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位於中央直轄市重慶,隸屬於重慶大學信息學部。學院主體位於重慶大學A校區,本科新生將在重慶大學城 虎溪校區學習兩年,大三轉入重慶大學A區學習。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是我國高校最早開展計算機研究的基地之一,是信息科學領域科學技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60餘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學院圍繞重慶大學“堅持提高教學質量、走內涵發展道路”的總體思路,通過匯聚學術隊伍、凝練學科方向、構建學科基地、促進學科交叉,已發展成為具有博士、碩士、本科完整的教育結構,現擁有“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 “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兩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三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籌建了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軟體研發技術中心等多個研究基地。學院設有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網路和網路關鍵技術及應用、模式識別與信息處理、軟體及應用技術、智能技術與服務五個研究所。2017年1月計算機科學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2018年3月在校博士生132人、碩士生927人、本科生1190人,在崗教職工11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6人,教授25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41人。
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創立於1958年,1978年設立計算機專業碩士點,1986年成立計算機系並設立計算機科學理論博士點,1998年成立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學院由計算機應用系、計算機軟體工程系、計算機基礎科學系以及教學實驗中心等單位組成。50多年來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在讀書育人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培養了大批基礎深厚、專業知識寬廣、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科技人才。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分配到國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機關、電信移動、稅務、金融保險機構、國際性大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和IT技術公司。
計算機學院
籌建了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軟體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軟體研發技術中心、重慶市智能交通工程技術中心、重慶市信息安全技術中心、CNGI綜合實驗室等多個研究基地。學院設有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網路和網路關鍵技術及應用、模式識別與信息處理、軟體及應用技術、智能技術與服務五個研究所。
2018年3月學院在校博士生132人、碩士生927人、本科生1190人,在崗教職工11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6人,教授25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41人。學院在模式識別、網路與網格關鍵技術及應用、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軟體科學技術與工程、計算機應用與服務以及系統結構與智能分散式計算等方向開展教學和研究,近年來承擔了眾多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及省部級項目近30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0餘項;近3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8本。2012年學院獲得重慶大學集體記特等功一次,集體記功9次。
計算機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現代遠程教育,智能交通系統,人工智慧與知識工程,並處理及計算機網路,數據挖掘技術,軟體工程及應用小波理論及應用,故障診斷與測試,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資料庫應用技術等,2010年學院人工神經網路研究領域在全球ESI排名中列第12名。學院是《小波、多分辨分析及其信息處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velets, Multiresol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JWMIP))國際期刊掛牌單位,是全國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重慶市計算機學會的掛靠單位。原重慶大學校長吳中福教授擔任國防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長和教育信息學科專家組專家;前任院長唐遠炎教授是IEEESMC機器學習委員會主席,創建了重慶大學模式識別與小波分析創新團隊,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作有成效;學院新任院長、沙行勉教授、國家專家楊元元教授等國際著名學者,通過多種渠道海納四方賢才,建立了國家專家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終生教授,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何積豐教授,應邀受聘為重慶大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首席科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終身正教授,紐約州無線與信息技術中心通信部主任,擔任許多重大國際會議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分會主席。
2009IEEE Fellow,在無線移動網路,光學網路,高速網際網路路,多播通信和并行與分散式處理計算機系統等領域頗有成就的楊元元教授以及英國Leeds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學教授,英國Newcastle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科學專業的客座教授、資深研究員徐潔等多位海外學者擔任學院特邀(客座)教授。
學院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及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廣泛合作關係,共建研究機構,互派教師進行講學、進修與合作研究,並重視與國內高校和社會各界發展交流與合作。立足西南、紮根重慶、面向全國,學院熱忱希望與國內和國際的學術界廣泛交流,增進合作,攜手共進,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多層次計算機教育基地,成為與國際接軌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工程系、計算機信息技術系、計算機基礎系、教學實驗中心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網路與網格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所、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模式識別與信息處理研究所
IBM技術中心、CNGI綜合實驗室、華為網路學院
學院辦公室、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務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
黨委書記:熊忠陽
院長:廖曉峰
副院長:王茜、何中市、房斌
黨委副書記:李雙慶
1.系統結構與智能分散式計算
研究領域:物聯網與邊緣計算技術、大數據處理與新型存儲系統、實時嵌入式系統、機器學習與智能計算、普適計算、高性能計算等。
2.大數據理論與應用
研究領域:視頻與圖像理解、社交媒體大數據處理、智能交通、教育大數據處理、智能醫療、電商大數據處理、智能知識服務等。
3.人工智慧與多媒體處理
研究領域: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圖像處理及生物特徵分析、機器學習與文字語言處理等。
4.信息安全與計算智能
研究領域:多媒體內容安全、混沌密碼學、密文域信號處理與雲安全、隱私保護、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教育計算智能、混沌控制與同步等。
5.可信軟體與服務計算
研究領域:軟體構架、軟體工程、軟體定義網路、服務計算、電子商務、智能系統、群體智能、虛擬現實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具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關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科學研究能力,能在計算機理論、計算機系統及計算機應用領域,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政府機關等部門單位,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教學、研究、設計、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科學技術及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計算機學科方法論、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基本訓練,具有計算思維、演演算法分析與設計、程序設計與實現的基本能力,計算機系統的認知、分析、設計及應用的基本能力。
1 .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
2 .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本知識;
3 .掌握計算機軟體、硬體、網路等相關技術;
4 .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原理及設計方法;
5 .掌握從事計算機理論、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的基本方法;
6 .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
7 .具有從事計算機系統工程的應用能力。
三、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概論、程序設計基礎、離散數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 C++ 、演演算法分析與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介面及應用、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
網路工程專業(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Network Engineering)
一、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具備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及工程有關的基礎理論以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計算機網路技術領域、科研機構、網路營運機構、網路技術公司、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的技術部門,從事計算機網路技術研究、網路應用開發以及網路管理的高素質複合型科學技術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計算機網路軟硬體工程管理、設計和開發,計算機網路系統運行和管理,以及計算機網路技術研究等方面思想、技術和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計算機網路工程管理、設計、開發,網路系統管理,以及網路技術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網路系統的設計方法
2 .掌握計算機網路軟體和硬體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3 .具有計算機網路工程設計開發的應用能力;
4 .具有計算機網路規劃、設計、開發,網路系統管理的基本方法;
5 .了解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動態;
6 .掌握計算機網路的相關技術。
三、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數據通信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網路管理、網路規劃與設計、區域網技術與組網工程、軟體工程、 JAVA 程序設計、計算機網路安全和嵌入式系統。
信息安全專業(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一、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具有紮實的信息安全理論基礎,系統掌握信息安全知識和技術,具備信息安全應用技能,能理論聯繫實際,具有較高綜合業務素質,具有較強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科學與工程技術創新型人才。學生畢業后,既可繼續深造,攻讀該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碩士學位;亦可在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等部門從事信息安全相關的教學、研究、產品開發、設計、維護、管理等工作。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
該專業以學習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理論與技術、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為主,兼學微電子、通信技術以及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在強調理論的同時,加強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具體有以下一些方面:
1 .具有良好科學思維能力、較強自學能力、知識拓展能力和較好的創新意識
2 .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應用數學)基礎,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3 .掌握計算機與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能。
4 .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實際應用能力,了解該專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5 .了解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電子簽名法律法規。
6 .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特別是英語),具有良好的讀、寫、聽、說能力,特別專業外文資料閱讀能力。
三、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信息安全數學基礎、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 Java 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 C++ ;計算機網路、現代密碼學及應用、計算機網路安全、計算機病毒原理
物聯網工程
暫無
招收碩士研究生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技術。
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識別、網路與網格關鍵技術及應用、計算智能與信息安全、軟體科學技術與工程、計算機應用與服務以及系統結構與智能分散式計算等方向。
2013年以來,計算機學院承擔和完成了“863”項目、“97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省市科技項目、橫向科研項目共計261項。
近5年來,學院完成及在研的部分科研項目如下:
面向大數據應用的新型內存計算系統軟體及關鍵技術 |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 |
基於新型非易失性存儲器的“統一內外存”系統結構及其關鍵技術 |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 |
基於內存計算的實時大數據關鍵技術和系統 | 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 |
資源動態適配機制與理論 | 科技部國家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計劃) |
智慧城市領域知識建模與模型自增長自演化技術(子課題) |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
職業病危害監測預警平台研發 |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
抗量子密碼演演算法設計與分析(子課題) |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
精準肝膽外科技術體系的構建及循證評價 | 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
JG2017032 | 軍工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
基於視覺的城區綜合環境下交通標誌檢測與識別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基於Petri網與協同過濾的雲上Web服務可信性量化分析與預測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基於非易失性內存的新型體系結構的系統優化關鍵技術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基於視覺的高速公路匝道場景理解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圖像運動模糊不變數特徵學習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安全壓縮感知及其在資源非對等環境下圖像隱私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面向車聯網多通道I2V/V2V混合通信與時態信息服務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智能終端虛擬化環境中新型存儲系統管理與優化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無線體域網中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雲環境下圖像大數據檢索外包的隱私保護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面向智能環境的軟體定義智能的研究及其在老人看護上的應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面向高性能嵌入式系統的軟體并行化和數據分佈優化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暗硅時代新型熱可靠眾核系統的性能與能耗優化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基於嵌入式3D堆疊快閃記憶體存儲系統的可靠性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嵌入式系統中基於PCM/DRAM混合型內存的能耗和耐久性優化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基於錯誤感知的快閃記憶體存儲系統性能和壽命優化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面向大數據備份的重複數據刪除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針對片上多處理器系統中軟錯誤的高效系統級容錯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仿生嗅覺感知中氣味指紋圖譜表達、重建與預測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基於大數據挖掘的橋樑結構健康狀態分析與評估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基於共享射頻互連的片上網路通信資源分配及布局的優化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基於遷移學習和模因計算的智能交通路徑規劃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蛋白質超二級結構特徵表達及分類演演算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基於多軸飛行器航拍數據的植物生長分析與建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面向時空隨機請求的群智物流關鍵技術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群的非交換幾何性質及其在Davis流形分類中的應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田間環境下果樹病害實時診斷方法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量子不經意密鑰分發的實際安全性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大數據驅動的社交網路影響力最大化問題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複雜雲計算環境下QoS感知的工作流調度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面向新疆地區安全需求的電梯安全綜合管理系統 |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應用開發計劃重點項目 |
基於非易失性存儲器的“統一內外存”的新型系統縫構與關鍵技術 | 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重大項目 |
SCM+NAMD Flash混合存儲軟體棧關鍵技術及演演算法研究 | 橫向科研項目自然科學類項目 |
基於新型存儲介質的文件系統架構及核心演演算法研究 | 橫向科研項目自然科學類項目 |
我院教師出版專著3本:《Wavel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atternRecognition》由The World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出版;《混沌密碼學原理及其應用》、《紅細胞SEM圖像的三維重構及形狀特徵提取》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教材8本,其中《計算機科學導論—以Python為舟》、《Java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之網路編程基礎教程》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建築智能化概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C#程序設計基礎》、《網路工程規劃與設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C程序設計基礎》、《多媒體課件製作》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
近5年,我院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ONLINEAR ANALYSIS-REAL WORLD APPLICATIONS、《計算機學報》、《電子與信息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00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412篇。
序號 | 獲獎項目名稱 | 獎勵類型 | 等級 |
1 | 數字文本圖像分析與識別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獎 |
2 | 城市交通計算機集成管理及控制系統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一等獎 |
3 | 時滯神經網路動力學性質及應用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4 | 基於智能對象的敏捷生產管理技術及應用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5 | 數字混沌密碼體制構建與關鍵演演算法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6 | 生物特徵識別中特徵抽取的理論與演演算法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7 | 混沌控制與同步理論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8 | 圖像模式結構多尺度分析的基礎理論及應用方法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9 | 數字混沌安全技術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10 | 時滯神經網路與混沌同步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11 | 社區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12 | 開放型電子黨務平台研究及應用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13 | 互連網路的性能與容錯性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三等獎 |
14 | 大規模複雜神經網路基礎理論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三等獎 |
15 | 混沌數字化特性分析與密碼演演算法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三等獎 |
16 | 規劃建設用地全生命周期決策支持系統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17 | 重慶市旱澇災害監測預警決策服務系統研究 |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18 | 大規模高維數據挖掘演演算法及高可信服務計算預測模型研究 | 重慶大學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二等獎 |
19 | 《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教學成果 | 二等獎 |
20 |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 重慶市教學成果 | 一等獎 |
21 |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研究與建設 | 重慶市教學成果 | 三等獎 |
重慶大學-IBM技術中心:
重慶大學-IBM技術中心,由IBM公司捐贈(協議金額90萬美元)計算機及網路設備和系統軟體及應用軟體,並在重慶大學及計算機系的支持下於1995年12月底正式組建成立,包括一個IBM-學生實驗室和一個IBM-教育中心。隨後IBM公司又相繼為重慶大學-IBM技術中心贈送了協議金額13.9萬美元的AS/400小型機及軟體和協議金額22.3萬美元的升級和新版軟體。
(1)工作人員及參加IBM技術學習情況
該中心有9人30多人次,參加過由IBM(中國)有限公司舉辦的技術培訓。其主要學習內容有:
OS/2 Warp Connect Engineer
OS/2 Warp Server Administrator
OS/2 Warp Server Engineer
MQ Series Administrator
IBM DB2 Administrator
IBM DB2 Application Developer
IBM Internet Firewall
IBM Net Commerce
VisualAge for (Smalltalk) Team Application Developer
VisualAge for C++ Application Developer
VisualAge for Java Application Developer
Lotus notes Application Developer
AIX Administrator
IBM Router
AS/400 Associate system Operator
AS/400 Professional system Operator
AS/400 Associate system Administrator
Domino for AS/400 Technical Solution
(2)該中心教員舉辦IBM技術認證和培訓的種類
VisualAge (SmallTalk)Team(應用開發)
DB2 Database Administrator
DB2 Application Developer
VisualAge C++ Application Developer
Lotus Notes Application Developer
OS/2 Warp Connect Engineer
OS/2 Warp Server Administrator
OS/2 Warp Server Bestteam
AIX System Adminstrator
MQ Series System Adminstrator
MQ Series Bestteam
IBM VisualAge for Java Application Developer
IBM SNG Firewall
IBM Net Commerce
AS/400 Associate system Operator(052)
AS/400 Professional system Operator (053)
AS/400 Associate system Administrator (054)
Domino for AS/400 Technical Solution (263)
合作成果:
(1)課程建設
重慶大學在為計算機專業 本科或研究生開設的多門課程中融入 IBM 相關技術;在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中,使用 IBM 的軟硬體產品作為實習、實驗環境和內容。課程涉及學生達 11261 名。
(2)專業認證
重慶大學共舉辦過 IBM 各種技術認證培訓近 40 次,參加學習人數 1802 人,獲得認證證書的人數 1416 人,平均通過率為 79 % 。
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分配到國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機關、電信移動、稅務、金融保險機構、國際性大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和IT技術公司。計算機學院2017屆本科畢業生共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四個專業共計319名畢業生,我院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6.24%,就業307人;計算機學院2017屆碩士畢業生共有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科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共計155名畢業生,我院碩士畢業生就業率為99.35%,就業154人。
李萬林博士,82屆校友,商務周刊“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經濟最具影響的百名海歸”。現任東南大學國家通信實驗室教授,曾任德國Siemens通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領導5個研發中心(移動、固網、企業網、智能及家庭網、手機終端)下屬數千名研發人員,完成了歐洲的3G TDD標準與中國的3G方案融合,實現了全球3G TDD標準TD‐SCDMA。組織完成了由德國、中國5所著名大學參與的B3G(4G)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並制定了4G標準方案,協調西門子與東南大學聯合完成了國家863 FUTURE(4G)項目。主持了國家重大專項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TD‐SCDMA增強技術路測儀研發和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