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岳太和宮
大岳太和宮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托、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巔峰絕頂上建造規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徠地貌形成的眾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觀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大岳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人信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后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岳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太和宮整體建築布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築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等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築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的統一,高度評價這“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永樂十四年,在武當山天柱峰建成太和宮。而那時,天柱峰絕頂四周並沒有現在看到的這一圈城牆。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明成祖下詔對建城牆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
整個工程歷時五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築的城牆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嘆為觀止。城牆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築了四座天門,以象徵天闕。四座天門臨絕雲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
太和宮在建築規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聖殿”。朝聖殿里供奉著銅鑄鎏金玄武及他的部將雷神、靈官等神像。在明朝的一段時間裡,香客信士,包括在山道人朝拜玄武大帝只能到這裡為止,想上金頂是絕對不允許的,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從遠處望上一眼。
太和宮的皇經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的地色方,也是武當道教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這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皇經堂內神像、供器、法器琳琅滿目,均為鑄造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精品。殿內正中高懸的“生天立地”的巨匾為清道光皇帝親筆所書。
徠太和宮的小蓮峰上有一殿房,裡面置放著元代鑄造的一座銅殿。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於它原來置於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裡,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運殿”。借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遊人都到裡面轉一圈,以求“時來運轉”。……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