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面

在臉上紋身

“紋面”在蘇丹被視為美的象徵。紋面本是部落間區分的標誌,后演變成為區別教派和家族的標記,並發展成為美的象徵,現已普遍流行,南方有些黑人部落還文身。蘇丹男人要紋1—4條刀痕,女人則更痛苦,要紋5—10條刀痕,由牧師為其刻臉。

在獨龍河谷里,男子是不紋面的,而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需要紋面。先用竹籤蘸上鍋底的煙灰,在眉心、鼻樑、臉頰和嘴的四周描好紋形,然後請人一手持竹釧,一手拿拍針棒沿紋路打剌。每剌一針,即將血水擦去,馬上敷上鍋煙灰汗,過三五天,創口脫閘,皮肉上就呈現出青藍色的斑痕,成了永遠也擦洗不掉的面紋。

泰雅族


在泰雅族的習俗當中,紋面代表成年及其成就的標記,沒有紋面的人將無法得到族人的尊敬及認同,更無法論及婚嫁。而個人也必須在適齡期達到族人所規範的標準以證明自己有資格紋面,其中男子須要經過出草獵首的洗禮,女子則要熟稔織布技巧。
徠男子一向紋在上額和下巴;女子則是上額及兩頰。
另外紋面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以其圖紋分辨家族譜系,將來好在彩虹橋上能與親人相認。

獨龍族


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的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高山峽谷深處,居住著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獨龍族,總人口僅有6000人左右。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農業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耕作為主。由於獨龍江鄉全年有半年時間因大雪封山而與世隔絕,在其餘的時間裡,也因為山高谷深、溝壑橫阻與外界交往稀疏。
這裡最為奇特的是獨龍族婦女紋面的舊俗:少女12至13歲初長成時,竹籤刺臉,鍋灰敷面,顏料滲入皮下,靛青色似蝴蝶的圖案永留臉上,直到1967年這種習俗才徹底廢除。《新唐書》稱其為“文面濮”,《南詔野史》稱為“綉面部落”,可見獨龍族婦女文面習俗在唐朝以前就存在,究其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但由於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而無從考證。
獨龍族民間對紋面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獨龍族抵制異族土司和奴隸主強掠婦女為奴的消極反抗手段;二是為了美而文面,在原始社會,獨龍族以圖騰紋刻來美化本民族的社會成員。現在獨龍族紋面女僅有不到40人在世,其中年齡最大的超過100歲,最小的53歲,平均年齡73歲。在未來的時間裡,隨著最後一批紋面女漸漸離去,獨特的紋面習俗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