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鋪鎮
祁陽縣境西北部轄鎮
文明鋪鎮(WenmingpuZhen)是“祁陽最古老的農村集鎮”、“民國時期祁陽牙行業最發達的集鎮”、“市農產品加工先進單位”、“市水利建設先進集體”、“全省水利系統基層邦聯單位”、“國家工商總局文明集市”、“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
文明鎮中學 見注1、注2
1、《祁陽縣誌》(1993年版)
2、《祁陽文史資料》(1-7輯)、《祁陽詩詞聯文選》
3、《祁陽之最》《祁陽地名韻語》(黃承先著)
4、《悠悠千載話祁陽》(伍敬中、鄭純發主編)
5、《祁陽地理》(1988年版,祁陽教研室編寫)
6、文明鋪鎮公文材料
7、實地調查及海量網路資料。
相傳明時一文姓老人在此地文明經商,待人和善,后與他結鄰的人增多,逐發展為市鎮而得名。
屬四明山脈,西高東低,西部有小部分屬山區,東部大部分是崗丘和平原,海拔在80至400米之間,地勢較平緩。
屬四明山脈,西高東低,西部有小部分屬山區,東部大部分是崗丘和平原,海拔在80至400米之間,地勢較平緩。
現有水利基礎設施小一型水庫3座,小二型水庫6座,小型河壩4座。小一型電灌站1座,裝機255kw,20KW以上電灌站34處,裝機699KW,各類排渠177公里,小一、二灌溉渠76公里。大小山平塘7668口。除龍江橋水庫灌溉1.1萬畝農田外,其餘主要靠水利設施灌溉。境內主要河道有從長灘橋村地段經祁東入祁陽的祁水,以及從普利橋鎮流入該鎮又流出至黎家坪鎮的燕子岩河。
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冰雹、暴雨、乾旱。1975年4月16日,文明鋪-白茅灘一帶遭龍捲風襲擊,風力8級,損失慘重。2008年嚴重乾旱,人畜飲水困難,出現了車輛裝水、群眾買水的局面。旱災是當地近20年來主要自然災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石灰石,量多質好,集中分佈在三角灣一帶,長灘橋一帶富含鐵礦,錳、銅、鉛、錫、鋅等礦石均有分佈。
2011年末轄七一、羊古腦、蒲草塘、茶棚嶺、段家亭、凈龍庵、碧芝塘、同德堂、大泉、巒山、寶塔、聯益、成功、汪福橋、石佛、扒船塘、牛筋塘、新塘角、蔣家坪、八甲灣、三角灣、磨石塘、張家嶺、玉柏嶺、豪沖、高碼頭、谷塘灣、泥井灣、白溪、絲塘沖、青雲、長灘橋、鵝婆凼、大福橋、松林灣、雙星、菱角塘、烏塘、溝河、三官塘、橋梓塘、岩塘沖、狹江、李子沖、鐵橋坳、龍江橋、林場47個建制村和人民路、躍進路、向陽路3個居委會,共計13228農業戶和2133個非農業戶。
人口
2011年末,城鎮常住人口8674人,城鎮化率16%。另有流動人口19141人。總人口中,男性29480人,佔53.1%;女性25998人,佔46.9%;14歲以下9848人,佔17.8%;65歲以上20903人,佔37.7%。絕大多數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2.3‰,人口自然增長率6.6‰。桂姓較多。
2011年未有耕地48420畝,人均0.87畝,水田44550畝,旱土3870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
文明鋪市場所獲榮譽
有省級農產品加工企業1個(湖南天龍米業有限公司),有祁陽變壓器有限公司,有鞭炮廠4個、非煤礦山企業1個、其他企業60餘家,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5億元。
湖南省天龍米業有限公司
2011年財政稅收總收入302萬元(國稅180萬元,地稅120萬元,農業兩稅2萬元),財政總支出213.83萬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
文明鋪影劇院 見注3
2012年上期有公立小學11所私立小學1所,共計82個班3638人,小學教師127人。有公立初中2所,私立初中2所,共計31個班1563人,初中教師128人。另有社會辦學昂立外國語培訓學校1所。
2011年末有省級技術研究中心1家,各類科技人才24人;“超泰米”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獲全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1年末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防疫站1個。在職職工80餘人,病床80張。另有村級衛生室47個。2011年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46710人,參合率達99.8%以上。
2011年未體育場地15處,鎮區標準田徑運動場1個、門球場2個。20%的村級活動中心修建了籃球場。
1994年8月建成有線電視台(站),現有職工6人,有線電視用戶1380戶,入戶率64.7%,業務收入20.7萬元。
2011年7月全鎮農村低保戶1798戶,保障人口2863人,年保障金額2274900元;農村五保供養戶490戶,城鎮低保戶466戶669人,月發放保障金115465元。2011年全鎮城鄉養老保險參保3.1萬人,其中城鄉享受養老金待遇7711人,每月領取養老金42.4萬元,城鄉繳費參保23289人,繳納保費280萬元。
縣道黎石公路(祁陽黎家坪至祁東石板鋪)穿鎮而過,長10.6千米,鄉道長50千米,村級公路四通八達,連村通院。開通交通主線4條,全長80千米,設客運站1個,年接送旅客60萬人以上,運營客車38輛。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50個,鄉村通郵率100%,年業務收入220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1600戶;寬頻接入用戶408戶,年業務收入110萬元。建有電信、移動、聯通3個基站。
2011年末城區道路總長度5千米。面的計程車40輛,摩托車出租80輛。
2011年末城區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總長25千米,生產能力16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
2011年末城區擁有35千伏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3台,總容量126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6條,總長度200千米,年用電負荷2000萬千瓦。城區供氣站1個,天然氣(煤氣)用戶4600餘戶,燃氣普及率30%,月用氣量300標瓶4350千克。
文化名人有清雍正進士歐陽晼、清道光進士唐李杜、清貢生石泉等,當代有李維琦、唐嗣德等。歷史名人有擔任過紅三師師長的張濤(1900-1971,成功村人),有1955年被共產黨授予中將軍銜的劉金軒(1908-1984,絲塘沖村人),有在國民黨軍隊獲陸軍上將軍銜的嚴明(1910-1948,狹江村人),有獲盟軍銀星勳章的抗日壯士張琦(1910-1942,泥井灣村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