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經濟增長理論的結果 展開
- 經濟學術語
- 阿瑟·劉易斯著經濟學著作
- [美] 羅伯特·M. 索洛所著書籍
經濟增長理論
阿瑟·劉易斯著經濟學著作
《經濟增長理論》是聖露西亞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55年。
該書較全面地論述了經濟增長問題,涉及的範圍廣泛。作者在書中沒有提出有關經濟增長的新概念,只是試圖為研究經濟增長提供一個基礎,以滿足當時政策制定者的實際需要。該書探討的主題是一國人均產出的增長以及與此相關的諸多因素,如人口、資源、經濟制度等等。
《經濟增長理論》被經濟學界廣泛地認為是“第一部簡明扼要地論述了經濟發展問題的巨著”。
全書共七章加附錄。
第一章為導言。主要介紹了全書研究的重點內容,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全書的結構安排等。
第二章為節約的意願。首先研究了人們對商品的慾望從何而來,其中分析了禁慾主義、財富和社會地位以及人們有限的眼界等對商品慾望的影響。其次研究人們為何努力進行工作及努力的代價,這裡包括人們對工作的態度、冒險精神等。最後分析了人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反應。
第三章為經濟制度。在這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人們得到報酬的權利,這其中包括非物質報酬、資產的經營管理權、勞動報酬等。其次研究了貿易與專業化的關係,包括專業化的優點,市場的規模與專業化,組織的重要性等問題。第三節研究了經濟自由,包括利己主義和集體行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人才的縱向流動,以及市場的自由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第四節則舉出了一些事例,包括宗教、奴隸制、家庭、農業組織和家庭手工業。最後談到了制度的變化,變化的過程和周期。
第四章為知識。首先研究了知識增長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介紹了科學和發明研究對社會進步的意義。其次提出新觀念的應用,及對革新的態度轉變,以及知識和利潤的關係。最後提出訓練計劃,訓練的先後次序、農業技術的推廣、社會的工業能力傾向以及企業管理的實施。
第五章為資本。首先指出資本的必要條件。其次研究了儲蓄,包括儲蓄的必要性、儲蓄的國內來源和外來資金。最後研究了投資,包括投資制度的基礎,投資的起點和穩定巨,投資長期陸停滯的原因等。
第六章為人口和資源。首先探討了人口和產出的關係,包括人口的增長,人口規模和產出的關係,即以人們的職業對產出的影響。其次分析了國際關係,包括國際貿易、移居國外和帝國主義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第七章為政府。首先研究了企業的體制,其中分析了政府的職能、企業的生產計劃。其次研究供應部門,包括政府的開支計劃、財政問題。最後研究權利和政治的關係,以及是什麼會導致通往停滯之路和治國才能的背景。
附錄分析經濟增長是否可取。其中分析了經濟增長的好處、貪得無厭的社會和過渡問題。
序言 | 第一章 導言 | 第二章 節約的意願 |
第一節 定義 | 第一節 對商品的慾望 | |
第二節 方法論 | (一)禁慾主義 | |
第三節 布局 | (二)財富和社會地位 | |
(三)有限的眼界 | ||
第二節 努力的代價 | ||
(一)對工作的態度 | ||
(二)冒險精神 | ||
第三節 資源與反應 |
第三章 經濟制度 | 第四章 知識 | 第五章 資本 |
第一節 得到報酬的權利 | 第一節 知識的增長 | 第一節 資本的必要條件 |
(一)非物質報酬 | (一)科學前的社會 | 第二節 儲蓄 |
(二)資產的經營管理 | (二)發明和研究 | (一)儲蓄的必要性 |
(三)勞動報酬 | 第二節 新觀念的應用 | (二)國內來源 |
第二節 貿易與專業化 | (一)對革新的態度 | (三)外來資金 |
(一)優點 | (二)知識和利潤 | 第三節 投資 |
(二)市場的規模 | 第三節 訓練計劃 | (一)制度基礎 |
(三)組織 | (一)先後次序 | (二)起點 |
第三節 經濟自由 | (二)農業技術的推廣 | (三)穩定性 |
(一)利己主義和集體行動 | (三)工業的能力傾向 | (四)長期性停滯 |
(二)縱向流動 | (四)企業管理 | |
(三)市場的自由 | ||
第四節 一些事例 | ||
(一)宗教 | ||
(二)奴隸制 | ||
(三)家庭 | ||
(四)農業組織 | ||
(五)家庭手工業 | ||
第五節 制度的變化 | ||
(一)變化的過程 | ||
(二)變化的周期 |
第六章 人口和資源 | 第七章 政府 | 附錄 經濟增長是否可取? |
第一節 人口和產出 | 第一節 企業的體制 | (一)經濟增長的好處 |
(一)人口的增長 | (一)政府的職能 | (二)貪得無厭的社會 |
(二)規模和產出 | (二)生產計劃 | (三)過渡問題 |
(三)職業 | 第二節 公營部門 | |
第二節 國際關係 | (一)政府開支計劃 | |
(一)國際貿易 | (二)財政問題 | |
(二)移居國外 | 第三節 權力和政治 | |
(三)帝國主義 | (一)通往停滯之路 | |
(二)治國才能的背景 |
1948年,劉易斯成為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名經濟學教授,他在此度過了很有成就的10年,相繼出版了《1933年~1939年經濟概論》、《營運成本》、《經濟計劃原理》、《經濟增長理論》。
據劉易斯自述,為了給這本著作增加實例研究材料,他不僅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日本的中世紀經濟資料,而且閱讀了古埃及、希臘、羅馬和伊斯蘭國家的經濟歷史資料。
1.經濟增長與經濟活動
所謂經濟活動,是人們為經濟發展而做的種種努力,如降低生產成本、節約交易費用、提高生產效率等。經濟活動是社會經濟的細胞。經濟活動的努力程度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既在於人們對物質財富及其獲取方式的評判不同,也在於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還在於經濟制度的制定所具有的實用性不同。例如,在經濟落後、思想保守的落後國家,傳統的宗教觀、道德觀、倫理觀尚未得到解放,人們的生活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們鄙視金錢,看不起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他們只相信所謂的高尚的道德和權力的尊貴,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評價是很低的。他們就算很窮,也只會得過且過,而缺乏對工作的熱情,不願意去承擔任何風險。這種情況在落後國家普遍存在,這也是其經濟落後的原因。只有從觀念上改變,才能有其他方面的發展。自然資源的稀缺同樣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國家不同,其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同,因此,許多國家只有根據本國的自然資源結構來制訂經濟發展計劃。這樣的計劃,其合理性、有效性都要受到自然資源的客觀限制,無法真正做到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制度的實用性是另一個影響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制度規定了一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和進程,合理的經濟制度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的發展。
2.經濟增長與知識的增長和運用
知識是包羅萬象的,對於經濟來說,經濟知識包括技術方面的知識和社會方面的知識,前者是內在的經濟知識,後者是外在的經濟知識,但它們同樣對經濟發展有影響。知識的增長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知識不斷增長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知識湧現出來,它們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因此現代人都應該努力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取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運用知識就是要將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雖然知識的運用會受到各種不利的因素限制,但有用的知識最終會發揮其作用的。那麼如何使人們獲得更多系統、有用的知識?劉易斯認為,應當發展教育。教育是一種人力投資,教育可以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起到根本性的促進作用。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內容也有很多種類,這些都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3.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
資本只有不斷增加才能給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資本就猶如經濟活動的血液一樣。資本的積累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本的需求量和資本結構;二是資本的來源與運用;三是資本的轉化過程。劉易斯認為,資本的需求量會受到來自資本品成本、資本使用效率、技術水平、投資環境、人口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資本的來源上,為了解決發展中國家資本不足的情況,鼓勵居民儲蓄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同時也可以爭取外國投資。資本的轉化過程就是指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這是資本積累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它沒有完成,那麼即使儲蓄再多,也無法成為資本。資本的轉化有時需要採取強制手段,也可以通過“有限責任制”的方式降低投資風險,以吸納更多的資本。作為政府,同樣可以貢獻力量,如可以建立新的財政金融制度,以填補投資后私人資本市場留下的缺口,這樣就進一步解決了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後顧之憂。
4.經濟增長與經濟制度
上述三大因素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說這三個條件改善到最佳狀態時,經濟發展就達到了最快速度。事實上,上述三個因素的作用效果究竟怎樣,與一國經濟制度有關。經濟制度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最終原因。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它們是相互促進的,也是相互綜合的。這種相互促進,特別是經濟制度對經濟發展的促進要受到環境的限制,其實質在於是否能在最大限度里給人們的經濟活動加以激勵、協調,使其自由地進行。經濟制度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顯得落後,這時就需要改變,在這個改變過程中,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兩者的相互綜合表現為社會制度的變化是呈周期性軌跡的,它和經濟發展的加速、回升、停滯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互動狀態。
5.經濟增長與社會制度
在落後國家,其社會制度是不完善的,表現為它既有資本主義的成分,也有非資本主義的成分。前者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後者卻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如傳統的宗教教義,已經明顯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在這種社會制度的改革中,就需要改造原有的宗教教義,清除封建經濟的殘餘,變革舊有的農業組織形式,同時對農民的利益加以保護,使其在摒棄舊的生產方式后,對新的生產方式同樣喜歡而且更感興趣,這樣就可以使社會制度得到徹底改觀,這樣才能真正適應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理論》和《勞動力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是劉易斯的兩篇重要著作,它們共同奠定了劉易斯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經濟增長理論》也是劉易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代表作之一。
該書被譽為“第一部簡明扼要地論述經濟發展問題的巨著”。經濟增長是各國追求的目標,但在劉易斯之前,關於經濟增長的論述、著作並不多,原因之一是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增長的各個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能完整把握,並且對經濟增長的途徑認識不足。而劉易斯在深入研究中,從獨特的角度出發,較全面地把握了經濟增長的各個因素,開創了新的理論領域。
該書較全面地論述了經濟增長問題,涉及的範圍廣泛,可以說是一本有關經濟增長的巨著。劉易斯在書中沒有提出有關經濟增長的新概念,只是試圖為研究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基礎,以滿足當今政策制定者的實際需要。同時該書還探討了能獲取更多的商品和勞務的各種方法。
但是,由於劉易斯在他的書中並沒有提出關於經濟增長的新概念和新模型,故經濟學史上並未將《經濟增長理論》提高到與《國富論》《通論》甚至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樣等量齊觀的地位。《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有關經濟增長理論的詞條中,根本就沒有提到劉易斯及其《經濟增長理論》。
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1991),聖露西亞經濟學家,1937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后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47—1958年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63年後移居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他擔任過許多國際委員會的經濟開發顧問,幫助建立並於1970—1973年領導加勒比銀行。其主要著作有《經濟計劃原理》(1949年)、《經濟增長理論》(1955年)、《發展計劃》(1966年)等。因對經濟發展的研究和建立貿易條件的新模型,他與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分享了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