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克·施隆多夫
德國導演
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1939年3月31日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德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法國國立電影學院。
196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青年特爾勒斯》,該片獲得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69年,執導劇情片《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該片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78年,執導劇情片《德國之秋》,該片獲得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1979年,執導劇情片《鐵皮鼓》,該片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84年,執導劇情片《往事追憶錄》,該片獲得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0年,執導驚悚劇情片《世紀滴血》,該片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1996年,執導劇情片《亂世啟示錄》,該片獲得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徠2000年,執導劇情片《打開心門向藍天》,該片獲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2004年,執導劇情片《第九日》獲得第55屆德國電影獎佳導演獎提名。2014年,執導劇情片《外交秘聞》獲得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7年,執導劇情片《重返蒙托克》,該片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沃爾克·施隆多夫出生在一個上層階級的醫生家庭,他們家經常接待一些貴族和大人物。施隆多夫從小就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年輕時曾遠赴法國攻讀政治學和國民經濟學。由於二戰後歐洲混亂,他又改換專業,並在高等電影學院學習了一年。
沃爾克·施隆多夫
1966年,執導根據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青年特爾勒斯》 ,由馬修·加里瑞、芭芭拉·斯蒂爾合作主演,這是沃爾克·施隆多夫執導的首部電影,該片獲得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67年,執導由維爾納·恩克、安妮塔·帕里博格、安妮塔·帕倫伯格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劇烈的爭吵》 ,該片獲得第2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69年,執導由安娜·卡里娜、大衛·沃納、邁克爾·戈特哈德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 ,該片獲得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70年,執導由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漢娜·許古拉、君特·考夫曼聯合主演的電視電影《太陽神》 。
1971年,執導由沃爾夫岡·巴赫勒爾、瑪加蕾特·馮·特羅塔、若阿內斯·巴爾斯基合作主演的劇情片《科姆巴赫的窮人們突然發了財》 。1972年,執導由森塔·貝格爾、赫爾穆特·格里姆、彼得·哈姆合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露特·哈布法斯的道德觀》 。
1975年,執導根據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犯罪劇情片《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魯姆》 ,由安吉拉·溫科勒、迪特爾·萊瑟、海因茨·貝能特合作主演。1976年,執導由馬蒂亞斯·哈比希、呂迪格·基施施泰因、布魯諾·托斯特合作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死刑》 。
沃爾克·施隆多夫個人工作照
1979年,執導根據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鐵皮鼓》 ,該片由馬里奧·阿多夫、安吉拉·溫科勒、大衛·本奈特領銜主演,該片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1年,執導由布魯諾·甘茨、漢娜·許古拉、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合作主演的戰爭劇情片《錯誤的證人》 。1982年,與亞歷山大·克魯格、斯戴芬·奧斯特等多位導演聯合執導紀錄片《戰爭與和平》。
1985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徠、史蒂芬·朗合作主演的劇情片《推銷員之死》,這是沃爾克·施隆多夫執導的首部英語電影。1990年,執導由維多利亞·田納特、伊麗莎白·麥戈文、凱瑟琳·多比聯合主演的驚悚劇情片《世紀滴血》 ,該片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同年,施隆多夫回到柏林擔任前東德電影院院長。
1991年,執導根據馬克斯·弗里施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玻璃玫瑰》 ,由朱莉·德爾佩、山姆·夏普德、芭芭拉·蘇科瓦合作主演。1996年,執導由約翰·馬爾科維奇、海諾·費爾希、高夫萊德·約翰合作主演的劇情片《亂世啟示錄》 ,該片獲得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沃爾克·施隆多夫個人獲獎照
2002年,與讓-呂克·戈達爾、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等15位導演聯合執導短片集《十分鐘年華老去》 。2004年,執導根據盧森堡天主教神父的日記體小說改編的戰爭劇情片《第九日》 ,由烏里奇·馬特斯、奧古斯特·迪赫、畢碧安娜·貝格合作主演,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5屆德國電影獎佳導演獎提名。
2006年,執導由卡特琳娜·塔巴赫、安傑列·查拉、多米尼克·霍衛茲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大罷工》 。2007年,執導由菲利普·托雷頓、馬瑞克·布羅德斯基、阿亞娜特·克先拜合作主演的劇情片《烏爾詹》 ;同年,沃爾克·施隆多夫受邀出席第12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2011年,執導由馬克·巴貝、克里斯托弗·巴克霍爾茲、阿麗爾·朵巴絲勒合作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海的黎明》 。2014年,執導根據法國同名舞台劇改編的劇情片《外交秘聞》 ,該片由安德烈·杜索里埃、尼爾斯·阿賀斯圖普、布爾格哈特·克勞斯納合作主演,他憑藉該片獲得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同年,獲得第36屆開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17年,執導由斯特蘭·斯卡斯加德、尼娜·霍斯、布羅娜·加拉赫聯合主演的劇情片《重返蒙托克》 ,講述了作家馬克斯和生活在紐約這個城市生活的他生命中兩個重要的女人的故事,該片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沃爾克·施隆多夫個人出席活動照 | 沃爾克·施隆多夫出席柏林國際電影節 | 沃爾克·施隆多夫出席柏林國際電影節(2) | 沃爾克·施隆多夫出席柏林國際電影節(3) | 沃爾克·施隆多夫出席戛納國際電影節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重返蒙托克》 | 電影 |
2014年 | 《外交秘聞》 | 電影 |
2007年 | 《烏爾詹》 | 電影 |
2006年 | 《大罷工》 | 電影 |
2004年 | 《第九日》 | 電影 |
2002年 | 《十分鐘年華老去》 | 短片 |
2000年 | 《打開心門向藍天》 | 電影 |
1998年 | 《恐慌地帶》 | 電影 |
1996年 | 《亂世啟示錄》 | 電影 |
1991年 | 《玻璃玫瑰》 | 電影 |
1990年 | 《世紀滴血》 | 電影 |
1985年 | 《推銷員之死》 | 電影 |
1984年 | 《往事追憶錄》 | 電影 |
1982年 | 《戰爭與和平》 | 紀錄片 |
1981年 | 《錯誤的證人》 | 電影 |
1979年 | 《鐵皮鼓》 | 電影 |
1978年 | 《德國之秋》 | 電影 |
1976年 | 《死刑》 | 電影 |
1975年 |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魯姆》 | 電影 |
1972年 | 《露特·哈布法斯的道德觀》 | 電影 |
1971年 | 《科姆巴赫的窮人們突然發了財》 | 電影 |
1970年 | 《太陽神》 | 電視電影 |
1969年 | 《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 | 電影 |
1967年 | 《劇烈的爭吵》 | 電影 |
1966年 | 《青年特爾勒斯》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重返蒙托克》 | 電影 |
2014年 | 《外交秘聞》 | 電影 |
2000年 | 《打開心門向藍天》 | 電影 |
1996年 | 《亂世啟示錄》 | 電影 |
1984年 | 《往事追憶錄》 | 電影 |
1982年 | 《戰爭與和平》 | 紀錄片 |
1981年 | 《錯誤的證人》 | 電影 |
1979年 | 《鐵皮鼓》 | 電影 |
1978年 | 《德國之秋》 | 電影 |
1975年 | 《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魯姆》 | 電影 |
1971年 | 《心臟雜音》 | 電影 |
《科姆巴赫的窮人們突然發了財》 | 電視電影 | |
1969年 | 《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 | 電影 |
1967年 | 《劇烈的爭吵》 | 電影 |
1966年 | 《青年特爾勒斯》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7年 | 《烏爾詹》 | 電影 |
1995年 | 《一生的愛都給你》 | 電影 |
1979年 | 《鐵皮鼓》 | 電影 |
1976年 | 《死刑》 | 電影 |
奧斯卡金像獎 |
▪ 1980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鐵皮鼓(獲獎)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鐵皮鼓(獲獎) ▪ 1969 第2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提名) ▪ 1967 第2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劇烈的爭吵(提名) ▪ 1966 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青年特爾勒斯(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6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亂世啟示錄(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2000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打開心門向藍天(提名) ▪ 1990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女僕的故事(提名) ▪ 1978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德國之秋(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5 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往事追憶錄(提名)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2015 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外交秘聞(獲獎)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 1982 第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鐵皮鼓(獲獎) |
德國電影獎 |
▪ 2005 第55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第九日(提名) |
沃爾克·施隆多夫強調基本電影技法、明星電影演員和觀眾的結合在影片中獨樹一幟,同時他又不主張推行某種特定的電影模式。 (《江南時報》評)
沃爾克·施隆多夫不僅注重劇本創作,還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他在影片中所擅長的藝術片形式和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備受認同。此外,他的電影富有人情味、不做作、不煽情,不經意中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 (《京華時報》、《成都晚報》、《今晚報》評)
沃爾克·施隆多夫對故事背景的模糊化處理以及商業化處理都使得作品帶有一定的迎合觀眾的傾向,並深刻反映了德國當時年輕一代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同樣他喜歡選擇優秀的文學底本進行改編,從而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也都中規中矩、不偏不倚。 (《電影評介》、《電影新作》、《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