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馮至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詩人
- 清代作家
馮至
中國詩人
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植,1905年9月17日,出生於直隸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曾就讀於北京四中。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於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代詩人、學者。
1925年,發表了許多詩與散文。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代表作品有《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等。
1993年2月22日去世。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05-09-17
出生
1905年9月17日,出生於直隸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25
創立沉鍾社
1925年,與友人創立沉鍾社。
1927-04
出版第一部詩集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
1939
旺盛時期,著多篇詩集、散文等
1939至1946年,7年間他的創作和研究都處於比較旺盛的時期,著有詩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及學術論文、雜文等。
1955
被選為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5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2
辭去所長職務,被選為副主席
1982年,辭去所長職務,改任名譽所長。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作協副主席。
1989-04-25
當選為會長
1989年4月25日,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國北歐文學學會會長。
1993-02-22
逝世
1993年2月22日去世。
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后避難於涿州,故生於涿州。
1917年,在涿縣高等小學畢業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讀書。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學。
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
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后在哈爾濱教書。
1936年7月,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兼附設高級中學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德語教授。
1946年7月至1964年,執教於北京大學西語系。
1951年後,兼系主任。
1964年9月,調任現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工作。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開始寫詩。
1925年,發表了許多詩與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
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
著有《杜甫傳》,當時頗得好評。
1993年2月22日去世。
作品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昨日之歌》 | 1927 | 北新 |
《北游及其他》 | 1929 | 沉鍾社 |
《十四行集》 | 1942 | 桂林明日社 |
《山水》 | 1947 | 重慶國民出版社 |
《伍子胥》 | 1946 | 文生 |
《歌德論述》 | 1948 | 正中 |
《東歐雜記1950》 | 新華書店 | |
《杜甫傳1952》 | 1980 | 人文 |
《張明山與反圍盤》 | 1954 | 工人 |
《馮至詩文選集》 | 1955 | 人文 |
《西郊集》 | 1958 | 作家 |
《十年詩抄》 | 1959 | 人文 |
《詩與遺產》 | 1963 | |
《馮至詩選》 | 1980 | 四川人民 |
《馮至選集》(1--2卷) | 1985 | 四川文藝 |
《論歌德》(1--2卷) | 1986 | 上海文藝 |
《馮至學術精華錄》 | 1988 | 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
《杜甫詩選》 | 1956 | 作家 |
《德國文學簡史》 | 1958 | 人文 |
《哈爾次山旅行記》 | 1928 | 北新 |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1938 | 商務 |
《遠方的歌聲》 | 1953 | 人文 |
《海涅詩選》 | 1956 | 人文 |
《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 | 1958 | 人文 |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 1978 | 人文 |
《還涅抒情詩選》 | 1984 | 江蘇人民 |
《審美教育書簡》 | 1985 | 北大 |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 ||
《布萊特選集》 | 1959 | 人文 |
以上資料來自:
治學方法
洋為中用
馮至日常照
嚴謹求真
嚴謹、求真的學風。對寫論文,學術界流行著一句常說的成語,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達了寫文章不能信口亂說,寫文章要有根據而且要符合邏輯,這恐怕就是“嚴謹”的要求。但我認為光按這句話行事,還遠遠達不到科學性的要求,因為這兩個條件僅僅說明了寫文章時對作者主觀方面的要求,沒有提出對寫出來的文章要符合客觀。但如果在“嚴謹”之外再有“求真”這一條,就保證了文章里說的要符合客觀,或力求接近客觀,這樣才稱得上科學性的要求。馮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嚴謹,求真”這兩條要求去做的。我們從他兩部主要著作《杜甫傳》和《論歌德》里就可以看出這種治學態度。我還要講幾件馮至經常強調的事情(或原則)來豐富我們對他“嚴謹,求真”的治學方法的認識。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1980年 | 被聘為瑞典皇家文學、歷史、文物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81年 | 被聘為聯邦德國美茵茨科學與文學科學院通訊院士 |
1983年 | 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劇院頒發的歌德獎章 |
1985年 | 民主德國授與他格林兄弟獎 |
1986年 | 被聘為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 |
1987年 | 獲該國國際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金博士證書’ |
1987年 | 獲聯邦德國“大十字”勳章 |
1988年 | 聯邦德國達姆施塔特語言文學研究院授與他宮多爾夫獎 |
馮至及其作品
1925年,與友人創立沉鍾社。
1931年2月底,與梁宗岱在海德貝格相會。在宮多爾夫的課堂上認識了正在準備博士論文的維利.鮑爾,後來成為好友。決定離開海德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學,開始研究歌德時代的文學。與陳銓相識,與北大同學蔣復聰、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國。
1948年7月4日,馮至去清華,最後一次見到朱自清。暑假期間,受楊振聲邀請,全家在頤和園內諧趣園住了一個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學哲學討論會上做關於歌德的報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隨代表團出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4年2月,訪問鞍山鋼鐵公司,同行者有吳組緗、黃葯眠、肖殷、戈揚等。6月至8月,與田間訪問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在柏林與安娜·西格斯、貝歇爾、布萊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談。
1959年10月至11月,與成仿吾赴民主德國,參加萊比錫大學550周年慶祝大會,會後馮至又參加席勒誕生200周年紀念會。
1970年7月,離開燕東園,遷居建國門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縣幹校。
馮至全集
1982年,辭去所長職務,改任名譽所長。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作協副主席。
1987年6月初,與姚可昆、韓耀成赴聯邦德國接受聯邦德國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5日,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接見馮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訪海德貝格。14日,應奧地利科學院邀請訪問維也納。18日,應民主德國高等教育部邀請,至魏瑪、柏林訪問。
1988年1月14日,與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參加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宮聯合舉辦的“詩歌一日”活動。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國北歐文學學會會長。8月,首屆“馮至德語文學研究獎”在京揭曉。
1955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魯迅曾稱讚他是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
馮至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醞釀《杜甫傳》,至五十年代初才發表出來,當《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就讀了,有一次毛澤東曾握住馮至的手,說他寫《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為詩人的馮至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詩篇,他與卞之琳一起被認為是中國新詩史上的現代派大家。他在《贈之琳》一詩中對卞之琳有這樣的評價:“這星座不顯赫,卻含蓄著獨特的光輝。”其實這同樣可以看做詩人的夫子自道。
在馮至漫長的詩歌創作生涯中,有兩個為研究者十分關注的關鍵階段,那便是他創作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時期和創作詩集《十四行集》的時期。對此文學史也早有定評。對於前者,最著名的評價莫過於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極力褒揚的“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對於後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詩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總結:“聞一多先生說我們的新詩好像儘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馮先生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