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安清山麓,烈士陵園東側,初為道場,後晉天福九年(944)開山建基,名清修講院。
明正統
乙丑年(1445)改稱清修寺,沿用至今。該寺坐北朝南,縱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革”時毀,現修復)、
觀音殿。現存天王殿為清
乾隆年間所建,觀音殿為咸豐年建,系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門內有
木樨兩株(
金桂和
銀桂),人稱唐桂,東側林高15米,
胸徑o.74米;西株高16米,胸徑0.8米。枝繁葉茂,使兩株枝蔓連理,形同情侶。每到
中秋,
桂花滿枝,清香四溢。寺東有古井一座,稱卓錫井,清澈甘冽,傳可愈吐瀉疾。歷代有詩題詠。門額“清修寺”三字系已故中包佛教協會主席赴朴初題書。每年從閩浙贛邊區來此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