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花饃

陝西花饃

花饃,又稱為“面花”,不僅僅可食,更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花饃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等地,其中山西聞喜的花饃更是出名。鄉間的花饃講究很多,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等等,都有各類造型和不同用途,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奇葩,並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食品簡介


花饃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
如春節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形如石榴、桃、虎 獅、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徵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
製作方法
花饃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胡椒等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是百姓寄託心愿的一種方式。
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製作花饃(也叫面花)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