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9條詞條名為嶺下村的結果 展開
嶺下村
浙江省瑞安市下轄村
嶺下村因位於瑞安市城區東郊萬松山南麓嶺下而得名。村境西連城區解放東路和東涌村,南隔塘河與白岩橋村為鄰,東北、東南與周湖、十八家村接壤。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十一都,1935年屬永豐鎮,1946年屬中央鎮,1949年後屬城郊鄉,1984年屬隆山鄉,1992年屬城關鎮隆山辦事處,全村454戶,1916人,耕地604畝,其中水田375畝,旱地229畝。水稻畝產1000公斤,工農業總產值592萬元,創稅利58.40萬元。年人均收入2266元。
嶺下村背靠萬松山,面臨溫瑞塘河,是瑞安市城區東門出口的必經之地,扼居瑞安北通溫州城區的要衝,自古以來被稱為瑞安城的東大門。
古代瑞安城除飛雲江口出海航道外,溫瑞塘河是內河向北水運的唯一航道,也是浙閩內河交通的要津。嶺下村位於溫瑞塘河南端的起點,古代向南可順城東、城南濠河至濠河潭,越埭通飛雲江與瑞平塘河銜接。唐宋時,溫瑞塘河舟楫往來,日漸增多,南宋時成了糧鹽漕運的航道。元、明、清時民間商賈往來更為頻繁,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溫瑞塘河開通“小汽輪”,運量、速度遠遠超過小木船,促進了沿岸商貿發展。1928年已有安平輪船公司等8艘客貨輪投入營運,1937年日客運量增至3000人。抗日戰爭期間,海路被封鎖,這條航道成了浙南後方的主要運輸航線。1950年10月,成為浙南支前、支援城市建設百萬噸糧食大調運的主要渠道。同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塘河東門港埠碼頭,1956年貨運吞吐量6.44萬噸。1979年開闢了至甌海、狀元橋、麗嶴、梅頭、莘田、仙岩、塘下、莘塍等地的航線,加上原至溫州城區的航班,每天從這裡開出的定期客班輪船有54個航次,年客運量達504萬人,貨運量達7.66萬噸,每天進出嶺下村的船達500艘次,加上人力運輸船、農用船舶,每小時交通流量約50艘次,是浙江省內河船舶交通密度最高的航道之一,位居溫州市內河港埠交通流量的首位。
嶺下村是瑞安城東陸路交通咽喉,溫瑞塘河東岸是溫瑞古道,俗稱七鋪塘路。明初為防備倭寇入侵,這條古道成為驛道,與海安所城和梅頭、東山巡檢司城及各寨堠連接,傳遞官府文書,沿途設置鋪舍。明中葉在嶺下置東安館驛,接待往來官員及外國貢使。1937年初,溫分公路通車,南來北往的汽車,駛經嶺下村,后因抗日戰爭爆發一度中止。1955年冬修復,現改為104國道線,與村內的環城路、萬松路、解放東路相接。位於村內的瑞安汽車站和長途汽車運輸公司,開闢了瑞安至上海、天津、常熟、杭州、義烏、金華、寧波、福州、石獅、寧德等37條長途客運線路,日發車48班次;市公交公司在村內設有4條線路的公共汽車站。1992年瑞安汽車站遷設嶺下村東200米處,嶺下村仍為瑞安市的東大門。
嶺下村自古成為瑞安城東郊商業區,因溫瑞塘河舟楫雲集,貨棧、旅店遍布,村頭城隍廟街市集最為活躍。50年代,國營、集體商店先後在此設店營業,城內解放東路逐漸向東延伸,與村內塘河北路相接。1989年,另一條出瑞安城東門的新大街--萬松路建成,街寬37米,東段在嶺下村境內,主要商店有:華僑商店、五金交電公司、二輕經理部、農機服務公司、煙糖公司等,加上原設的店鋪,形成較集中的商業小區。目前村區有國營、集體商店20多家,個體商店100多家,以經營家用電器、食品、摩托車配件、鋼材、塑料編織袋、建材、五金、童裝為主。塘河北路開闢水果、木材市場。現有菜館、飯店30多家,尤以旅館為盛。村轄區內共有國營旅館1家、村辦2家、個體50多家,計750多張鋪位。其中:迎賓旅館,客房14間,鋪位28張,年創稅利8萬元;新興旅館,客房12間,床位24張,年創稅利7萬元。1982年村集體創建木材市場,佔地6500平方米,從業人員28人,年收入33萬元。近年還在塘河北路開發柑桔專業市場,佔地500平方米。1984年村集體創建東門停車場,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可停放大型貨車70輛,從業人員28人,年收入39萬元。全村個體運輸業發展較快,1988年以來,已有5噸以上的貨運汽車20多輛、三輪卡10多輛。1992年全村商業、交通運輸業總產值計208萬元。
嶺下村的釀酒、彈棉花、粉筆、蚊香等手工作坊歷史悠久。1949年前,應瑞發酒坊釀製的酒遠近聞名,1949年後併入瑞安酒廠。50年代,城區部分單位陸續把工廠建在嶺下村,以鋸板、機械行業為主。1978年後,城區一批企業、商店又陸續遷至嶺下村新址。鄉鎮企業也隨之發展,目前有村辦企業2家,股份制、家庭工業100餘家,擁有印刷機械、衛生器械、儀錶、無線電、塑料編織等10多個門類,60多種產品。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342萬元。
50—70年代,嶺下村一直是中共瑞安縣委的基點村,歷任縣委書記都來村蹲點,縣委經常派工作組在這裡搞試點。50年代中期互助合作化時,聞名浙南的縣勞動模範吳振錢帶領村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積極推廣先進的連作稻技術,如今村民仍稱他為“勞模伯”。嶺下村的種植業長期得到縣農業部門的指導,水稻產量不斷創造新紀錄。村裡養豬模範鄭秀英、錢秀英等人辦的畜牧場,為當時實現“豬多、肥多、糧多”起了表率作用,而成為全縣知名人士,被提拔為村、鄉幹部。1963年,毛澤東主席批示的關於幹部參加勞動的7個材料,其中有一個材料就是嶺下村所在的原隆山人民公社幹部參加勞動的情況。
80年代后,村集體共投入100萬元,建造渠道,鋪澆混凝土機耕路面和防塌田坎機耕路,修建抽水機埠3個,新建南岸堤塘670米、水閘1座、農田管理房3間,並實施水稻播種、施肥、除蟲、灌溉等8個統一。1991年被市人民政府評為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92年農業總產值42萬元。此外還在萬松山開闢果園230畝,種植柑桔、楊梅等果木,1985年產量達10萬斤。水果林已成為萬松山的綠化林。
嶺下村文風頗盛,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在萬松寺辦義學,后又在棲隱寺辦經詁書院。50年代初,農民紛紛上冬學、民校,請縣委工作組前來講課,並將民校作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地。60年代初縣在村創辦實驗小學,為縣重點學校,現為鎮第六小學。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等4項指標均達到省定標準。1989年又創辦了成人掃盲班,後轉化為文化提高班。80年代初,縣在村區創辦鎮第三中學,現為完全中學。近年村內又創辦5所私立幼兒院。村內文化場所有瑞安市新華書店萬松分店和玉海影樓及錄像廳,山上設有電視差轉檯、電視塔,基本滿足來往客商及村民業餘文化生活的需求。1990年先後建立村廣播室、黨團活動室、民兵室和老人活動中心。村黨支部於1989、1990年被中共瑞安市委評為先進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