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
短篇小說
《竹林的故事》是現代作家廢名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出版的《語絲》第14期上,1925年11月收入小說集《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寫三姑娘和父母以種菜、捕魚為生,過著質樸恬靜的田園生活。父親死後,她與寡母相依為命,勤儉勞作,誠實待人。展示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心靈,洋溢著田園牧歌般的氣息;寫鄉村生活,風格沖淡,寫景精細,富有詩的意境。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
廢名的鄉土抒情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文學史研究者習慣於稱他的小說為田園小說,其創作大致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個小說集《竹林的故事》中,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純樸美德,具有一種“田園牧歌”情調;二是表現由於宗法社會關係的漸趨解體給農民帶來的凄苦命運,對這種生活的逝去表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種輓歌情調。《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30年代后,廢名成為了京派的重要小說家,文體上的實驗色彩更加的明顯,抒情性發揮到了極致,而文字卻越來越簡僻、晦澀。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以竹林為背景,用第一人稱手法,描述農家女阿三從童年到結婚幾個生活片斷,塑造出一個賢惠乖巧的女性形象。是新文學初期最富有詩情畫意和青春氣息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詩化的語言,寫竹林、菜園、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靈化,把世間人物雅化,以真摯、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個生長在寧靜的宗法制農村的純潔、天真、優雅、生氣勃勃的鄉村勞動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東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與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講究性靈的意會,《竹林的故事》里無論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還是“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對他們一家人的命運的感慨都體現了這個特色。而文章里的種種“意境”正是和這種感情特色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魚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魚時描繪的這個“境”緊緊融合在一起的。“賽龍燈”那段,母女兩人因為都太為對方著想而起了爭執,她們的情緒心理變化與黑夜裡遙見遙想的賽會景象交錯描繪而產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親驗的感覺。而全文的最後一個“境”,是由“我”多年之後回鄉在河邊壩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這個“境”在既是全文節奏上的高潮,也是總和全文敘述風格的文眼: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家過清明,陰霚天氣,打算去郊外看燒香,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了波皺。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那婦人的話也分明聽到。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於要走過竹林看看,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
這個“境”里“我”的情緒情感,從全文一開始平和的敘述語氣里就開始醞釀了——“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他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在接下來全文中“我”的敘述,無論是對三姑娘的喜愛、欣賞的柔情,還是對他們一家命運的同情,始終都保持在隱而不發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後——“我急於要走過竹林看看,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作者就是這樣把這篇小說所要表達的藝術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極致。這個“境”里揉合了對故土的回憶、對美的愛憐、對善的同情,對命運的哀傷與無奈,又真正表現出了東方傳統文化里含蓄與敦厚的美。
竹林故事》中三姑娘與母親相依為命,但為什麼她說話如此不客氣?原文找答案。答:文中三姑娘對母親說話不客氣,由於與母親之間存在深深的隔閡和代溝,母親不能理解自己,三姑娘感到失望,傷心,才不客氣。
(1)三姑娘深愛著自己唯一的親人,母親。三姑娘與母親相依為命,曾經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失去父親后,家中境遇一落千丈。三姑娘心中孤寂,害怕,怕再次失去母親,表現出單親孩子心中的恐慌,沒有安全感,“然而能夠看得見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媽媽嗎?不,一回也沒有看見!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母女兩人離群索居,很少與人往來,生活單調無趣。“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裡的傢具抹得乾淨”“這話本來想使媽媽熱鬧起來,而媽媽依然是無精打采沉著面孔。”“媽媽不作聲,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說明三姑娘時常察言觀色,為媽媽著想,一心討媽媽開心(也延續了她本性中的勤快),害怕失去媽媽(怕母親改嫁,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聒聒的喧聲,卻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雖然聽不著說的是什麼,聽者的心早被他牽引了去了。”(三姑娘自己很想去看戲,但又為了媽媽而忍住不去,以她自己小孩子的方式對媽媽好)“到後來,青草鋪平了一切,連曾經有個爸爸這件事實幾乎也沒有了。”側面突出母親在女兒心中的重要地位。
(2)母親也深愛著唯一的女兒。“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母親求籤保佑僅有的女兒,更見女兒在她生命中重要。
(3)兩人卻有著深深的隔閡。三姑娘以自己的方式為媽媽付出,卻不被理解,同時,三姑娘本來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小時候害羞,三姑娘人善良,不善談,做人認真,較真,自己的做法又不解釋,讓人不明白。例如“不提防三姑娘果然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除此之外,與母親有相差三十歲的代溝,母親沒有什麼文化,迷信鬼神,母女間隔閡很深。文中有三對典型的矛盾,,“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裡的傢具抹得乾淨,”(女兒為減輕母親負擔,也照應前文小時候的三姑娘勤快的一面),媽媽卻說,“鄉戶人家呵,要這樣?”(母親以鄉里人自居,土生土長的鄉戶人家應該不乾不淨才正常,體現隔膜,和互相不理解)“偶然一出門做客,只對著鏡子把散在額上的頭毛梳理一梳理,(母女生活艱辛,三姑娘節儉,懂事,)媽媽卻硬從盒子里拿出一枝花來”母親卻將她打扮漂亮,(母親希望自家女兒打扮漂亮),“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三姑娘想在家裡陪母親)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母親希望她融進熱鬧的圈子裡,性格活潑一些,是愛她的表現,刻意把她推進那圈子裡。兩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深愛著對方,卻總是誤解,這又是矛盾。)“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於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 ”說明母女兩人平時沒什麼話說,兩人互相愛著,但又都不善於表達,總歸於沉默,然而誤解與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 (母親出於不解和無奈,說明此時兩人此時心中已經出現鴻溝)
(4)這是本文中悲劇性所在,兩人互相愛著又相依為命的人,都不善於表達,總歸於沉默,然而誤解與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母女兩人不僅在生活上艱難,更在精神上孤寂,兩人都孤寂,無助,孤單,兩人之間產生一種冷漠與疏離,兩母女沒有什麼溫馨親密的交流,只能在誤解中逐漸陌生疏遠。加上父親去世,沒有第三個人來調解,溝通她們的氣氛,只能逐漸尷尬疏遠,(如果後來母親改嫁,三姑娘就更不願回家)。
後文中“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兩人行走在竹林里也是一前一後,沒有任何感情交流,親昵動作)“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出嫁不久的三姑娘,不僅沒有賴著母親不走,反而不願意回家,說明母女兩人間深深的隔閡和冷漠。),“那婦人的話也分明聽到。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沉默)“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讓三姑娘低頭過去。 ”(三姑娘依然沉默)
廢名和五四時期其他鄉土作家一樣,也是從古老的鄉村來到都市,懷著深厚的感情抒寫家鄉的自然和人事。“五四”時期其他的鄉土作家,大多是採用寫實的筆觸,描寫敗落的農村,愚昧野蠻的鄉風,古老的宗法制下上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鄉間悲劇,而廢名卻繞開了這些,追求一種超越悲哀、達觀睿智、親自然、樂人生的人生境界。他的小說中並非沒有痛苦和悲劇,只是他以“悲慈之心寫人間悲苦,再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脫”。在《竹林的故事》中,妻子失去丈夫,女兒失去父親,是人生莫大的痛苦,但我們在小說中卻看到,即使這樣的痛苦,也被化解在靜穆的竹林和三姑娘母女平靜的生活中,母女彼此的體貼,三姑娘的乖巧勤敏,沖淡了失去親人的悲慟。廢名是以欣慕的心情,描寫純樸的鄉風民俗,讚美純樸善良的鄉間翁媼男女的,因此他的小說就沒有五四其他鄉土小說中常見的凝重、陰鬱格調和悲劇氣氛,而顯得輕靈、沖淡,有一種飄逸超脫的古趣。
廢名受禪宗的影響很深,他的不少小說都透露出一種禪味,尤其喜歡追求一種平淡而遼遠,樸訥而超脫的禪境,把人放到宇宙自然之中,以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合一。因此,在廢名的小說中,人與自然往往是渾然一體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思融於自然之中,構成寧靜淡泊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竹林的故事》中,蔥鬱的竹林似乎是專門為三姑娘而生長,三姑娘好像也是專為這片竹林而生,竹林里蘊藏著三姑娘的青春與性格,大自然的靈秀聚成三姑娘的魂魄。三姑娘與竹林之間已達成了一種詩情的象徵境界:竹林的清幽與三姑娘的清純,翠竹的生機勃勃與三姑娘的青春健美、竹子的清新挺拔與三姑娘的美麗堅韌,都形成了一種象徵的關係。在這裡,自然作為一個表層意象,與人物性靈融合一體,人物被賦予了更深的意味,人的主體精神沉浸在自然之中,達到造化與心靈的凝合,三姑娘的純和真甚至使得拿銅子買菜的青年顧客也自覺得俗氣。儘管廢名的小說沒能正視舊農村中的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但是他以鄭重和欣幕的心情,讚美古樸純潔的鄉間老翁、婦女和少年男女,可以說是為五四退潮期充滿苦悶和感傷的文壇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中國現代詩化小說的傳統可以說是由廢名奠定的,作為一種融合了敘述方式和詩意方式的類型,從廢名到沈從文、何其芳、馮至、汪曾祺,構成了一條連貫的線索。
首先,具有古樸和靜美的藝術風格,是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超塵脫俗。這也是廢名小說最大的特點。童年湖北家鄉的小橋流水沙灘楓柳,縣城外的禪宗聖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給馮文炳留下了終生受用的文學回憶,所以其小說都是以沒有受到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衝擊的封建宗法制農村為背景,用沖淡質樸的筆調錶現尚沒有被現代社會污染的宗法制農村世界,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淳樸美德,展示農村的老翁、婦女、小兒女的天真善良的靈魂,流露出一種寂靜的美,籠罩著淡淡的憂鬱與悲哀,具有一種田園詩般的寧靜、和諧、幻美的韻味,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別具一格。其次,小說詩化、散文化,具有獨特的文體價值。廢名的小說不重視故事情節,而具有散文化的傾向,並且深受中國古典詩文的影響,語言精鍊、濃縮,充滿了跳躍、省略和空白,擅長直接引古詩入小說,將現代白話和古典詩詞融在了一起,營造出一種詩的意境。第三,重視意境的營造,充滿了詩情畫意。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在廢名的筆下就能夠化為一個空靈的意境,充滿了詩情畫意。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宗教文化和傳統隱逸文化的影響,小說同時還有一種出世的味道在裡面,具有一定的消極避世傾向。第四,受佛教和禪宗的影響,追求禪趣和玄學意味。廢名的小說對沈從文等作家產生過一定影響,為中國現代小說貢獻出一種奇特的詩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