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學

1904年李光炯創辦的學舍

安徽公學的前身是由安徽樅陽人李光炯創辦的安徽旅湘公學。

概述


安徽公學
安徽公學
1904年,安徽公學從湖南長沙遷來蕪湖,校址選定於蕪湖二街徽州小學(今柳春園小學)附近一條通往留春園的小巷———米捐巷,在此租賃民房為校舍,招生辦學。

簡介


1903年,李光炯和盧仲農在長沙共同創辦了安徽旅湘公學,聘請革命黨人黃興趙聲張繼等人任教。 “旅湘公學”因準備武裝起義,被清政府以“結黨謀逆”罪名而難以在長沙開辦,於1904年底遷來安徽蕪湖,改名為“安徽公學”。李光炯誠聘了當時一些著名的革命志士和專家學者,比方說陳獨秀,劉師培陶成章等等這些名家來到學校任教,使各地英才雲集於蕪湖。他們把革命的講壇作為宣傳革命的場所,公學有效地培養了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優秀人才。米捐局曾是一條繁華的街巷,江蘇和安徽的米捐局都設於此。當時,李光炯辦安徽公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培植革命力量,所聘教員都是當時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和留日學生,由於公學在安徽享有盛譽,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紛紛慕名而來。一時間各地方的革命領袖人物薈萃於蕪湖,先後來學校講學的著名的革命黨人有黃興、趙聲、蘇曼殊、柏文蔚、江彤候、陳獨秀等。他們在安徽公學的講台上宣傳先進思想,培養進步青年,成為“安徽響應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革命陣地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安徽公學迅速與之接上關係。同盟會的進步文件和宣傳品也由革命黨人吳暘谷帶到公學,不僅在師生中廣為傳播,而且由一些革命黨人立即把這些文件傳播到全省各地。這期間,該學堂的許多學生和老師都加入了同盟會,在其後的辛亥革命及其蕪湖的光復中起了重大作用。
陳獨秀等人以此為陣地,以教學為掩護,聯絡江淮各地革命組織,共謀推翻帝制。李光炯身體力行,親自登壇授課,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校內創立秘密組織“岳王會”,效法岳飛精忠報國精神,不少會員成為“馬炮營起義”骨幹成員,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豫林等人都是當年岳王會的主要骨幹。1912年7月,蕪湖光復后,安徽公學改為安徽甲種實業學校,致力於職業教育。如今,米捐局巷早已在城市的建設中逐漸消失,安徽公學也湮沒在歷史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