67.繼往開來泣吾師 魯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
68.五四:為民主政治掃清道路的倫理革命 東方文化 1999年第3期。
69.走向世界文學的橋樑 文學評論 2000年第1期。
70.新世紀現代文學史編撰的前景與方法 文學評論 2000年第4期。
71.參與跨文化的文學對話 中國比較文學 2000年第2期。
72.論魯迅不用之用的文學觀及其矛盾展開 東嶽論叢 2000年第2期。
73.魯迅是表現主義者嗎?山東社會科學 2000年第3期。
74.走向21世紀的魯迅 魯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
75.巴金與基督教 中國比較文學 2000年第3期。
76.論文學研究會理論倡導與文學創作的矛盾 天津社會科學 2000年第5期。
77.一個溫情的反異化神話 外國文學 2000年第5期。
78.對“文革”文學的文化反思 東方文化 2000年第5期。
79.不廢江河萬古流 齊魯學刊 2000年第6期。
80.重估魯迅 魯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
81.后殖民語境中的東方文學選擇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
82.價值重建:面向21世紀的文學課題 河北學刊 2001年第4期。
83.世風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國圖書評論 2001年第5期。
84.論中國古代人情小說的發展流變 山東大學學報 2001年第5期。
85.是禍是福?東方文化 2001年第5期。
86.走向民間:20世紀中國文學啟蒙精神的流變 山東社會科學 2001年第6期。
87. 胡風、路翎與魯迅傳統的正脈 魯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
88. 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價值 中國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
89.中國文化中的文學與哲學 長江學術 2002年第1輯。
90.論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學傳統 中國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
91.魯迅改造國民性研究的出路 魯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
92.意象與Image的維度 中國比較文學 2002年第2期。
93.魯迅改造國民性的笨人策略 魯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
94.對20世紀文學研究中全盤西化現象的反思 文學評論 2002年第4期。
95.對五四語言革命的再認識 齊魯學刊 2002年第4期。
96.魯迅是陰冷陰毒的無賴嗎 魯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
97.現代中國文學攝取外來文學的深層語法 中國現代文學(韓國)第23號2002年12月。
98.論魯迅與屈原的深層精神聯繫 魯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
99.對20世紀中國文學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學刊 2004年第2期。
100.論梁實秋批判五四文學之得失 天津社會科學 2004年第4期。
101.論梁實秋對文學批評學科的建構 江西社會科學 2004年第8期。
102.面對左翼:梁實秋文學批評的演變 齊魯學刊 2004年第5期。
103.論梁實秋對中西文化的溝通 中國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
104.論梁實秋人性論的性質及其演變 理論學刊 2004年第12期。
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價值 外國文學 2004年第6期。
106.論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及是非功過 魯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
107.論《雅舍小品》的審美風格及其在中國大陸的接受 江漢論壇 2005年第1期。
108.論梁實秋的文體批評 山東社會科學 2005年第1期。
109.梁實秋:慎言比較文學的比較文學家 東嶽論壇 2005年第1期。
110.梁實秋的當代文化魅力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5年第3期。
111.論梁實秋的文學跨學科研究 中國比較文學 2005年第2期。
112.學科的由來、困惑與出路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年第5期。
113.關於弘揚魯迅精神的隨想 魯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
114.中西文化與文學的發展模式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6年第1期。
115.魯迅:持續不斷的文化魅力 魯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
116.走異路:為家鄉所放逐 魯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
117.魯迅小說不如張愛玲的嗎?理論學刊 2008年第3期。
118.魯迅傳統的形成及其當代命運 社會科學戰線 2008年第4期。
119.魯迅是革命家嗎?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8年第3期。
120.中國文體意識的中和特徵 湘潭大學學報 2008年第6期。
121.新世紀的思想學術建構與生態批評 理論學刊 2009年第6期。
122.季羨林:跨文化研究的典範 中國比較文學 2009年第4期。
123.阿Q畫圓圈與中西文化的發展模式 中國圖書評論 2010年第10期,新華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轉載。
124.論現代中國文學中的清華傳統 文藝研究 2011年第1期。
125.伯林批評理論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外國文學研究 2011年第1期。
126.現代中國文學西化追求的經驗教訓 中國比較文學 2011年第1期。
127.論中西文化的泛審美主義與泛科學主義 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第2期。
128.論錢鍾書詩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復旦學報 2011年第4期。
129.儒家倫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論學刊 2012年第3期。
130.文學與戲劇及影視關係新論 藝術評論 2012年第5期。
131.論悲劇精神在中國現代文體轉型中的錯位 北京大學學報 2012年第3期。
132.論中國文化的中和精神與分析精神及其現代價值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第4期。
133.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的歷史分期須重新劃定 文藝研究 2012年第8期。
134.世界文學的跨文化反思與學科重估 外國文學研究 2012年第4期。
135.對孫景堯先生幾個學術片段的追思 中國比較文學 2012年第4期。
136.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一味趨新之教訓的反思 揚州大學學報 2012年第6期。
137.莫言獲諾獎的現代意義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第2期。
138.魯迅:顛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體家 理論學刊 2013年第7期。
139.魯迅是誰?——文化身份的規定性與當代解讀的片面性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第1期。
140.魯迅價值再議 藝術評論 2014年第2期。

教學成就

主講課程
1、中國現代文學史(本科生)。
2、比較文學概論(本科生)。
3、外國文學史(本科生)。
4、比較文學與文學研究的方法論。
5、中西文化與文學專題比較。
6、比較文學與現代中國文學。
7、文學的跨學科研究。
8、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經典導讀。
9、跨文化視野中的五四文學。
10、現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演變。
11、魯迅與中西文化。
12、梁實秋與現代非主流作家研究。
培養的博士生已獲博士學位者28人,其中多數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以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埃及)等中外名校任教,並且多數已晉陞為教授、副教授。

社會活動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曾任山東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獲得榮譽


獎項全稱具體獎項
山東省作協文學評論獎
《批評家》優秀論文獎
北京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教育部高校教師獎
山東大學青年學科帶頭人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科帶頭人
山東大學傑出青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