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村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下轄村

仁義村的古廟崇奉的對象眾多,至少包括觀音、龍王、羅漢、財神、呂祖、關帝、文昌、三官、馬王、介神、玉皇、山神、老君、河神等,如今地址均可尋得,大部分保存得較好,而尤以關帝廟和三官樓風貌最佳。關帝廟在仁義村西,其規模之大出人意料,為四合大院,除殿宇外還有一座大型戲台居於院南。包括此大院,仁義村公有的院落還有不少,如新近修建的村小學其佔地和建築規模均居全縣前列,威武寬大的新建舞台與關帝廟形式相類,也是雄踞院南,面向一個大操場,與教學樓相望。

概述


仁義曾有的輝煌是不容置疑的。
仁義現有人口達1700多,仍是南河第一大村。
仁義一村有舊時廟宇17座,應為靈石之最。
仁義古鎮上店鋪林立,其商業活動尚可尋得蹤跡。
仁義古鎮曾有堡牆,城門曾巍然屹立,官方在此設有“仁義驛”,嚴格進行關防巡檢。
仁義是靈石乃至山西著名的武術之鄉,至今仍有少年喜武習武。

古迹


三官樓則集中體現著仁義作為古道驛站的悠遠歷史。一座可鎖大門的門洞方方正正,挺立在古道主街的中央,北側門額上,有“仁義鎮”三個楷書石刻字,每字雖僅有三十公分見寬,且呈瘦長體,但舉目凝視,仍有一股古風古韻沖你湧來,讓你不由得聯想翩翩。門洞之下,全是大塊的青石鋪就,由於千年古道行人車馬經年累月的踐踏摩擦,這些青石已全部變得光光亮亮的,像是有人專門長期打磨的結果,特別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青石馬道的兩側,堅硬的青石竟被深深地刻下兩道車轍,它是那過往馬車的木輪子、鐵輪子無數遍碾壓的結果。有著強烈文物保護意識的當代仁義村官在這青石馬道的保護上是有功勞的,前些年幾次施工,村裡都是寧可多花錢繞行也沒有把這馬道挖取破壞 的。
在這裡,初來的我們似乎穿越了時空,聽到了古道上昔日的人聲鼎沸,車馬喧囂,這小小仁義,是曾有過那麼熱鬧的官驛歷史的!
三官樓,便處在這座門樓的上方,三官即天、地、水三官,雖說已經傾圯,但看得出規模是很小的,不過三官廟這樣的建築出現在仁義,本身就體現出這個村的厚重歷史,因為這一廟宇是相對少見的。
在三官樓上,我們見到了一塊書法佳作,僅有“仁義”二字的這件石刻,運筆渾重,筆筆生風,端莊大方,不落俗套,右側小字載明此件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所刻。據村民分析,這件石刻應有路標之類的功用,原來不可能在三官樓上,但具體該在何處,卻也無可考究。而另一塊清碑,則因其記載了曾參與公共事業的上百家店鋪字型大小而更顯其文物價值,如其中除經營百貨乃至典當字型大小外,竟有專司釘馬蹄鐵掌的店鋪,可以證明仁義的獨特地位。
要說仁義的古代軍事重鎮地位,也有鮮活的見證物,那便是一座高堡。在仁義村的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看到這一稱得上雄偉的建築,完全是石塊壘就的壩狀牆基之上,三孔窯洞凌空而建,所佔之地,比逍遙的那座堡子要高出好幾倍,看上去也更能居高臨下。
高堡名稱尚難定論,現居住者說可能是“賈胡堡”,沒有得力依據。據查倒應是“仁義堡”,即唐初劉武周所築城寨。劉武周為隋末起義將領之一,曾自立為帝,與李唐爭奪天下,史載劉曾在現仁義村“據高險以扼其後”,並稱李世民所帶軍隊“仁義”,仁義村即由此得名,說高堡為武周寨可能,要說仁義由此戰事得名卻有些牽強,比如,仁義在此前村鎮名又是什麼?沒人能給出答案。
但高堡總歸是高高地建在仁義村的最高處,成為仁義最典型標誌性建築。其東側便是作為仁義老村主體的石蓬子溝。就在順著陡坡向高堡登攀的途中,我們還見到了一件被村民不當利用了的木雕大件,四個大字“龍象威神”被橫著一劈為二,豎起來當了大門,仍有約四平方米大。
終於登上了古堡。這是一塊比想象大許多的土塬,現僅余前面三孔窯洞,窯後面據介紹原有日軍所建碉堡,不過也與逍遙村一樣,已完全拆毀,只留下一個大大的圓土坑。由古堡向外望去,所見的是比逍遙更開闊的仁義河谷。東西兩條大溝中則是一戶接一戶的人家,整個村子一覽無餘盡收眼底。站在堡子邊緣,恐高的人都不敢向下俯視,護坡的石頭完全不用泥灰粘連,就那麼一層層地相擠著齊棱地壘疊上來,不由讓人為自己的安全擔心。
而在堡后西坡下,則有一株古老的槐樹引人駐足,它樹冠巨大,主幹粗壯,帶給人們的同樣是對仁義厚重歷史的敬畏。
穿過一條小路,我們來到了仁義村主體的石蓬子溝。在這裡又一次聽到了神畜夜間飲水的民間傳說。相傳在高堡上曾有一匹金馬駒,每天凌晨都要到石蓬子溝來喝水。在石蓬子溝的溝尾,嚮導給我們指點這裡曾有一“茶坊”,再往前古道就要出仁義村了。
仁義人的喜武傳統似乎也與古道有關。據傳,仁義武界的祖師爺叫馮傑來,是外地來的一個鏢師,他武藝超群,能輕鬆飛檐走壁,徒手貼壁而上,更有一身過人的氣功藏而不露。后定居下來的馮便在仁義收徒教藝,代代相傳,至今不絕。

“開場白”


當地會武的老者中還流傳著一段跑江湖打場子用的“開場白”:
插下標桿立戰場,
五湖四海把名揚,
親友訪賓朋,
豪傑訪英雄,
訪來訪去在教場,
老老少少全是一家人,
今日來到藏龍卧虎之地,
老師傅多,
少師傅廣,
小徒弟跟師遲離師早,
傳習不夠鍛煉少,
練也練不到好處,
練好練歹在位的多包涵,
我們不是跑馬賣藝編卦的,
我們是為了千百年老師傅遺留下來的國術,
給大家提提精神……
說起鏢師來便又引來一段沿途村民都曾說到的典故,說1900年慈禧太后西巡時經過山西官道,由介休剛入靈石境,便掀起了轎簾,對隨從表示,靈石百姓是大清的良民,勿需擔心安全,而一入霍縣境便又慌忙放下了轎簾,表現出對晉南人的不信任。故事是真是假,且到縣境北端的冷泉一帶再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