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編目
專業術語
文獻編目,專業術語,作名詞,是按照特定的規則和方法,對文獻進行著錄,製成款目並通過字順和分類等途徑組織成目錄或其他類似檢索工具的活動過程。其主要作用是記錄某一空間、時間、學科或主題範圍的文獻,使之有序化,從而達到宣傳報道和檢索利用文獻的目的。
遠在公元前1世紀甚至更早,人類社會就有了文獻編目活動,例如中國漢代劉向(公元前77~前 6)在整理校勘宮廷藏書的過程中編撰了<別錄>,其子劉歆(約公元前53~公元23)又在<別錄>的基礎上編成了中國第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七略>。隨著文獻數量的不斷增加,文獻類型的多樣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獻編目的職能、對象、方法、手段及組織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古代編目的主要職能是對文獻進行整理和記錄,編目成果一般為回溯性的分類目錄。而現代的編目活動則主要是為了宣傳報道和檢索利用文獻,編目成果為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目錄,以滿足讀者的不同檢索要求。編目的對象,最初是單一的文獻類型,即手寫本和印刷本書籍;後來隨著各種文獻類型的陸續出現,而擴展到報紙、期刊、地圖、樂譜、特種技術資料,以及非印刷型的“非書資料”,如縮微膠捲和縮微平片、唱片和錄音磁帶、電影片和錄像帶、計算機文件等。長期以來,文獻編目的方法和手段停留於手工操作方式,技術落後,目錄載體為書本式及卡片式,編目活動由各個機構分散進行,編目規則互不統一,致使編目作業重複,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檢索速度慢、效率低。20世紀以後,全國性或地區性的集中編目和合作編目廣泛開展,使編目活動的組織趨於合理,工作質量得以提高,特別是6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等新技術在編目工作中的應用,文獻編目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變革時期,即自動化和網路化階段。其標誌是出現了機讀目錄(MARC)、計算機輸出縮微膠片目錄(COM 目錄)等新型目錄載體,以及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和聯機編目網路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編目數據交流和編目成果共享,提高了文獻檢索的速度和效率。與此同時,60~70年代制訂的<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應用,促進了文獻編目的國家標準化和國際標準化。當代文獻編目的標準化、自動化和網路化,對於國家範圍和國際範圍的書目情報交流和文獻資源共享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文獻編目的類型可以從文獻類型、語種、編目手段、組織方式、編目機構及文獻出版過程等方面進行區分。① 按文獻類型可分為:普 通圖書編目、古籍善本編目、期刊和其他連續出版物編目、地圖編目、樂譜編目、檔案編目、聲像資料編目、計算機文件編目等。②按語種可分為:中文(漢語文和少數民族語文)文獻編目、西文(英、法、德等拉丁字母語文)文獻編目、俄文及其他西里爾字母語文文獻編目、東方語文 (日文和其他亞非國家語文) 文獻編目等。③按編目手段可分為傳統的手工編目和應用計算機的自動化編目。④按組織方式可分為:分散式個體編目、集中編目、合作編目。⑤按編目機構可分為:圖書館編目、情報機構編目、檔案館編目、出版發行機構編目等。⑥按文獻出版過程可分為:預告編目(出版前編目)、在版編目(出版過程中編目)、出版后編目。上述各類型編目,既具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由出版發行機構進行的出版前編目,對文獻的著錄一般較簡單,個別著錄項目不一定準確;而由圖書館和情報機構進行的出版后編目,則大都著錄詳細,且準確可靠。
文獻編目流程文獻編目一般包括文獻著錄和目錄組織以及文獻技術加工 等基本程序。但也有一種 看法,認為廣義的文獻編目還應包括文獻分類和主題標引在內。例如,在美國圖書館界,就把描述文獻形式特徵的著錄稱作描述性編目,而把主題標引稱為主題編目。不同編目機構進行的文獻編目和不同類型文獻的編目,在具體過程及詳略程度上有所不同。以圖書館圖書編目為例:圖書經過採購或繳送、交換等途徑到館並進行財產登記以後,即轉到編目部門(或環節)進行編目加工。首先須根據公務目錄進行查重,以確定是否為已經編目的複本書。如果是複本書,則無需再進行編目,只要在公務目錄上作註記,在書上添加書標和索書號即可。如果是未經編目的圖書,則按照所採用的著錄規則進行著錄,同時按照所採用的圖書分類法和主題詞表進行分類和主題標引,將著錄項目、分類號和主題標目等按照規定的格式記錄在卡片上或其他載體上,形成目錄款目。卡片目錄的各種款目通常採取“單元卡片制”的方式製作。採用著者號碼來區別同類圖書的,還須按照特定的著者號碼錶給出著者號碼,並將其(或者按其他方法確定的書次號)記錄在分類號的下一行以組成索書號。同時,對已編目的圖書進行圖書技術加工,包括貼書標、書裝卡等,以便於圖書排架和流通閱覽。最後,按照目錄組織規則,將各種不同標目的款目組織(排列)成各種目錄 (見目錄組織法、圖書館目錄)。
書目的編製程序與館藏目 錄稍有不同。編製 書目(非卡片目錄,通常為書本式目錄)的首要步驟是確定編製原則和方法,包括:①選題。即選定擬編書目的題目。②根據書目的性質確定文獻收錄範圍。例如,推薦書目應有選擇地收錄優秀圖書,而參考書目則應以收全為準則。但不管編什麼樣的書目,都不應僅僅根據一館的藏書編製,還應千方百計地從各種來源搜集本館未入藏的有關文獻的目錄數據。③確定著錄規則。一般可採用現行規則或對其稍加增刪,亦可自行擬訂。④決定書目正文的編排方法。以分類編排的書目,還必須決定採用何種分類體系。⑤決定應編什麼樣的索引。如果書目正文按分類編排,通常至少應編製著者索引,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編製主題索引或題名索引;如編主題索引,則還應確定採用何種主題標引方法。在確定了書目的編製原則和方法以後,即開始進行文獻(書目數據)收集;進行文獻著錄、分類和(或)主題標引,製成卡片的款目;對款目進行排序,組織成書目正文;編製索引;編寫編輯說明(或凡例)及目次表;最後印刷(油印或鉛印)成冊。編製書目是無需進行圖書查重和技術加工的。
以上均是就傳統的編目方式而言,如果應用計算機輔助編目,編目的程序則又有所不同。例如,書目正文的排序、編索引等均可由計算機來完成 (見機讀目錄、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目錄排檔)。
文獻編目工作的組織與管理文獻編目是圖書館及其他文獻情報機構開展服務活動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圖書館一般設立專門的職能部門或安排專職人員從事此項業務。在中國,大、中型圖書館一般都設有編目部(或采編部),部下按文種設置編目組(如中文編目組、外文編目組或西文編目組、俄文編目組及東方語文編目組)。但編目部通常只負責普通圖書的編目工作。期刊、報紙、古籍善本書、非書資料等類型文獻的編目,則分別由報刊部、善本部等部門負責。小型圖書館一般設立編目組或專職編目員,擔任圖書編目甚至所有文獻的編目工作。
編目部門開展文獻編目工作,必須事先確定和準備所採用的著錄規則(編目條例)、分類法、主題詞表、著者號碼錶、分類規則、主題標引規則以及目錄組織規則等。在著錄規則、分類法和主題詞表方面,中國圖書館界目前普遍採用的是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及各分則,<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或<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以及<漢語主題詞表>。此外,還應配備有若干常用的普通和專業參考工具書。
編目人員通常包括專業人員和輔助人員。專業人員主要從事著錄、分類和主題標引工作,他們一般應受過高等教育或具有同等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圖書館學、目錄學知識及其他專業知識。擔任外文文獻編目工作的人員,還必須具有相當的外語水平。輔助人員則負責技術加工和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從事目錄組織工作,他們一般應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編目人員的數量應視圖書館規模和購書量而定。在開展集中編目、在版編目以及建立起文獻編目自動化網路的國家,大多數圖書館可以利用中心機構的編目成果,從而減少重複性勞動,節省人力。
文獻編目工作應注意合理的分工和進行科學的管理。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程序、定額指標及獎勵制度;為確保編目質量,還應建立嚴格的校對、檢查制度。
文獻編目研究文獻編目研究是圖書館學的分支學科之一。文獻編目研究按研究內容或角度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一般性編目和目錄的研究,稱為目錄學;二是對圖書館編目及目錄的研究,可稱為圖書館編目學或圖書館目錄學。前者較側重於理論問題的研究,後者是多側重於技術與方法的研究。文獻編目研究可以推動和促進文獻編目事業的標準化、自動化、科學化。中國50年代以前出版的圖書館編目研究專著有裘開明的<中國圖書編目法>(1931)、金敏甫的《圖書編目學》、樓雲林的<中文圖書編目法>(1947)等。1957年出版的劉國鈞等人編著的<圖書館目錄>是50年代中國圖書編目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總結。此後至70年代除了台灣中華書局出版的倪寶坤編著的《圖書館編目學》和張樹三的《圖書目錄概論》以外,幾乎都是非正式出版的大學講稿。80年代開始了中國圖書館編目研究的繁榮時期,發表了大量期刊論文並出版了專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黃俊貴、羅健雄編著的《新編圖書館目錄》和李紀有、余惠芳編著的<圖書館目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80年代圖書館編目研究水平。此外這方面的著作還有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編的<圖書館古籍編目>(1985),李紀有、赫彥生、劉維英主編的《圖書館目錄》(19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