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

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

1954年2月18日,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市體委)成立。市體委作為領導全市體育運動的政府職能機構,負責指導、協調全市體育工作,領導和管理市屬體育事業單位

委員會簡介


1954年2月18日,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市體委)成立。市體委成立之初,由秘書長李凱亭負責日常事務,體委設行政編製37人,組織形式為三級制,體委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下分設秘書、群眾體育、運動競賽、幹部訓練、事業管理5個科。1956年又增設人事科和國際聯絡科,撤銷秘書科,行政編製增加到60人。1957年,組織機構進一步調整為2室3處3科,即主任以下設辦公室、人事室、運動競賽處、群眾體育處、教育處、場地器材科、國際聯絡科和計劃財務科,組織機構仍為兩級制。1956年10月成立國防體育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機構,管理全市國防體育活動。

委員會組成


1958年,市體委機構調整為2室5處,即辦公室、人事室、基建財務處、訓練處、群眾體育處、競賽處和國防體育處,行政編製84人。國防體育協會機構職能由國防體育處行使。

委員會發展


第一屆全運會結束后,市體委機關在原有2室5處的基礎上,一度增設黨委辦公室和研究室,1960年9月,為貫徹中央精兵簡政,緊縮編製的指示,機關進行整編,撤銷研究室,黨委辦公室與人事室合併。至1962年,仍設7個處室,行政編製緊縮到67人。1964年,增設國際聯絡處,同時將人事室改為人事處,行政編製調整為73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體育系統組織機構遭到嚴重破壞。1970年,原國防體育協會所屬的上海市射擊、無線電、航海(含海模)、划船、航空、空模、傘塔跳傘、摩托車8個俱樂部及雷鋒中學(滑翔學校)全部被撤銷。同時被撤銷的還有舉重擊劍射箭摔跤、自行車等項目的優秀運動隊和上海棋社、上海體育科研所、上海市體育俱樂部上海市青少年體育學校等一批體育事業單位。
"文革"結束后,1978年8月,整改后的市體委機關行政機構為2室6處,即辦公室、人事處、訓練處、軍體處、群體處、競賽處和基建財務處,並設黨(團)組辦,行政編製為80人。
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後,市體委機關處室進行調整、保留了辦公室、人事處、群體處、競賽處、科教處;原訓練處、軍體處、基建財務處分別改稱訓練一處、訓練二處、計劃財務處;增設外事處、綜合處、黨委辦公室。1984年8月,市體委機關共有11個處室,行政編製92人。
1988年5月,市體委機關再次調整,綜合處併入辦公室,增設宣傳處;成立機關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增設監察室。1990年12月,市體委機關共設11個處室,即辦公室、訓練一處、訓練二處、競賽處、科教處、計劃財務處、外事處、群體處、人事處、黨委辦公室、監察室、行政編製97人。市體委直屬單位20個,體育系統幹部、職工、運動員、教練員共計4075人。
2000年5月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改為上海市體育局,配置為7個職能處(室),即辦公室(外事處)、群眾體育處、競技體育處、科教處、人事處、計劃財務處、法規處(政策研究室),按有關規定設置紀檢監察機構。黨委辦公室與紀委合署辦公。定編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