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化鎮的結果 展開

文化鎮

四川省安岳縣文化鎮

文化鎮為地名,隸屬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安岳縣下轄鎮。位於安岳縣境西部略偏南,安岳縣城區正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12公里。幅員面積53.2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186個村民小組,1個獨立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東街2號。全鎮總戶數12437戶。截至2020年11月1日,文化鎮常住人口為21517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1844公頃,其中田853公頃,土991公頃。文化鎮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辣椒。被確定為全國優質水果無公害檸檬基地鎮。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資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19號):撤銷岳源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文化鎮管轄,文化鎮人民政府駐東街2號。

2020年4月,文化鎮被命名為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鄉鎮。

地理環境


文化鎮位於安岳縣境西部略偏南,安岳縣城區正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12公里。東與思賢鄉(鎮)、共和鄉為鄰,南與清流鎮九龍鄉接壤,西與鎮子鎮相連,北與岳源鄉、岳陽鎮為界。幅員面積53.2平方公里。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 川中丘陵地帶淺丘地貌,平均海拔高度為460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年平均氣溫17.5℃,年總降雨量1200毫米,夏季雨熱同期,退耕還林33公頃,荒山造林373公頃,森林覆蓋率31.4%。
文化鎮交通優勢十分明顯。G5013渝蓉高速(成安渝高速)和川高速S11內遂高速公路在鎮內互通連接,安岳大道和國道G247線穿境而過,有高速路公路出口兩處。文李路(文化鎮-興隆鎮-協和鎮-李家鎮)縱貫全境。2014年,全鎮道路建設整合各類資金2000餘萬元,新建水泥路37公里,截至年底,全鎮修建完成的村級水泥公路總里程104公里。新回村實現社社通水泥路。

建制沿革


文化鎮在清代為安岳縣同化鄉轄地,舊稱石佛場。
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年),安岳縣設同化鄉等10鄉,石佛場等36個場。
清末,安岳縣新置坳店場(治今南薰鎮),屬同化鄉;新置橫廟場(治今橫廟鄉),屬喜井鄉。全縣設同化鄉等10鄉38個場。同化鄉轄天林場、太平場、清流場、觀音場、石佛場、坳店場共6個場,治為天林場,今安岳縣天林鎮場鎮街村。
民國初,石佛場屬同化鄉。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安岳縣廢同化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改石佛場為石佛鄉。
1950年,屬鎮子區人民政府。
1952年,石佛鄉更名文化鄉。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文化鄉屬鎮子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同年,撤銷鎮子區建立鎮子中心人民公社。文化鄉改文化人民公社,屬鎮子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鎮子中心人民公社復設鎮子區。文化公社屬鎮子區。
1962年,安岳縣增設鞏固、新民、新橋、建華等19個公社,全縣設10區1鎮90個公社。文化公社、新民公社屬鎮子區。
1984年4月,安岳縣農村行政機構實行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恢復鄉人民政府,鄉以下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以取代原公社及下屬的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撤銷文化公社復置文化鄉,撤銷新民公社置新民鄉。文化鄉、新民鄉屬鎮子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鎮子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鎮子鄉、玉清鄉、趙坪鄉、大平鄉、九龍鄉、新民鄉、岳源鄉、文化鄉、建華鄉共9個鄉。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撤銷鎮子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鎮子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同年7月29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文化鄉、岳源鄉、新民鄉(原鄉政府駐水口村水口寺)由鎮子區析撤合併置文化鎮,縣直轄。文化鎮人民政府轄棗塘、白坪、四合、隆恩、燕橋、前鋒、萬林、桂林、文田、金相、水口、涼風、泰山、新盆、板栗、矮橋、新回、新園、新塔、金亭、金堰、寶林、三眼、八字牆、新店、雙橋、凡林、石歸28個村。
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建制。安岳縣在原鎮子區設鎮子工作委員會(簡稱鎮子工委),文化鎮屬之。同年11月16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岳源分出成為單列鄉。調整后的文化鎮轄棗塘、白坪、四合、隆恩、燕橋、前鋒、萬林、桂林、文田、金相、水口、涼風、泰山、新盆、板栗、矮橋、新回、新園、新塔19個村。
2001年,安岳縣撤消鎮子工委,建立鎮子管理委員會(簡稱鎮子管委),文化鎮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鎮子管委片區轄鎮子鎮(含原玉清鄉)、文化鎮(含原新民鄉)、大平鄉(含原新橋鄉、趙坪鄉)、九龍鄉、岳源鄉、建華鄉共6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鎮子管委,置鎮子鎮,縣直轄。文化鎮自鎮子管區析出置縣直轄鎮。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25日,安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文化鎮常住人口為21517人。

行政區劃


文化鎮現轄棗塘村、白坪村、四合村、隆恩村、燕橋村、前鋒村、萬林村、桂林村、文田村、金相村、水口村、涼風村、太山村、新盆村、板梨村、矮橋村、新回村、新園村、新塔村 共19個行政村,186個村民小組,1個獨立居民小組。文化鎮人民政府駐東街2號,現有文化、新民2個場鎮。

行政代碼


512021118200 121 棗塘村
512021118201 220 白坪村
512021118202 220 四合村
512021118203 220 隆恩村
512021118204 220 燕橋村
512021118205 220 前鋒村
512021118206 220 萬林村
512021118207 220 桂林村
512021118208 220 文田村
512021118209 220 金相村
512021118210 220 水口村
512021118211 220 涼風村
512021118212 220 太山村
512021118213 220 新盆村
512021118214 220 板栗村
512021118215 220 矮橋村
512021118216 220 新回村
512021118217 220 新園村
512021118218 220 新塔村

歷任領導


文化鎮1980年-2014年曆任領導名單於後。
職務姓 名任 期(1980-1992)
唐永川1992.1-1996.8
蒙強1996.9-1999.8
唐國強1999.9-2001.11
陳遠國2001.12-2006.9
陶建平2006.10-2010.1
岳德中2010.2-2014.12
王淙永1992.1—1995.11
姚志良1992.1—1995.11
陳遠國1992.1—2001.11
吳景富1995.12—1998.11
孫華坤1998.12—2011.7
陳文俊2001.12—2013.8
肖苡芬2011.8-2014.12
彭林2011.8-2014.2
劉建國2013.8-2014.12
李治德2014.4-2014.12
李長康1993.3—1995.12
羅再發1996.3—1998.12
吳景富1999.3—2001.12
蒙 強2002.3—2006.11
陶建平2006.12—2010.1
岳德中2010.2-2014.12
王淙永1992.1—1995.12
陳遠國1996.3—1998.12
陳遠國1999.3—2001.12
陳文俊2002.3—2013.8
劉建國2013.8-2014.12
蒙 強1992.1—1995.12
周天明1992.1—1995.12
羅興文1992.1—2001.12
孫華坤1996.01—1998.12
楊成祥1996.01—1998.12
蔡順國1999.01—1999.07
袁 勇1999.01—2001.12
龍巨勇2002.01—2014.12
陶建平2003.04—2004.11
吳紹平1999.12—2003.04
嚴長榮2006.12—2011.4
譚光彭2006.12—2011.8
劉建超2011.8-2014.12
李 濤2011.8-2014.8

經濟狀況


文化鎮2014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實現36513萬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0563萬元;第二產業實現936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6588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041元。城鄉居民銀行儲蓄存款總額4.2億元。
全鎮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等。2014年糧食總產量為9000噸。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辣椒等,其中油菜種植面積為50.67公頃,總產量1446噸。被確定為全國優質水果無公害檸檬基地鎮,檸檬種植面積947.67公頃,總產量2860噸,產值1500餘萬元。全鎮管護桑樹35.67公頃,發種310張,實現產值33萬元;年,全鎮畜禽、水產實現產值6683萬元。鄉鎮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民營企業達661家。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總產值為1.6萬元。
文化鎮水利設施全年新建提灌站2座,蓄水池131口,囤水田137口,整治維修山坪塘42口,治理病險水庫1座、石河堰3處。實施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更換新管道800餘米。完成新民自來水引水工程,解決近3000人飲水安全問題。場鎮建設實施街道綠化工程,新種植小葉榕等樹木230餘株。
新回村、隆恩村綜合體200餘戶房屋全部建設完成,綜合體內道路、綠化、亮化等工程基本完成,水、電、氣等設施逐步完善。李家灣聚居點54戶農房主體工程完成80%,鐵皮石斛種植大棚種植4公頃。佔地近2.67公頃、建築面積1.6萬平米、450個床位民營養生養老中心主體工程完成35%,草莓、藍莓、葡萄等水果採摘園建成10.67公頃,總面積80公頃標準化檸檬種植示範園有序建設中。完成安置區補征地工作,安置房屋和公共建築主體工程建成70%。

社會事業


文化鎮境內有學校3所,教職工123人,教學班40個,其中初中教學班8個,學生310人。小學教學班32個,學生1643人。私立民辦幼兒園5所,幼兒學生356人,教師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
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建築面積948平方米,年均門診47229人次,年均住院3525人次,村級醫務站19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7032人,占農業總人口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