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十:中華姓氏之一。十姓,是一個源出少數民族的古老姓氏,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拾賁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拒絕使用簡字“十”為姓氏,且名列653位。

起源


十姓,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拔部拾賁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拾賁氏,亦稱是賁氏,是古代鮮卑族拓拔部中的一個氏族部落。
拾賁氏族最早的歷史,見於南朝宋國的史學家何承天(公元370~447年)所著的《姓苑》,之後又有北齊史學家魏收(公元506~572年)在所著的《魏書·官氏志》中亦記載:“二年,索虜拓跋浚遣偽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拾賁敕文率眾寇清口,清口戍主振威將軍傅干愛率前員外將軍周盤龍等擊,大破之。”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所記載的拓跋·浚(公元440~465年),即為北魏高宗文成皇帝(公元452~465在位),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嫡孫,即監國視政、太子拓跋·晃之嫡子,在位期間年號有四個,分別為興安(公元452~454年)、興光(公元454~455年)、太安(公元455~459年)、和平(公元460~465年)。
北魏文成帝在乳母常太后的保護下於十二歲正式登基,卻因年紀幼小而始終為常氏的陰影所困擾。直到他二十歲時常氏去世后,才開始真正展露頭腳,其文治武功多有建樹。在北魏文成帝當政期間,積極恢復佛教,開鑿石窟,創造了千古流傳的石窟文化。北魏文成帝的性格柔中有剛,善於在錯綜複雜的朝野紛爭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可惜的是,拓跋·浚在二十五歲即病逝,葬於雲中金陵(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拾賁·文,就是北魏文成帝屬下的一員著名戰將,以擅長突襲著稱,因戰功卓著,歷任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在南朝宋大明二年(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拾賁文就曾率軍突襲南朝劉宋政權的清口地區(故淮安,今江蘇楚州),結果被早已有備的清口守將、振威將軍傅乾愛率前員外將軍周盤龍等擊退。
拾賁氏名人在北魏時期多在軍旅,隨著北魏王朝在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6年)漢化政策的大規模實施,其姓氏多改為封氏,而後北魏王朝急速衰敗滅亡,其族人大多在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西魏恭帝元廓即皇帝位后,去年號,稱元年,改元氏複姓拓跋氏,改漢姓復為鮮卑原姓,之後該支封氏又改回拾賁氏。
隨著不可倒退的歷史進程,拾賁氏一族最後又絕大多數融合於漢族,再又許多任改回漢姓封氏,亦有族人取部落名稱收音之諧音漢字改為漢拾氏者,再后又有人簡文為十氏、什氏、是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拾賁·文(封文)

名人


拾景林

1933年出生。江蘇徐州人。著名當代音樂家。1953年中業于山東師院音樂系,后在哈爾濱蘇僑音樂學院跟鋼琴教授恰布利克學習,再到中央音樂院進修。英語可閱讀翻譯本專業資料。曾任哈爾濱師院、哈爾濱師大藝術學院音樂系副系主任、鋼琴教研室主任、鋼琴副教授、院學術委員、院學位委員,現任青島大學師院音樂系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高師鋼琴學會會員,中國合唱指揮學會會員,全國師專教材編委會常委,青島“音協”理事兼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1985年被編入中國音樂家名錄.稱鋼琴教育家。曾被聘為全國者樂院校鋼琴比賽評委,省級專業鋼琴比賽評委會主任,黑龍江省評審藝術專業教授、副教授評委。專著有《鋼琴學習的進度與版本》。論文有《鋼琴教學的基本問題》、《高師鋼琴教學改革泛論》、《音樂教學藝術探討》、《音樂教學的幾個規律性的問題》、《談高師音樂教育及其特點》、《關於基本功的訓練》等十餘篇,曾在《人民音樂》、《北有論叢》學院院刊等刊物上發表。曾多次參加省級電視台、電台、音樂會上鋼琴獨奏、協奏。1988年在哈爾濱舉行獲獎學生鋼琴獨奏會,省電視台,電台、報刊做了專題報導。從教鋼琴教學四十餘年、培養了許多鋼琴人才。

拾景旗

1949出生。江蘇徐州人。著名當代農民企業家。江蘇省徐州市礦區拾屯鄉張小樓教育紙廠廠長。1949年10月生於張小樓村。1974年開始務農。1984年前任生產隊長。從1984年至今任現職。從1986年至今先後被評為鄉、區先進代表,當選為區、市政協委員。1995年3月當選礦區工商聯副會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和機遇。拾景旗所在的生產從開始籌建利用當地麥草資源生產瓦棱紙的年產量一千噸的紙廠。1984年在一缺人才、二缺資金情況下,一個小型紙廠建成了。廠子建成以後,生產隊根據黨的政策要將廠子承包給私人經營。但是不管怎樣開會,或是個別動員,就是無人敢承包。在這種情況下,拾景旗毅然辭掉生產隊長,承包了紙廠。承包之後,首先碰到生產上的困難,因為農民沒辦過廠,沒有技術。檢景旗帶領廠里有關人員到外地學習。回來后和工人一起生產,同吃同干,邊干邊學。有時幾十個小時得不到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終於掌握了生產技術,生產出了合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