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環的結果 展開

張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張環,女,北京人,1936年1月出生,研究員,中共黨員。曾擔任蔬菜所副所長、北京市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常委兼蔬菜組副組長。

個人簡介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張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張環
張環,女,北京人, 1936年1月出生,研究員,中共黨員。1961年4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曾擔任蔬菜所副所長、北京市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常委兼蔬菜組副組長。

個人履歷


1994年被評為市科技成果百名優秀推廣員,1996年2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62年10月調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前身北京市農科所蔬菜室工作至1996年8月退休,在院工作44年(含1969—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五七幹校)。承擔主持科研項目和兼顧科技推廣普及工作:
1964-1966年結合在四季青公社蹲點與其他單位協作,研究解決當時異交作物採種存在嚴重天然雜交問題,通過研究總結確立以大隊為單位,統一安排採種、保證隔離的良種繁育制度和優良品種選純複壯技術,並於1965年在全市推廣。
1977-1980年主持市科委雜優項目中的“番茄雜種優勢利用課題”.1980年育成“佳粉一號”、“佳紅”等優良雜交種,1982年3月獲北京市成果二等獎。上世紀八十年代,“佳一”、“佳二”、“佳紅”三優良品種成為北京及華北地區番茄主栽品種,並推廣到東北、華東等地區。
1980-1982年擔任農業部下達項目“番茄抗病育種北方協作組”組長,主攻番茄抗病毒(TMV)育種,與此同時主持(1981-1986年)市科委重點項目“番茄抗病育種”。
1984年育成高抗TMV的“抗病優質番茄雜交種佳粉十號”,1986年3月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育種實踐中重視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如:發現番茄多茸毛性狀有避蚜蟲作用,但轉育過程中始終得不到純合株,此性狀的遺傳特點也查不到資料。利用幾年的研究數據,組織本組人員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多茸毛株都是雜合體,多茸毛基因屬“純合致死”型,無純合株。將這一研究結果的論文發表在中國“園藝學報”1983年第4期。該文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影響,收到來自印度、日本等國索文的信件。
1983年在我國首家開展“番茄抗葉霉病”的研究。因為隨著保護地栽培的發展,番茄葉霉病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對生產危害較大,僅靠TMV抗性不能滿足生產需要。1983年底組織本組同志調查我國當時存在的葉霉病生理小種,在產區採集菌樣、分離、培養、鑒定生理小種,針對生理小種,選用對應的抗病基因開展抗病育種。
1989年育成我國第一個高抗葉霉病、兼抗病毒病的“雙抗二號”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番茄抗葉霉病育種的空白。
“七五”、“八五”期間,主持農業部和市科委下達的“番茄抗病育種”項目。1993年育出雙抗型“佳粉十五號”優良品種,該品種深受廣大農民歡迎,不推自廣。1995年通過北京市品種審定。
良種還需良法,她深入京郊區縣、河北、內蒙古等番茄產地講授“佳粉系列品種”的良種良法栽培技術,通過由淺入深、理論到實踐,從觀念上改變農民在栽培上某些不正確的固有看法,接受新技術,並不斷解答生產中常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益。

發表文章


1. 日本甜椒、茄子的採種技術<農業科技通訊>1980年第5期
2. 番茄多茸毛性狀的遺傳行為及其利用研究<園藝學報>1883第3期
3. 番茄幾種病害抗性鑒定方法<北京農業科學>1984年第11期
4. 北京市主要菜區番茄葉霉病菌寄生性分化初步研究<蔬菜>1985年第5期
5. 日本夏秋番茄的防雨栽培<北京科技情報>1984年6月
6. 抗病優質番茄新品種—佳粉十號<北京農業科學>1985年第7期
7. 雙抗2號番茄新品種育成<中國蔬菜>1988年第4期
8. 番茄品種選擇與高產栽培技術<北京農業科學>1989年第2期
9. 防止春季番茄產生畸形花的對策<蔬菜>1991年第6期
10. 北京市番茄葉霉病菌小種再分化的研究<中國蔬菜>1992年第2期
11. 番茄<北京農業科學>增刊1994年

主要譯文


1. 利用野生種培育番茄抗病蟲品種<北京農業科技>1982年增刊2期
2. 日本葫蘆科果菜育種<北京農業科學>198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