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版年畫,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因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多以木版印出輪廓而後填色。

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素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綿竹年畫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巴蜀人民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風尚。

2002年2月,綿竹年畫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歷史淵源


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清代中葉,四川城鄉各地普遍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使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綿竹造紙業不斷發展和革新,實驗成功“粉箋紙”;年畫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細緻,專人專事,精益求精,不論刻版,敷彩都達到較高水平,並出現有特色的流派和個人風格;外省和本地畫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綿竹縣誌載:“商販遠自陝甘滇黔,裹銀來市易畫,仲則接踵城南,購過者遍於王道百五十里。”
乾隆、嘉慶年間,由於經濟繁榮,綿竹年畫進入鼎盛時期,年畫行會也相應建立,名“伏羲會”,有專業從業人員九百餘,作坊三百多戶,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畫商更如過江之鯽,購進銷出,囤積販運,成為從事紙業的經營內容。
清咸豐年間《綿竹縣誌》說:“竹紙之利仰給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製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點綴年景。”
當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市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約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臘月三十為止。綿竹年畫經畫商傳播,除省內民眾廣為張貼外,還銷於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並遠銷今越南、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
民國時因農村經濟破產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大影響了民眾對年畫的購買力,加上綿竹縣豪霸橫行,土匪嘯聚,大小紙廠被洗劫或燒毀,年畫作坊紛紛倒閉。昔年譽滿中外的綿竹年畫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敗景象。
綿竹年畫,由於新中國的誕生又獲得了新生,此後,綿竹年畫藝術在推陳出新,一批年青的年畫作者在老一輩藝人言傳身教的輔導下迅速成長起來,他們認真研究吸收傳統年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特點,併發揮現代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畫。

製作工藝


綿竹年畫的製作程序和特色全在於手工施彩和勾線,按中國民間藝匠通稱有以下幾種:
1、明展明掛:為繪工精細富麗的一種;
2、勾金:筆蘸金粉或銀粉勾出圖案;
3、花金:是彩繪后的再加工,用木製花型戳子,拓上金或銀色花紋,現所見花戳子約三十幾種,分服飾花、帽花、衣角花、袖口花;
4、印金:印過墨線和彩繪后,再用原印版複印一遍膠水(臉手除外),然後撒上金粉或銀粉,掃淨餘粉后即顯出金線或銀線;
5、水墨:講究筆墨烘染和淡雅的色調;
6、常形,力求設色單純;
7、掭水腳:即寥寥幾筆大寫意,是綿竹年畫的特色繪法。

藝術特色


繪畫性強

在繪製風格上,綿竹年畫既承傳了唐代之前手工繪製年畫的製作風格,又繼承了唐代之後雕版印刷年畫的風格。和中國其他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線版。但是,線版在綿竹年畫中只起輪廓作用,從不套色製作,最後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繪,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製不同的畫幅也會產生不同的趣味。與其他地區用色版套印年畫有明顯區別。這是綿竹年畫區別於其它諸家年畫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正是綿竹年畫的絕妙之處。
另外,綿竹年畫在用紙、用筆、用色上也別具一格。傳統綿竹年畫一般都用粉箋紙(當地所產的土紙上面塗一層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鴛鴦筆(特製扁筆,一邊蘸水,一邊蘸色),顏色多用礦物色和中國民間染料加膠礬調製而成。彩繪過程,藝人們叫做一黑(指黑線版)二白(指人物手臉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黃(指衣冠及道劇的橙黃色)五顏六色穿衣裳(指洋紅、桃紅、黃丹、佛青、品藍、品綠等)。給人以單純強烈、鮮艷明快、對比和諧的色彩效果,風吹日晒經久不變。由於用筆、用紙、用色的獨特性,使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輔以“明展明掛”手法,藉助同類色的深淺變化,增強畫面的節奏感和裝飾情趣。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在形式上,綿竹年畫主要有木版套色、繪印結合、完全繪製 3 種。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的彩繪和工筆重彩畫的某些手法,色彩鮮艷,對比強烈而又和諧。
綿竹年畫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用線講求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相間,具有強烈的節奏感。造型常使用誇張、變型、象徵、寓意的表現手法,使塑造藝術形象生動感人。

色彩鮮艷明快

年畫藝人在他們的作品上使用著儘可能艷麗的顏色,使畫面既熱鬧、又刺激,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在強烈的對比中,也講究適意和和諧。他們常常用少量的複色:“二門子灰”、或金、銀、黑、白等線、面穿插在對比強烈的色彩中間,以協調畫面色調。藝人們把他們多年來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配色經驗,撲素的總結成了一句蘊含著深刻美學原理的口訣:“深配淺、釅(指濃度)配淡,深淺釅淡要相間。”綿竹年畫的顏色多用礦物質色和民用染料,根據季節不同製作時調以不同成份的膠礬,使作品顏色爽朗,耐曬耐淋,經久不敗色。

線條古拙流暢

線條是綿竹木版年畫造型及構圖的基本手段,形因線而立,神因線而傳。綿竹年畫畫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以線造型的藝術規律。綿竹年畫藝人有畫訣曰"流水褶子(指線條)要活套,鐵線褶子要挺直。"這一曲一伸的變化是綿竹年畫用線的動感和靜感的藝術處理,它給整個畫面賦予韻律感和節奏感。

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綿竹年畫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戲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諷刺幽默、花鳥蟲魚等等。形式豐富多彩,有門畫、斗方、橫推、中堂、條屏、單條、木版拓片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增添了冊頁、扇面、賀年卡、掛歷、台曆、手卷、廣告年畫等新形式。

題材作品


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
鼎盛時期的綿竹年畫作坊主要分佈於綿竹城區及西南農村,風格也各異。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戲,故事類;城區年畫作品則重拓片、雜條、斗方、案子或兼門畫。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綿竹年畫內容廣泛,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按製作方法分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類。
“捶墨”:即木板拓片(總稱黑貨),內容多為民俗和名人字畫,神話傳說等。
"落墨":以水墨為主,色彩淡雅,近似國畫"小寫",內容多為神像和各種戲曲故事。
“填色”(總稱紅貨),按繁簡可分七種,有"明歷明掛"、"色金"、"印金"、"花金"、"常行"、"水墨"及"填水腳"。其中尤以"明歷明掛"的繪製最為工整細膩,色彩也異常艷麗多彩。至於"填水腳",用色單純,寥寥數筆,挖主寫意,卻十分生動傳神。
門神是綿竹傳統年畫的主要品種。從規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毛是綿竹年畫專用粉箋紙的開張)。
所謂大毛,就是整張粉箋紙上作畫,大多繪秦瓊,尉遲公等武將,飛稱武門神。將其貼於大門之上,意在御凶求安,護衛家宅。
二毛,即張貼於二門的文門神,其畫稍小於前者,此類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貴的內容。
貼於寢室門或灶屋門的三毛,畫幅小於二毛,大多為仕女、娃娃題材,如觀花美人、八寶童子等。
此外還有一種屬於稀有的落地門神,它是一種與大門一樣大小的特大門神。這類門神常見於舊時代大戶人家的龐大龍門之上,內容多為武將。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中國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題材內容非常豐富,有深受民眾愛戴的歷史人物、英勇的武士、娟秀的美人、快樂的兒童以及祥瑞的動物花果等。斗方,多是諷刺寓意的獨版小品,是一種中國民間諷刺畫。如《老鼠嫁女》、《三猴燙豬》等。雜條,多是參照中國民間傳說,以及孝道、福壽文化內容,戲曲和文學作品中最動人的情節刻繪成人物畫。也有中國民間風采的花鳥畫。如《二十四孝圖》、《百壽圖》、《西遊記》等。橫推,一般是表現人物眾多的大場面的橫幅畫卷,如《迎春圖》、 《百子圖》等。
從形式看,綿竹年畫分為斗方、橫披、中堂、條屏等,似同國畫分幅相近但卻別具一格。綿竹年畫的斗方,並非文人戲筆,而是《老鼠娶親》、《三猴燙豬》等諷諭性獨幅小品。綿竹年畫的橫披,一般是表現人物眾多的大場面的《文姬歸漢》、《迎春圖》等。
綿竹年畫條屏有四條屏、八條屏、十二條屏之分。內容多表現情節曲折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一類,如《三國演義》、《百壽圖》、《二十四孝》等。
綿竹年畫的中堂均是表現吉祥內容,如《麻姑獻壽》、《紫微高照》等。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情趣的各式各樣的新年畫。同時裝裱形式和內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創新。

傳承發展


綿竹市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綿竹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即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綿竹年畫節”,在每年1月至2月舉行。
1993年,綿竹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年畫之鄉”。
1994年,綿竹年畫入選“中國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綿竹年畫節
綿竹年畫節
1997年,綿竹年畫榮獲第五屆中國藝術節金獎。
綿竹年畫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館和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收藏家所收藏;已被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中國》、《今日中國》、香港《文匯報》、《申報》、《新晚報》、台灣《大地》等兩百多家報章、雜誌、電台、電視台專題宣傳、介紹。先後赴美國、法國、英國、日本、上沃爾特、馬里、智利、香港、台灣等30個國家和地區展出。
同時,綿竹年畫社每年都有數百幅綿竹傳統年畫、手繪年畫、蜀綉年畫、綿竹年畫手繪掛歷、手繪明信片、出版年畫、廣告年畫、木雕年畫、絹繪年畫在國內外銷售,或作為國事對外宣傳的饋贈禮品。
在中央、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60多萬、建立了綿竹年畫博物館,成為融收藏、整理、研究、創作、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為一體的年畫專業博物館。
2002年2月,國家文化部正式公布綿竹年畫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綿竹文體局的統計,2007年綿竹全市年畫銷售額2000多萬,就業400餘人,隨著旅遊業發達和出口業務的開展,綿竹年畫每年銷售增長近20%。已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等國家。年畫已然是綿竹走出去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