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山慈菇

麗江山慈菇

麗江山慈菇,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的鱗莖。分佈於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散結止痛之功效。常用於乳腺癌,鼻咽癌,唾腺腫瘤,瘰癧,皮膚腫塊,痛風。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通風處,防蛀、防霉。

入葯部位


鱗莖。

性味


味苦、微辛,性微溫,有毒。

功效


散結止痛。

主治


乳腺癌,鼻咽癌,唾腺腫瘤,瘰癧,皮膚腫塊,痛風。

相關配伍


宮頸癌山慈菇18g,砒石10g,雄黃12g,枯礬18g,硼砂10g,蛇床子3g,冰片3g,麝香0.3g。共研細末,外敷患處。(《抗癌植物葯及其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3-0.6g,同蜂蜜蒸。外用:適量,鮮品搗爛,醋調敷。

使用注意


服用過量易中毒。年老體弱,尤其是腎、胃腸或心臟病患者慎服,孕婦禁服。
雲南中草藥》:“本品鱗莖外形似貝母,常被誤食,多食可中毒致死。”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莖葉及鬚根,洗凈,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形態特徵


山慈菇,又名鬧狗菜。植株高10-25厘米;球莖直徑5-15毫米。莖常多少具小乳突,有幾枚葉。葉條狀長披針形,長7-15厘米,寬3-9毫米,基部鞘狀,抱莖,有中脈,自下向上漸小,逐漸過渡為狹長的葉狀苞片。花2-10朵,暗紫色,排成近傘房花序;花被片狹條狀倒披針形,長7-10毫米,寬0.7-1毫米;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1/3;花絲具乳突,花藥長約1毫米;子房較大,與花絲近等長。蒴果長約7毫米。花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或松林下。分佈於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鑒別


球莖呈不規則短圓錐形,直徑0.7-2cm,高1-1.5cm;頂端漸尖,基部常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一側有自基部伸至頂端的縱溝。質堅硬,碎斷面角質樣或略帶粉質,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微麻。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1、抗痛風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腫瘤作用。
4、抑制疤痕增殖。
5、防止粘連形成。
6、護肝作用。
7、對胃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現代應用

秋水仙醯胺注射液。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鎮痛,抗癌。主治痛風,乳癌,鼻咽癌,唾腺腫瘤。”

附註


麗江山慈菇的鱗莖與川貝母的鱗莖外形略相似,故民間有誤將麗江山慈菇作川貝母應用而引起中毒事件發生,因此應注意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