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

山西省轄縣級市

介休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晉中市代管,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徑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東西最寬處38.5千米,南北縱長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0.47%。介休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截至2019年介休市下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市政府駐北關街道。

新石器時代介休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了。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南同蒲鐵路、孝柳鐵路2條普鐵境內分道,大西高鐵橫貫全境。

2019年,介休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4.8億元,同比增長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1.3億元,同比增長6.5%。

2021年,晉中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介休人口為432095人。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介休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了。
政區圖
政區圖
春秋時代,晉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隨(今介休城東)。晉文公、襄公時隨地為大夫士會的食邑。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分境內的祁氏之田為7縣,境內始置鄔縣,封司馬彌牟為鄔大夫,縣治在今東湖龍鄉鄔城店村一帶。
戰國初,韓、趙、魏三家分晉,鄔縣屬魏國,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
西漢,屬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屬西河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複名界休。平周縣廢置。
三國時,界休屬并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
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為劉淵軍攻破。此後,北方發生少數民族長期戰亂,介休地域主屬變換不定,縣邑建置時有時無。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置鄔縣,屬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鎮起義軍攻破,介休縣治也被攻破僑置平陽郡界。北魏永安年間(528~529年),介休縣僑置汲郡界(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屬司州五城郡。
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孝靜帝派朔州軍人駐介休城鎮守,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縣境僑置定陽郡平昌縣,寄駐介休30多年。北齊天保年間(550年)之後,鄔縣廢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屬介休郡。
隋開皇初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開皇十年(590年)縣境西南析置靈石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平昌縣複名介休縣,屬西河郡。隋義寧元年(618年),復置介休郡,縣屬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介州,縣屬河東道汾州。唐天寶元年(742年),屬西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屬汾州。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河東路汾州。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孝義縣併入介休縣,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孝義縣。
金代,屬河東北路汾州。
元代,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
清代,屬山西省汾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山西省。民國三年(1915年)屬冀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山西省。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閻錫山統治的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設立介休統委會,寄駐孝義縣農村,屬孝義縣統委會(相當於專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縣政府,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十二月事變”后,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路西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4年)2月,屬太岳專署;5月屬太岳專署第三辦事處;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是年4月,鐵路北地區與平遙、孝義、汾陽縣汾河地區合併成立平介縣,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七專署。民國三十一年5月,鐵路南地區與靈石縣河東地區合併成立介靈聯合縣,初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九專署,次年3月屬太岳行署第一專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6月,介靈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隸屬未變。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介休城解放后,屬晉中區三專署。是年10月平介縣撤銷,原介休鐵北地區歸回。
風貌
風貌
1949年2月,屬太原市三專署。9月,屬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8月,屬榆次專署。
1958年11月,屬晉中專署。
1968年9月,屬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屬晉中行署。
1992年2月,國務院批准,介休撤縣設市,仍屬晉中行署。
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縣級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晉中市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經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北起義安鎮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相連,東南與沁源毗鄰,西北與孝義相望。東西最寬處38.5千米,南北縱長38千米,總面積744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0.47%。

地形地貌

介休整個地勢形態呈南高北低,海拔740~2487米。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峰山等,屬太岳山脈,面積312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區,面積191.7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25.86%;北部為平川區,面積為237.6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32.05%。市內汾河橫過境北,綿山雄峰屹立在境南。

氣候特徵

介休市處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時左右。丘陵山區少於平原,南部少於北部。據1954~1994年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0.4℃,冬夏季氣溫變幅較小,總的分佈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無霜期平均為175天,其分佈趨勢為平川丘陵長於南部山區。

水文

介休市境內地表水主要有:汾河、文峪河、磁窯河、龍鳳河、樊王河、東澗河、西澗河、興地河、洪山泉、槐柳泉、悶津泉、侯堡泉等。
汾河:由平遙縣營里村進入本市朱家堡,經張蘭、北辛武、萬戶堡、義安、宋腦、城關等鄉鎮,到義棠田村入靈石縣境,在介休市境內流長33千米。
文峪河:源於交城、離石兩縣交界處的關帝山,在本市羅王莊對岸入汾河。流域面積為1.876平方千米。
磁窯河:源於交城縣磁窯溝,至本市南橋頭注入汾河。原系文峪河支流,在孝義入文峪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汾陽縣武漢山為維護其私利,利用日偽力量,在介休市境內新挖一河,將磁窯河水改入。原磁窯河水源僅有磁窯溝、瓦窯溝洪水,經常乾涸。1952年,清源縣(現清徐縣)白石河水入磁窯河,加之交城、文水境內的排退水全部注入,磁窯河的泄洪負擔大大加重。
龍鳳河:屬本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由沁源縣境紅崖溝、才子溝、后溝、鐵水溝至古寨匯合后,經大柵流入綿山峽谷,再由本市龍鳳村南出山北流,經龍頭、石河、下庄等村,然後在洪相村西匯入汾河。全長52千米,流域面積556平方千米(其中沁源縣境內317.1平方千米)。
樊王河:屬本市第二大洪水河,由本市樊王村東西兩溝洪水匯合出山,流經連福、三佳、義安等鄉鎮,到洪相匯入龍鳳河,后注入汾河。全長23.1千米,流域面積93.7平方千米。
東澗河:源於沁源縣境王和嶺,向北流經張家莊,又有水策凹及關子嶺兩溝匯入,在本市西北里村進入平原后無固定溝道。長度為23千米,流域面積為53.2平方千米。
西澗河:源於靠龍庄,經趙家窯、南王里、東大期等村,由洪相村注入汾河,流域面積為60平方千米。
興地河:源於沁源縣境馬跑泉,主流長14千米,興地村以上流域面積為66平方千米。
洪山泉:於城東南狐歧山下,系斷層作用奧陶系石灰岩和石灰二迭系砂頁岩溶洞水受阻成泉。匯水系統面積500平方千米,露出高度海拔839米。
槐柳泉:拔高度為783米。
悶津泉:位於柳溝村溝內,共有小泉12處。
全市尚有侯堡泉等56個小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介休市共有土地1114844.8畝,其中耕地399558.2畝;林地248092.7畝;園地26868.8畝;牧草地3070.2畝;水域用地1759畝;居民工礦用地120787.5畝;交通用地8751.9畝;未利用地161156.5畝,含荒草地、鹽鹼地、沼澤地、沙地、灘塗、深土地、田坎、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其他農用地144800畝。按2004年9月人口計,人均佔有耕地1.07畝。

礦產資源

介休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27種,其中燃料礦產1種,金屬礦產1種,非金屬礦產24種,水氣礦產1種。探明儲量的有5種,其中煤分佈在10個鄉鎮,面積533平方千米,儲量為62.25億噸,可采儲量為32億噸;粘土儲量為1024萬噸;陶瓷土儲量3000萬噸;鐵礦儲量200萬噸;硫鐵礦儲量50萬噸。

生物資源

植物
介休市境內常見喬木有油松、落葉松、側柏、白皮松、黃榆樺、楊等。常見灌木為黃刺玫、酸刺、虎榛子、柳桃木、枸杞子等。除此之外,有野生樹種面積16.32萬畝,主要有:獼猴桃、沙棘、山楂、山定子、梨屬樹種、榛、山葡萄、山杏、山桃、毛櫻桃、酸棗、槽子、野核桃等。在野生樹種中,尚有臭柳、鬼葡萄、茹茹、圪江、牛筋、馬茹、采樹、山黑豆、山刺玫、毛莓等樹種。牧草主要草種有羊草、苔草、黃背草、野菊、隱子草、蚊子草等。藥材主要種類有有菖蒲、豬苓、黨參、血丹參、金銀花、淫羊霍等。
動物
介休市境內野生動物中哺乳類主要有山豬、山羊、豺、狼、豹、狐等。鳥類主要有喜鵲、烏鴉、貓頭鷹、鷹、鷂、燕等。爬蟲類主要有蛇、蠍、蜥蜴、烏龜、守宮、螞蟻、蜂等。兩棲類主要有青蛙、蟾蜍。鱗介類主要有草魚、鯉魚、白鰱、花鰱。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全縣實行坊里制,在城為坊,近城為廂,在鄉為里,每坊里各編為10甲。各里設戶長。按甲徵收田賦,攤派差役。全縣為45坊里。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史記事合甲並里,將45坊里合併為24坊里。
清初,仍沿襲明制,順治九年(1652),將24坊里又合併為12坊里。
民國七年(1918年)以後,改為區村制,全縣分為4個區。日軍侵佔介休后,原4個區公所撤往抗日根據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底,介休抗日縣政府將全縣劃分為8個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鐵(路)北劃歸平介縣,為該縣的第四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鐵(路)南地區和靈石縣汾河東地區合併成立介靈聯合縣,劃分為8個區,靈石境內4個區,介休境內4個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介靈聯合縣分置后,介休鐵(路)南仍為4個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原鐵北平介縣四區歸回,改為介休縣第五區,新設城關區,全縣6個區。
1950年撤銷第五區,所轄行政村樂善、桑柳樹、孔家堡、中街、禮世、萬戶堡划給二區;宋腦、洪善、西段屯、宋安、上站、南橋頭、馬女、三道河、韓屯、梁吉、趙家堡、羅王莊、北張家莊划給三區;西劉屯、田村、旺村、師屯北、郭壁、欽屯、白岸、義棠、孫暢村、孫暢堡、小宋曲、白水、萬安、東內封、東堡划給四區。三區所轄洪相、石屯、東劉屯划給二區。
1953年實行區鄉村制,初劃為55個鄉。1954年將河生鄉改為河生和城南兩個鄉,全縣共56個鄉,鄉下轄村。
1954年,撤銷一、二、三區。城關區10街改為5街,設5個街人民政府。
1956年撤銷區級建置,擴大鄉的區劃。全縣為21個鄉,一個鎮。
1958年9月,全縣成立了5個人民公社,公社設管理委員會,下設管理區,全縣共設25個管理區。同年10月,介休、靈石、孝義3縣合併為介休縣,全縣共19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介休5個、靈石6個、孝義8個),轄85個管理區。11月,公社名稱以駐地取名。
1959年,公社逐漸縮小範圍,全縣增為23個人民公社,轄614個管理區。
1960年,改為21個人民公社,同時設8個街道管理區。
1961年2月1日,由111個管理區改建為261個生產大隊,大隊下設若干個生產隊(也稱小隊)。同年4月3縣分置后,介休縣留有8個人民公社,后改為16個人民公社。
1962年為19個人民公社,224個生產大隊,4個辦事處(由6個街道管理區改)。
1964年為20個人民公社,241個生產大隊,4個辦事處。
1965年為1個鎮(城關鎮),19個人民公社。
1966年為1個鎮,20個人民公社,236個生產大隊。
1971年萬戶堡公社划入汾陽縣,沁源縣王和、王陶、王鳳3個公社划入介休。
1972年,王和、王陶、王鳳3個公社歸回沁源縣,全縣為1個鎮,19個人民公社,233個生產大隊。1977年萬戶堡公社歸回介休。全縣為1個鎮,20個人民公社,245個生產大隊。
1981年,全縣共251個生產大隊,751個生產隊。
1984年4月1日開始,全縣進行了縣、鄉(鎮)兩級選舉,除城鎮外,全縣各公社均改為鄉。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全部撤銷,改為251個村民委員會。同年8月29日,又將張蘭、義安、洪山、連福、義棠5個鄉改為鎮。
1985年冬,將城鎮與城關鄉合併為城關鎮。
1994年,全市下轄6個鎮、14個鄉、4個街道,251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3月,原有的5鎮15鄉撤併為7鎮3鄉。調整后,介休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
2021年3月,三佳鄉併入洪山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3月,介休市下轄5個街道、7個鎮、2個鄉。市政府駐北關街道。
北關街道西關街道東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壇街道
義安鎮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龍鳳鎮
綿山鎮義棠鎮城關鄉宋古鄉

人口民族


據2018年人口抽樣調查,介休市常住人口為423810人,比上年末增加788人。全年出生人口4017人,人口出生率為9.49‰;死亡人口2829人,死亡率為6.68‰;自然增長率為2.81‰。人口性別比為106.28。
2021年,晉中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介休人口為432095人。

政治


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丁雪欽
•政府市長:范亮珍
•人大主任:趙宇
•政協主席:郭維新

歷任領導

歷任介休市委書記、政府市長一覽
市委書記任職時間市委書記政府市長任職時間政府市長
?—1996李福林1990—1993王新義
1993—1997.09張懷文
1996—1999.05張懷文1997.09—2000.07馮建平
1999.11—2004.12馮建平2000.07—2005.05尚金華
2005.05—2009.08楊建林2005.05—2009.11秦太明
2009.08—2012.12秦太明2009.12—2016.07王懷民
2013.01—2016.07王繼堂
2016.07—丁雪欽2016.08—張馳

經濟


綜述

2018年,介休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億元,增長3.7%,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第二產業增加值150.2億元,增長6.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6%;第三產業增加值76.8億元,增長9.1%,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1%。
2018年,介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6807萬元,減少14.2%。其中,國有投資98955萬元,減少33.7%;非國有投資347852萬元,減少6.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建築安裝工程完成投資342770萬元,減少14.7%;設備購置完成投資82557萬元,減少23.7%。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396萬元,同比下降78.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1038萬元,同比下降25.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43373萬元,同比增長38.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58814萬元,同比增長80.1%。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完成投資300441萬元,同比下降24.8%。其中,煤炭工業投資99321萬元,減少16.7%,非煤產業投資201120萬元,減少28.2%。
2018年,介休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9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住宅投資3.5億元,同比增長32.7%。
2018年,介休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415251萬元,同比增長37.8%。其中國稅局組織稅收收入累計完成248275萬元,同比增長42.5%;地稅局組織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25138萬元,同比增長34.3%;財政組織非稅收入累計完成41838萬元,同比增長23.5%。2018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00019萬元,同比增長55%。其中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58181萬元,同比增長66.2%;非稅收入累計完成41838萬元,同比增長23.4%。

第一產業

2018年,介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22275公頃,比上年增加70.7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1379.3公頃,比上年減少110.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8公頃,比上年減少2.7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6766.4公頃,比上年減少10.7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381.5公頃,比上年增加177.6公頃。
2018年,介休市糧食產量118660.1噸,增加31958噸,增產36.9%。其中,夏糧11106.2噸,增產14%;秋糧107553.9噸,增產39.8%。
2018年,介休市肉類總產量16311.1噸,比上年增長0.6%。其中豬肉產量0.8萬噸,比上年增長0.4%;牛肉產量151.1噸,比上年減少2.2%;羊肉產量1419.5噸,比上年增加12%;禽肉產量6765.4噸,比上年減少1.2%;奶類產量10257.8噸,比上年減少0.2%;禽蛋產量2.3萬噸,比上年減少7.6%。年末大牲畜存欄189頭,比上年減少43%;豬存欄8.5萬頭,比上年減少4.9%;雞存欄207.7萬隻,比上年減少4.1%;羊存欄7萬隻,比上年減少19.7%;兔存欄0.3萬隻。

第二產業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2家,增加1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839.3萬噸,增長15.2%;發電量17.7億度,增長9.1%;焦炭產量657.9萬噸,增長14.4%;鋼材產量183.3萬噸,增長23.4%。
2018年,介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839.3萬噸,增長15.2%;發電量17.7億度,增長9.1%;焦炭產量657.9萬噸,增長14.4%;鋼材產量183.3萬噸,增長23.4%。
2018年,介休市資質以內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4億元,同比下降12.6%;實現利潤4555萬元,同比增長21.2%。
2018年,介休市生產煤炭1729.9萬噸,增長3.7%;銷售原煤578.8萬噸,增長20%,其中銷往省外,108.4萬噸,增長40%。生產焦炭657.9萬噸,增長14.4%;銷售焦炭666.1萬噸,增長13.6%。其中銷往省外433.9萬噸,增長21.3%。

第三產業

2018年,介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9億元,增長7.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9.9億元,增長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億元,增長4%。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99.4億元,增長8.1%;餐飲收入額3.5億元,減少3.4%。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實現3186165萬元,比年初增加86075萬元,增長2.8%。各項貸款餘額合計為2446553萬元,比年初增加43891萬元,增長1.8%。

文化


介休市在1998年,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市,2008年,又被中國民俗文化學會命名為清明(寒食)文化之鄉,2009年被山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清明(寒食)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方。2008年,國務院公布清明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後,中宣部、文化部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圍繞清明(寒食)節開展的文化活動升格為全國性的文化活動,2008、2009兩年由中宣部、文化部、山西省政府主辦、介休市政府承辦了清明節系列文化活動,初步確立了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從2005年開始,每年夏季組織廣場文化活動有專場文化演出,周末廣場電影放映,各類藝術展覽等時間長達四個月。截至2012年年末,介休市共有藝術表演群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88個,藏書174450冊,鄉鎮文化站10個。
介休市人文積澱深,文化遺產豐富。截至2009年,由國務院以及省、市、縣三級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9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晉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介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9處。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有價值的文物遺跡有378處。後土廟、祆神樓、琉璃牌坊、洪山瓷窯都是聞名全國的文物遺存。介休市傳統琉璃工藝保護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清明(寒食)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介休市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清明(寒食)傳統節日示範地。陳醋、貫餡糖、洪山香、干調秧歌等被晉中市政府公布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交通


火車站
火車站
介休市是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區域中心城市,東西居於北京和西安的中點,南北居於大同和運城的中點,距省會太原120千米,向東向北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產業輻射,向南向西接受中原城市群產業升級帶動。太原、臨汾、呂梁三大機場等距環繞,南同蒲鐵路、孝柳鐵路2條普鐵境內分道,大西高鐵橫貫全境,擁有5座鐵路集運站、30條鐵路專用線,鐵路貨物總發運能力3000萬噸。大運高速公路、邢汾高速公路、108國道等9條國省幹道交織成網,路網密度169千米/百平方千米,與鄰近的平遙、孝義、汾陽連接互通,形成30分鐘快速路網。“成豐快運”物流全國排名第8,108現代綜合服務區晉能“卡車司機”試點智慧物流,介休無水港成為中部六省首家全牌照無水港。

社會


教育

部分高中學校
部分高中學校
2000年介休市高考萬人達線率由連續幾年的滯后不動首次前進了3個名次成為晉中市第八名;2001年又繼續保持了第八;2002、2003年前進至第四;2004年又前進了1個名次成為第三,首次成為晉中的前三名,僅次於平遙縣太谷縣;2005年繼續保持了第三;2006年後退到第六;2007年高考排名為晉中第四,教育局、介休一中、介休十中都受到了晉中市教育局的表彰。2008年又出現反覆,排名回退至晉中第六。
2015年介休一中高考達二本線人數為653人,全市共1003人,絕對人數居全晉中市第一名。
截至2017年年末,介休市共有高中學校4所,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82所,其中:初中16所,小學58所,教學點8所。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高中學校數6所,擁有教職工776人,在校學生數6586人;職業高中數2所,擁有教職工372人,在校學生數3913人;普通初中學校數19所,擁有教職工1535人,在校學生數16171人;普通小學學校數58所,擁有教職工1937人,在校學生數36600人;學前教育學校數107所,擁有教職工2010人,在校學生數17612人。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1%,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100%,學前教育毛入學率100%。
介休市各類學校一覽(小學只列出市直部分)
類別學校名稱
高校山西同文職業技術學院(民)
普高介休市第一中學介休市第四中學介休市第十中學
職高介休市職業中學---
初中介休市第二中學介休市第三中學介休市第七中學介休市第八中學
義安鎮第一初級中學義安鎮第二初級中學張蘭鎮第一初級中學張蘭鎮第二初級中學
連福鎮第一初級中學連福鎮第二初級中學義棠鎮第一初級中學三佳鄉初級中學
九年制學校介休市第六中學義安鎮第四初級中學張蘭鎮第三初級中學綿山鎮第一初級中學
市直小學介休市實驗小學介休市北壇小學介休市綿山書院介休市光明小學
介休市彥博小學介休市裕華小學--
備註:表格信息整理自介休市人民政府網站

衛生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衛生機構329個,床位數1919張,人員合計3034人。其中醫院19個,床位數1477張,人員合計1805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床位數15張;衛生院12個,床位數377張。全市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54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11人。全年總診療127.8萬人次。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全年演出700場;藝術表演場所2個,坐席數1300個,全年演出46場,觀眾3.5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38萬冊;群眾藝術館、文化館舉辦展覽18個,組織文化活動20次;鄉鎮文化站10個,舉辦展覽45個,組織文化藝術活動100次。

旅遊


風景名勝

綿山
綿山
綿山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而聞名。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千米,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晉中盆地南端,處太行山支脈綿山北麓介休市龍鳳鎮境內,佔地10萬平方米,海拔1012米。古堡內有兩條向外的通道,西、北、東三面為溝地。堡內現存有可罕廟、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廟、真武廟、關帝廟等宋、元、明、清陸續建築的十數處廟堂建築和數十座具有晉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
堡中地下滿布立體三層,攻、防、退、守、藏功能設施齊全的古地道。堡南門樓軍事信號燈(旗)桿石基座、供奉劉武周塑像之可罕廟、西南古校場、備守的巷門樓、更房、利行的“馬道石”坡街等歷史遺存,使這座古堡頗具古代軍事設防意義。
堡內還有琉璃碑、泥鐵像、雙龍碾、槐抱柳、窯灣溝、藏鳳橋、金代古墓等眾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觀和遺存。
張壁古堡歷史悠久,集軍事、農耕、商作、民族、宗教、民居、民俗等歷史文化內涵為一體,是中國倖存的具有獨特山村景觀和多層次多文化特點的古軍防壁壘遺跡。
2005年被中央電視台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祆神樓
祆神樓
祆神樓
位於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側的祆神樓,民間俗稱玄神樓,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木結構樓閣。集山門、樂樓、過街樓於一體,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結構,是研究中國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樓與萬榮縣秋風樓、飛雲樓相頡頏,享有三晉三大名樓之美譽。祆神樓院內正殿三結義廟,原為祆神廟。明朝嘉靖時,皇帝獨尊道教,曾廷敕概毀天下淫祠,時任介休知縣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須崇正神”之由,遂將祆神廟改祀為三結義廟。祆神樓則即是三結義廟的山門和樂樓,也成為順城關大街的過街樓。
介休後土廟
後土廟
後土廟
介休後土廟位於介休市北關街道北大街社區廟底街99號,為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全真道教古建築群,包括後土廟、真武廟、三官祠、三清觀、娘娘廟、呂祖閣、關帝廟、土神廟八座廟宇,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廟坐北朝南,東西九進院落布局,現存影壁、山門、過殿、獻亭、三清樓(兼樂樓)、後土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東西垛殿、戲台等建築29座。介休後土廟主體建築三清樓(兼樂樓)為明正德十四年(1519)創建,是一座集殿、台、樓三位一體的重樓合體建築,廟內所有建築的屋頂全用琉璃瓦及琉璃藝術部件覆蓋,除後土大殿一組用黃色外,其餘皆為黃、綠、藍、白、赭等五彩製成,這些琉璃製品多為清代重葺時更換,三清樓上至今還保留個別宋代瓦件,被譽為“三晉琉璃藝術博物館”。殿內千餘尊“萬聖朝元”明代彩塑,承襲宋元丰韻,是罕見的道教彩塑藝術寶庫。
介休博物館
介休市博物館坐落於介休老城順城街東門外北側,東望郭有道墓,西接祆神樓,南俯三賢廣場,北靠介休北部新城,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858平方米。博物館外形是台基大頂宮殿式建築,博物館坐落於台基造型基礎上,四周如城牆圍合的方城,四角突出如城角樓之城台。傳統欞格式窗戶上加起面積超大的攢尖頂。館內結構三層,東西南三面設有天井小庭院。
文公祠
文公祠是介休三賢之一、北宋名相文彥博的祠堂,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清康熙版《介休縣誌》輿地圖中,於三結義廟西邊標有“文祠堂”,為目前所見最早記載,2013年在原址修繕復原。建築群坐北朝南,前後兩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大門、享堂、寢堂。建築面積948平方米。
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介休市城內東大街,據廟碑記載:“創始洪武中(1368~1398年)”。明弘治八年(1498年)修復,後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至隆慶四年(1570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清雍正二年(1742年)、嘉慶十九年(1814年)也有過修葺。佔地面積3415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山門、儀門、戲台、獻殿、正殿、后寢殿,兩側為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及東西垛殿。現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餘為清代和近年復原建築。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介休市連福鎮趙家莊村一步崖自然村西北約3千米的天峻山巔。又名文風塔,鄉民俗稱天峻塔、棒槌塔。高塔直插雲天,數十裡外皆可望見。
文峰塔,為一座青石築砌、通體實心、平面圓形、立式圓柱體石塔,是介休市南端標誌性建築。石塔築于山巔臨岩處,十分險峻,青石取材於南距塔體百餘米處山岩,昔日採石處今可覓得。文峰塔柱體四周距塔基高約3米處,各嵌築有一塊長方形刻石,分別為明朝萬曆年間、清朝康熙年間、同治年間始建或重修石塔碑刻。明朝萬曆刻石於碑體北側,因時間太長、風吹雨蝕字跡已經難辨,疑為“文峰塔”塔銘。清朝康熙年間刻石嵌於正南側,書有“國朝康熙四十六年季夏重修”字樣及碑文。其餘兩塊均為清朝同治年間碑刻,大小與康熙年間刻石相差無幾。塔體東側所嵌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天峻山重修石塔記》銘文。
介休汾河濕地森林公園
介休汾河濕地森林公園位於介休市三賢大道汾河大橋以南、108國道以北區域,南北兩岸各長2.4千米,南起勝利橋北汾河橡膠壩,北至森林公園西門,總佔地面積為1000畝(其中水面450畝)。它以“自然、生態、野趣”為建設理念,其景觀簡而言之就是“一條水帶、兩條長廊、三個綠島、四個景點”。其中,四個景點分別是東岸的“芳草渡”、“輪之舞”和西岸的“匯石園”、“野趣園”。2013年,經國家林業局山西省林業廳專家組實地考察評估、集體評審和公示,介休市汾河濕地森林公園正式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
洪山源神廟
洪山源神廟位於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狐歧山麓,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唐初尉遲恭在介休任縣令時,為紀念大禹治水所建。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源神廟佔地面積1623平方米,坐南朝北,為二進院落布局。廟內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為木牌樓、山門、戲台和正殿,兩側為鐘鼓樓、東西配殿及偏院娘娘殿和廂房。2013年3月5日,該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得榮譽


介休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中部百強縣(市)、中國清明(寒食)節文化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級示範點、山西省科教興市先進單位、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雙擁模範城市、山西省造林綠化先進市、山西省林業生態市、山西省增加農民收入先進市、中國中西部可持續發展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小城市百強縣市、山西省22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之一、阿里巴巴“千村萬戶”試點縣市、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點、第十一屆人類學高級論壇圓桌論壇舉辦地、中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入選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得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31日,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名單。
2020年8月,介休市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排名73位。同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0年12月1日,介休市位居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市)第281名。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範縣市”名單。
2021年7月16日,根據《全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 2021》,入選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百強縣。
2021年8月,入選基層醫改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