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

五德

五德,拼音是wǔ dé,漢語詞語,意思是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

出處


《史記·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 漢 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註:“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唐 張說 《應制和千秋節》詩:“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人。”
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孫子·始計》“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三國 魏 曹操 註:“將宜五德備也。”
唐 王維 《謝集賢學士表》:“固當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趙殿成 箋:“《新論》:五德者,智、信、仁、勇、嚴也。”
《詩·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漢 鄭玄 箋:“玉有五德。”
孔穎達 疏引《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
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鶴八絕句·雞贈鶴》:“一聲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晉 陸雲 《寒蟬賦》:“夫頭上有綉,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節,即其信也……邁休聲之五德,豈鳴雞之獨珍。”
《漢書·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種暮獲。”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此地為耕耘也。”

解釋


⒈ 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
⒉ 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
⒊ 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
⒋ 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
⒌ 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⒍ 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⒎ 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