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陸朝陽的結果 展開

陸朝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陸朝陽,男,1982年12月生於浙江東陽,28歲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席。

2000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12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2014年獲得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201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並位居榜首,2016年被《自然》雜誌評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 ,被稱為“量子鬼才”,同年入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2017年5月獲得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6月歐洲物理學會授予“菲涅爾獎” 。2018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創新35人”(TR35)榜單,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獲得中國物理學會黃昆獎,入選首屆“科學探索獎”。2020年,陸朝陽被授予美國光學學會頒發的阿道夫隆獎章(Adolph Lomb Medal),這是該獎章設立80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獎。

代表性工作包括:於2007 ,2012,2016,2018四次刷新並至今保持著光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首次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和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熒光技術,製備了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的單光子源,成功研製世界上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2019年12月,獲得2019年度“仁科芳雄亞洲獎”。 2019年底,在光學量子計算四大關鍵指標上大幅刷新世界紀錄。

2020年8月19日,陸朝陽入選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名單。2020年10月7日,獲“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

人物經歷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82年12月,陸朝陽出生於浙江東陽市畫水鎮陸秀村巉頭自然村。
1997年,從畫水鎮中考入東陽中學,在東中期間曾擔任實驗班班長,獲得過王惕吾一等獎學金和嚴濟慈獎學金。
2000年,陸朝陽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在本科畢業后原計劃被保送到微電子專業讀研究生。然而,一次偶然的同鄉聚會,改變了他的專攻方向,由此將他領進一個全新的領域。
2003年秋天,中科大又迎來一批新生。按照慣例,在校的東陽籍學兄學姐要請大一新生聚一聚,幫助小老鄉儘快熟悉適應大學生活。與往年不同的是,剛從國外回來的潘建偉教授也受邀參加了聚會,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當時,潘建偉已經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從學術科研、時事到家常,這位親切隨和的大師兄和師弟師妹們聊得非常融洽。“和潘老師交談以後,我就修改了志願。”陸朝陽事後回憶說。
2004年,本科畢業之後,陸朝陽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師從潘建偉開展光子糾纏和量子計算方面的研究。
2005年,碩士一年級的陸朝陽接受了一項重要的任務:把光學平台從科大西區搬遷到東區微尺度國家實驗室,重建實驗平台,並且升級到具備操縱六光子糾纏的能力。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犧牲了幾乎所有節假日。通過近兩年的努力,陸朝陽終於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僅成功製備了六光子糾纏態,而且在同一個實驗裝置中巧妙地實現了可用於量子計算的簇態,在理論上發展了有效的多體純糾纏判定工具。這個工作成果發表在2007年2月的《自然·物理學》上,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07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陸朝陽在學術上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和獨立性,在隨後的科研中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他的第二個實驗工作,就是在國際上首次用光子比特演示了量子信息領域最重要的演演算法:肖爾大數分解演演算法。這個工作被英國《新科學家》和美國物理學會等國際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還入選了教育部評選的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之後,他又帶領多光子團隊完成了容失量子編碼、任意子量子模擬等實驗;同時輔助潘建偉指導學生,設計了十量子比特超糾纏態等一系列後續實驗。此時的陸朝陽,已經成為潘建偉最得力的科研助手之一。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以後,陸朝陽進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師從潘建偉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從事多粒子糾纏的實驗操縱研究。在碩士期間,陸朝陽以第一兼通訊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驗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製備了“薛定諤貓”態和簇態[Nature Physics 3, 91 (2007)],刷新了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記錄。這個工作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同年,陸朝陽在國際上首次用光子比特實現了Shor大數分解演演算法[PRL 99, 250504 (2007)],成果被美國物理學會以“量子計算的突破”專題報道,併入選了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異國深造
陸朝陽
陸朝陽
為了發展更高品質和可升級的光量子信息技術,從2008年開始,受英國政府獎學金和劍橋海外基金資助,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量子點單光子源和電子自旋操縱方面的研究。博士期間,陸朝陽以第一作者首次觀測到單電子自旋的實時量子躍遷和非破壞性測量[Nature 467, 297 (2010)],為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方案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
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還入選了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的Fellow(入選比例約1%)。感受到量子信息的潛在重大應用和國家對這個領域的日益重視,博士畢業以後陸朝陽隨即回到祖國,希望推進國內相對薄弱的固態量子調控技術的研究,把這個領域做大做強,真正為國家所用。
回國施展
回國后,陸朝陽28歲成為中國科技大學正教授,同年入選了中組部首批國家“青年”和上海市,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優秀青年項目、面上項目、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量子先導專項子課題等。陸朝陽博士回國以後,進一步保持和潘建偉團隊的密切合作,帶領幾名年輕的學生一起組建了固態量子光源新實驗室,向世界勁旅發起挑戰。通過夜以繼日地奮戰,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他帶領研究團隊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打破之前的六光子記錄,首次實現八光子糾纏[Nature Photonics 6, 225 (2012)],繼續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在國際上保持領先;在國際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綜述性評論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上發表題為“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的長篇綜述論文(這是中國科學家在該期刊上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實現遠程原子團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PNAS 109, 20347 (2012)];演示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演演算法[PRL 110, 230501 (2013)];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熒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8, 213 (2013)](這是中國在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第一篇論文)。
2020年8月19日,陸朝陽入選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篇),Nature (3篇),Nature Physics (3篇),Nature Photonics (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 (3篇),Physics Report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6篇)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了40餘篇論文,被SCI引用3000多次,其中第一作者論文單篇引用最高400次。
研究成果被Nature雜誌、英國BBC、英國物理學會(IOP)、美國物理學會(APS)、新科學家、科學美國人等國際科學媒體廣泛報道。第一作者成果兩次入選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和Nature Physics雜誌創刊5周年紀念亮點。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六光子糾纏、八光子糾纏和十比特超糾纏,三次刷新了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記錄,兩次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首次用光量子比特實現Shor演演算法,成果被美國物理學會以“量子計算的突破”專題報道,併入選了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首次演示容失量子編碼;首次模擬任意子分數統計;首次實現多體糾纏交換;首次演示基於隱形傳態的量子邏輯門;首次完成單量子點自旋的動力學測量;首次實現單電子自旋的光學非破壞性讀取;首次實現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的脈衝共振熒光;
在國際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綜述性評論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上發表題為“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的長篇綜述論文(這是中國科學家在該期刊上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等。

榮譽表彰

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首屆“金國藩青年科技創新獲獎”
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首屆“金國藩青年科技創新獲獎”
2011年入選首批中組部“青年”;
2012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
2013年入選上海;
2014年獲得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5年12月,獲得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當選“年度突破”,位居榜首。
2016年5月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首屆“金國藩青年科技創新獲獎”
2016年6月21日,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這十位科學家由《自然》的記者和編輯們選出,他們在神經科學、空間科學、結構生物學等領域都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6年11月入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2017年5月獲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17年6月歐洲物理學會授予“菲涅爾獎”
2019年9月,獲得2019年“科學探索獎”。
2019年12月,獲得“仁科芳雄亞洲獎”,以表彰他在“基於單光子的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傑出貢獻”。
2020年8月,入選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名單。
2020年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頒給陸朝陽,獎勵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
2021年1月15日,獲得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2021年3月10日,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具潛力的112位全球青年領袖(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名單,陸朝陽入選。

新聞報道


2015年12月11日,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揭曉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等人因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送一個基本粒子的兩個內秉屬性的工作入選。
2017年,陸朝陽獲頒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這個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是獎勵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傑出青年科學家的國際最高榮譽。
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推出“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名單,陸朝陽赫然入榜。
在人們眼裡,陸朝陽是一個傳說。但是,光環下的他格外低調和內斂。接受媒體採訪時,陸朝陽習慣只聊科學內容本身,迴避個人,更是將團隊的貢獻放在首位。
遇到伯樂的“拚命三郎”
1982年底,陸朝陽出生於浙江東陽。高中時潘建偉博士的一場科普報告,為他揭開量子世界詭譎離奇的第一章。量子世界的奧妙讓他沉迷其中。
2000年,陸朝陽考入中國科大。本科畢業后,恰逢剛從歐洲回國的潘建偉組建實驗室,陸朝陽如願以償地成為其中一員,開始了他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研生涯。
2007年,還在讀碩士的陸朝陽就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製備了“薛定諤貓”態和簇態,刷新了當時兩項世界紀錄。
“潘老師把一項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很令人振奮,所以我就拚命做啊。”陸朝陽說,那一年他幾乎犧牲了所有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包括春節假期。因為第一次做科研,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他也享受在實驗室里搭建和調試裝置、克服難題的過程。
2007年,陸朝陽和同事們用光子比特實現了Shor大數分解演演算法,美國物理學會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2008年,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在劍橋,他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
量子“百年老店”的傳承者
博士一畢業,陸朝陽未做停留就回到了中國科大研究團隊。他說,與潘建偉老師有一個“君子之約”,學成后報效國家。
陸朝陽的手機里保存著潘建偉發來的一條簡訊。2009年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了簡訊:“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貢獻!”
“潘建偉老師希望做‘百年老店’,科學報國精神代代延續。他要求我們對國家和社會有高度的責任心,不斷地鞭策我們挑戰和攀登科學新高度。”陸朝陽說,正是科學傳承的精神和責任心讓我們國家在若干量子技術方面站在國際制高點上。
在潘建偉的帶領下,回國后的陸朝陽和年輕的團隊成員完成了一系列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突破: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利用量子計算解決大數據問題的實驗探索,首次成功實現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量子機器學習、量子云計算、拓撲數據分析的量子演演算法。前不久,他又和團隊一道首次實現了單光子多自由度以及高維度的量子隱形傳態,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路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年復一年的科學實驗和試錯,在外界看來既枯燥又讓人灰心。陸朝陽卻說,玩沒有通關的遊戲才有意思,做科研工作可以聆聽自己的夢想,跟隨自己的興趣。這種工作讓人感覺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從事科學研究其實是非常好的職業,強烈推薦給有志向有興趣的青年學生。通過自由的探索擴展人類的知識,尋找新的原理和方法。當你發現了一個地球上其他70多億人都不知道的新知識,而且這個發現還可能在將來改善人類生活,這個感覺是很好的。”陸朝陽說。

任免信息


2020年8月,當選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