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筌
畫筌
畫筌是中國清代繪畫理論著作。《畫筌》於康熙七年(1668)夏付印,全文4000餘字,不分章節,通篇用駢文體對偶文字寫成,一氣貫注地講述山水畫理論和技法,兼及人物畫和花鳥畫。持論精微透徹,發前人所未發,是清代高水平的畫論著作。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號江上外史,亦稱郁岡掃葉道人。江蘇丹徒(一說句容)人。順治進土,官御史,有直聲,以劾明珠,棄官去。工書畫,詩亦清剛雋永,如其人。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評其書曰:“出入蘇、米,縱逸之致。”筆意超群,與姜西溟、汪退谷、何義門並稱為康雍間“四大家”。著有《書筏》、《畫筌》等。
該書是中國清代繪畫理論著作。文中逐段有王翚、惲壽平所加評語,篇末有作者的跋語。一部水畫論著,約成於1670年前後,名取義於“得魚亡筌”,用駢體文寫成,所論以山水畫為主要對象。作者將歷代畫論;畫法薈萃一起,採擷精華,刪汰糟粕,經著意錘鍊、斟酌,為使學者便於記誦,故寫成駢文,有類歌訣。既有總體性的畫道、畫理,又有具體的規律、技法。且持論公允,不作門戶之見,尤為難得。但此著四千餘字,一氣呵成,偶句聯翩,不分段落,讀來不免費力。為此,與作者同時的王翚,惲格曾為之逐段評註。百餘年後,湯貽汾又作《畫筌析覽》,將原書析為論山、論水、論樹石、論點綴、論時景、論鉤皴染點、論用筆用墨、論設色及雜論、總論等十部分。刪去原著論人物花鳥的少量文字,及淺而易曉、冗而非要者,使之眉目清晰,便於觀覽。而《畫筌》主要作為山水畫論著的內容,亦盡見於湯氏《析覽》,其十論可謂之提要。
《畫筌》指出:“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笪重光正是針對“人非其人,畫難為畫”的情況,“聊攄所見,輯以成篇”而作此著的。他的繪畫思想主要體現在湯貽汾析出之《總論》中,如“眼中景現,要用急追;筆底意窮,須從別引。偶爾天成,加以人功而或損;此中佳致,移之彼處而多違”。汲取了蘇軾等人所論,對靈感的捕捉、促生,對繪畫的自然佳致,都有很深體會。如“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對空實、傳神、計白當黑、虛實相生,有極為精到、深刻且辯證的看法。笪重光對只從古人筆墨中討生活的摹古、泥古之風不滿,有針對性地臚列古代畫家所長之地域特色,明確提出“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並以有成就的畫家能各成一家,是在於“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所論頗有現實意義。笪氏論畫,兼重資分格力,且不為南北宗論所限,在指。出“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同時,又謂“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閑,斯稱逸品”,其態度之公允持平,實難能可貴。
作為山水畫論,《畫筌》-也是精義屢出。如總論“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片言統百意,實為一篇之警策。論山水關係的“山脈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達,理其山形”,盡賅二者的互相依存、互為生髮。余如論山水的布置、經營、賓主、虛實、斷續、動靜,論樹石的疏密、遠近、交互、錯綜,石看三面、樹分單夾,論山水、江湖、村野等諸般風景的點綴、映帶,論季節、時間、氣象條件所造成的不同景色,論具體的筆墨、設色、鉤皴點染等技法,都是前人畫論全面、合理的總結。較之南朝、唐宋人所作的《山水松石格》、《山水論》、《山水訣》等著來,堪稱前修未逮,后出轉精。
有《清瘦閣讀畫十八種》、《四銅鼓齋 山論畫集刻》、《論畫輯要》、《藝林名著叢刊》、《畫論叢刊》、《美術叢書》等刊本及《知不足齋叢書》、《昭代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