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寺
光祿寺
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勛。東漢末復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以後廢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
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晉書。職官志》:“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參閱《通典。職官七。光祿卿》。
隋領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唐改餚藏名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內酒坊、油醋庫等機構。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醞局等,隸宣徽院。明、清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併入禮部。
凡祭祀,共五齊、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籩豆、簠簋、鼎俎、鉶登之實,前期飭有司辦具牲鑊,視滌濯,奉牲則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禮畢,進胙於天子而頒於百執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
元祐三年,詔長、貳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監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於光祿,而寺官未嘗臨視,請大祠以長貳、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監視宰割,禮畢頒胙,有故及小祠,聽以其屬攝。”從之。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祿卿、少,皆為寄祿。元豐制行,始歸本寺。中興后,廢併入禮部。
凡祭祀,省牲鑊、濯溉;三公攝祭,則為終獻。朝會宴享,則節其等差。錄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光祿寺曰司宰寺。武后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
△太官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掌供祠宴朝會膳食。祭日,令白卿詣廚省牲鑊,取明水、明火,帥宰人割牲,取毛血實豆,遂烹。
又實簠簋,設於饌幕之內。有府四人,史八人,監膳十人,監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
△珍羞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祭祀、朝會、賓客之庶羞,榛栗、脯脩、魚鹽、菱芡之名數。武后垂拱元年,改餚藏署曰珍羞署,神龍元年復舊,開元元年又改。有府三人,史六人,典書八人,餳匠五人,掌固四人。
△良醞署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五齊、三酒。享太廟,則供郁鬯以實六彝;進御,則供春暴、秋清、酴麋、桑落之酒。
有府三人,史六人,監事二人,掌醞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觶百二十人,掌固四人。
△掌醢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醢醯之物:一曰鹿醢,二曰兔醢,三曰羊醢,四曰魚醢。宗廟,用菹以實豆;賓客、百官,用醯醬以和羹。
有府二人,史二人,主醢十人,醬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掌固四人。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陳嗣龍 | 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三日(1794,6,11) | 任 | 嘉慶二年五月廿日(1797,6,14)調太常寺卿 | |
2 | 初彭齡 | 嘉慶二年十月廿日(1797,12,7) | 任 |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798,2,1)調通政使 | |
3 | 童鳳三 | 嘉慶三年二月廿九日(1798,4,14) | 任 | 嘉慶三年三月十七日(1798,5,2)調太常寺卿 | |
4 | 龔驂文 | 嘉慶三年五月二日(1798,6,15) | 任 | 嘉慶四年二月四日(1799,3,9)調宗人府府丞 | |
5 | 孟邵 | 嘉慶四年三月一日(1799,4,5) | 任 | 嘉慶四年四月十九日(1799,5,23)調太常寺卿 | |
6 | 蔣賜棨 | 嘉慶四年五月十五日(1799,6,17) | 任 | 嘉慶六年二月廿七日(1801,4,9)緣事降調裕陵守護 | |
7 | 趙秉沖 | 嘉慶六年二月廿七日(1801,4,9) | 任 | 嘉慶七年二月十一日(1802,3,14)調太常寺卿 | |
8 | 范鏊 | 嘉慶七年二月十八日(1802,3,21) | 任 | ||
9 | 王懿修 | 嘉慶七年五月十三日(1802,6,12) | 任 | 嘉慶七年八月廿四日(1802,9,20)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10 | 邵自昌 | 嘉慶七年十月二日(1802,10,28) | 任 | 嘉慶八年十二月三日(1804,1,15)調太常寺卿 | |
11 | 姜開陽 | 嘉慶八年十二月三日(1804,1,15) | 任 | 候補京堂 | |
12 | 王文湧 | 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七日(1804,1,29) | 任 | 嘉慶十年十一月廿六日(1806,1,15)衰病原品休致 | 離職根據嘉慶十年十一月冬季上諭檔,頁00347 |
13 | 秦瀛 | 嘉慶十年十二月三日(1806,1,22) | 任 |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806,1,30)調太常寺卿 | |
14 | 初彭齡 |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806,1,30) | 任 |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八日(1806,4,16)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15 | 劉權之 | 嘉慶十一年三月廿六日(1806,5,14) | 任 | 嘉慶十一年六月八日(1806,7,2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16 | 陳崇本 | 嘉慶十一年六月廿五日(1806,8,9) | 任 | 嘉慶十一年九月廿五日(1806,11,5)調宗人府府丞 | |
17 | 胡長齡 | 嘉慶十一年十月廿七日(1806,12,6) | 任 | 嘉慶十二年二月廿九日(1807,4,6)調太常寺卿 | |
18 | 錢楷 | 嘉慶十二年四月十日(1807,5,17) | 任 | 嘉慶十三年閏五月十七日(1808,7,10)調河南布政使 | |
19 | 汪鏞 | 嘉慶十三年六月廿二日(1808,8,13) | 任 |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六日(1809,3,11)緣事降調 | |
20 | 秦瀛 |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七日(1809,3,12) | 任 | 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調左副都御史 | |
21 | 朱理 |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 | 任 |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八日(1809,7,30)調刑部右侍郎 | |
22 | 張鵬展 |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日(1809,8,20) | 任 | 嘉慶十五年七月廿日(1810,8,19)調太常寺卿 | |
23 | 周系英 |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日(1810,9,18) | 任 |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11,1,13)調大理寺卿 | |
24 | 李鋐 | 嘉慶十六年二月廿八日(1811,3,22) | 任 | 嘉慶十七年四月廿三日(1812,6,2)調宗人府府丞 | |
25 | 盧蔭溥 | 嘉慶十七年四月廿三日(1812,6,2) | 任 | 嘉慶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812,12,15)調通政使 | |
26 | 吳璥 | 嘉慶十七年十二月二日(1813,1,4) | 任 | 嘉慶十八年四月二日(1813,5,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27 | 費錫章 | 嘉慶十八年四月廿五日(1813,5,25) | 任 | 嘉慶十八年八月四日(1813,8,29)調順天府府尹 | |
28 | 李鈞簡 | 嘉慶十八年八月四日(1813,8,29) | 任 |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緣事降為編修 | 處分其在順天府府尹任內事 |
29 | 彭希濂 | 嘉慶十八年十月八日(1813,10,31) | 任 | 嘉慶十九年七月一日(1814,8,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30 | 蔣祥墀 |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 | 任 | 嘉慶十九年十月十四日(1814,11,25)調宗人府府丞 | |
31 | 常發祥 |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七日(1814,12,8) | 任 | 嘉慶廿年六月六日(1815,7,12)老病原品休致 | 離職根據嘉慶廿年六月(上)起居註冊 |
32 | 甘家斌 | 嘉慶廿年七月八日(1815,8,12) | 任 | 嘉慶廿二年二月廿二日(1817,4,8)調大理寺卿 | |
33 | 毛式郇 |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 | 任 | 嘉慶廿二年四月廿二日(1817,6,6)調宗人府府丞 | |
34 | 劉彬士 | 嘉慶廿二年四月廿七日(1817,6,11) | 任 | 嘉慶廿四年二月十八日(1819,3,13)調大理寺卿 | |
35 | 蔣祥墀 | 嘉慶廿四年三月三日(1819,3,28) | 任 | 嘉慶廿四年三月日丁母憂 | 離職根據傳包,未到任 |
36 | 辛從益 | 嘉慶廿四年三月廿六日(1819,4,20) | 任 | 道光元年十月二日(1821,10,27)調太常寺卿 | |
37 | 楊懌曾 | 道光元年十一月八日(1821,12,2) | 任 | 道光四年三月廿一日(1824,4,19)調大理寺卿 | |
38 | 蔣祥墀 | 道光四年四月廿八日(1824,5,26) | 任 | 道光八年五月廿一日(1828,7,2)調太常寺卿 | 光祿寺卿服闋 |
39 | 吳椿 | 道光八年七月十四日(1828,8,24) | 任 | 道光九年七月十四日(1829,8,13)調大理寺卿 | |
40 | 趙盛奎 | 道光九年七月廿八日(1829,8,27) | 任 |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調山東按察使 | |
41 | 康紹鏞 | 道光十年九月七日(1830,10,23) | 任 |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六日(1831,3,10)緣事降頂帶休致 | 處分其在湘撫任內事 |
42 | 劉彬士 | 道光十一年三月廿一日(1831,5,2) | 任 |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提督順天學政 | |
43 | 梁中靖 | 道光十一年八月十八日(1831,9,23) | 兼署 | ||
44 | 劉彬士 |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31,12,17)調左副都御史 | |||
45 | 郭尚先 |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32,1,14) | 任 | 道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1832,3,23)調大理寺卿 | |
46 | 潘錫恩 | 道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1832,3,23) | 任 | 道光十二年六月八日(1832,7,5)調宗人府府丞 | 離職根據傳包 |
47 | 許邦光 | 道光十二年七月廿六日(1832,8,21) | 任 | 道光十二年月日丁母憂 |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16頁20 |
48 | 程德楷 | 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十一日(1832,11,3) | 任 |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廿四日(1833,2,13)因病解任 | |
49 | 祁寯藻 | 道光十三年二月二日(1833,3,22) | 任 | 道光十三年四月廿二日(1833,6,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50 | 李振祜 | 道光十三年五月廿一日(1833,7,8) | 任 | 道光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33,11,24)調太常寺卿 | |
51 | 徐炘 |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四日(1833,12,14) | 兼署 | ||
52 | 史譜 |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 | 任 |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九日(1834,1,18)調詹事 | |
53 | 徐炘 |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834,1,28) | 任 | 道光十四年四月廿九日(1834,6,6)因病解任 | |
54 | 王瑋慶 | 道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834,6,17) | 任 | 道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1837,9,15)乞假省親 | |
55 | 桂齡 | 道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1837,9,15) | 兼署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1837,11,14)因病開缺 | 離職根據道光十七年十月長編總檔 |
56 | 李振祜 | 道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1837,11,14) | 兼署 | ||
57 | 王瑋慶 | 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838,1,13)調左副都御史 | |||
58 | 祝慶蕃 | 道光十八年二月十四日(1838,3,9) | 任 |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日(1838,11,6)調太常寺卿 | |
59 | 趙光 | 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39,1,25) | 任 |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日(1840,1,14)調太常寺卿 | |
60 | 劉重麟 | 道光廿年三月十九日(1840,4,20) | 任 | 道光廿二年二月十六日(1842,3,27)調宗人府府丞 | |
61 | 湯金釗 | 道光廿二年五月八日(1842,6,16) | 任 | 道光廿二年五月九日(1842,6,17)老病休致 | 未到任 |
62 | 楊慶琛 | 道光廿二年五月廿九日(1842,7,7) | 任 | 道光廿三年正月廿六日(1843,2,24)年老休致 | |
63 | 張秉德 | 道光廿三年二月十四日(1843,3,14) | 任 | 道光廿三年三月卅日(1843,4,29)緣事革職 | 以查庫御史任內有失 |
64 | 李菡 |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七日(1843,5,16) | 任 | 道光廿四年四月廿四日(1844,6,9)調通政使 | 仍留安徽學政任 |
65 | 程庭桂 | 道光廿四年五月十五日(1844,6,30) | 任 | 道光廿五年六月十五日(1845,7,19)調通政使 | |
66 | 何桂清 | 道光廿五年九月廿四日(1845,10,24) | 任 | 道光廿五年十二月五日(1846,1,2)調太常寺卿 | |
67 | 戴熙 | 道光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1846,1,14) | 任 | 道光廿六年二月十八日(1846,3,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仍留廣東學政任 |
68 | 汪本銓 | 道光廿六年三月六日(1846,4,1) | 任 | 道光廿六年十月廿六日(1846,12,14)調順天府府尹 | |
69 | 黃贊湯 |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日(1847,1,26) | 任 | 道光廿七年正月廿九日(1847,3,15)調宗人府府丞 | |
70 | 邵燦 | 道光廿七年四月十二日(1847,5,25) | 任 | 道光廿七年六月廿一日(1847,8,1)調太常寺卿 | |
71 | 許乃普 | 道光廿七年八月廿八日(1847,10,6) | 任 | 咸豐二年五月廿二日(1852,7,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72 | 潘曾瀅 | 咸豐二年六月三日(1825,7,19) | 任 |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53,1,4)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73 | 馮培元 | 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 | 任 | 仍留湖北學政任,十二月四日殉難,未到任 | |
74 | 宋晉 | 咸豐三年三月一日(1853,4,8) | 任 | 咸豐五年三月十四日(1855,4,29)調宗人府府丞 | |
75 | 周玉麒 | 咸豐五年五月十四日(1855,6,27) | 任 | 咸豐五年十一月廿二日(1855,12,30)調太常寺卿 | |
76 | 龐鍾璐 | 咸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56,1,26) | 任 | 咸豐八年三月廿日(1858,5,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77 | 許乃釗 | 咸豐八年六月廿五日(1858,8,4) | 任 | 咸豐十年閏三月廿六日(1860,5,16)緣事降調 | |
78 | 雷以諴 | 咸豐十年五月廿一日(1860,7,9) | 任 | 同治元年正月廿六日(1862,2,24)緣事休致 | 由陝西布政使遷,任職根據傳包 |
79 | 王映斗 | 咸豐十年七月七日(1860,8,23) | 署 | ||
80 | 潘祖蔭 | 同治元年正月廿六日(1862,2,24) | 任 | 同治三年三月廿一日(1864,4,26)調左副都御史 | |
81 | 胡家玉 | 同治三年四月廿六日(1864,5,31) | 任 | 同治三年七月六日(1864,8,7)調太常寺卿 | 任、離職均根據傳包 |
82 | 童華 | 同治三年十二月七日(1865,1,4) | 任 | 同治五年六月六日(1866,7,17)調太常寺卿 | |
83 | 胡瑞瀾 | 同治五年七月十八日(1866,8,27) | 任 | 同治七年十月十六日(1868,11,29)調大理寺卿 | |
84 | 朱學勤 | 同治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869,1,4) | 任 | 同治九年二月十二日(1870,3,13)調宗人府府丞 | |
85 | 程祖誥 | 同治九年三月廿九日(1870,4,29) | 任 | 同治十年八月十六日(1871,9,30)調太常寺卿 | |
86 | 龔自閎 | 同治十年九月廿六日(1871,11,8) | 任 |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872,1,26)調太常寺卿 | |
87 | 丁紹周 |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六日(1872,3,24) | 任 | 同治十二年六月五日(1873,6,29)卒 | 離職根據蒿盦類稿卷27頁1~3 |
88 | 彭祖賢 | 同治十二年二月廿日(1873,3,18) | 署 | 同治十二年四月十五日(1873,5,11)調順天府府尹 | |
89 | 龔自閎 | 同治十二年四月十六日(1873,5,12) | 署 | 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1874,4,2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
90 | 許庚身 | 同治十二年七月五日(1873,8,27) | 任 | 光緒四年八月廿一日(1878,9,17)調太常寺卿 | 八月一日提督江西學政 |
91 | 楊書香 | 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1874,4,22) | 署 | ||
92 | 吳贊誠 | 光緒四年十月十四日(1878,11,8) | 任 | 光緒五年九月八日(1879,10,22)因病乞休 | 仍留閩撫署任,未到任 |
93 | 周瑞清 | 光緒五年十月十七日(1879,11,30) | 任 | 光緒八年月日調太常寺卿 | |
94 | 黎兆棠 | 光緒八年七月廿一日(1882,9,3) | 任 | 光緒九年二月十七日(1883,3,25)開缺 | |
95 | 張緒楷 | 光緒九年四月三日(1883,5,9) | 任 | 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884,1,12)調太常寺卿 | |
96 | 徐樹銘 | 光緒十年二月十三日(1884,3,10) | 任 | 光緒十年三月十五日(1884,4,10)調太常寺卿 | 任職根據傳包 |
97 | 沈源深 | 光緒十年四月廿五日(1884,5,19) | 任 | 光緒十年十二月廿日(1885,2,4)調大理寺卿 | |
98 | 張緒楷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六日(1885,4,11)調太常寺卿 | |||
99 | 鄭藻如 | 光緒十一年三月五日(1885,4,19) | 任 |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885,7,26)因病乞休 | |
100 | 邵曰濂 | 光緒十一年月日 | 光緒十二年十月十四日(1886,11,9)調太常寺卿 | ||
101 | 徐致祥 |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日(1886,12,15) | 任 |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九日(1887,1,2)調太常寺卿 | |
102 | 馮爾昌 |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87,1,12) | 任 | 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三日(1889,5,12)調大理寺卿 | |
103 | 壽昌 | 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四日(1887,12,18) | 署 | ||
104 | 壽昌 | 光緒十五年五月十七日(1889,6,15) | 任 | 光緒十五年八月九日(1889,9,3)調太常寺卿 | |
105 | 裴蔭森 | 光緒十五年九月七日(1889,10,1) | 任 | 出差 | 十六年三月二日回京供職 |
106 | 馮爾昌 | 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九日(1889,10,13) | 兼署 | ||
107 | 裴蔭森 | 光緒十六年八月九日(1890,9,22)因病乞休 | |||
108 | 薛福成 | 光緒十六年九月二日(1890,10,15) | 任 |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五日(1891,7,30)調太常寺卿 | 出使英法義比,未及時到任 |
109 | 徐會灃 |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1890,12,26) | 署 | ||
110 | 楊頤 |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三日(1891,8,27) | 任 | 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1891,10,8)調太常寺卿 | |
111 | 李端遇 | 光緒十七年十月七日(1891,11,8) | 任 | 光緒十八年七月四日(1892,8,25)調太常寺卿 | |
112 | 許景澄 | 光緒十八年八月三日(1892,9,23) | 任 | 光緒十九年三月十六日(1893,5,1)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出使俄國,未及時到任 |
113 | 李端遇 | 光緒十八年九月六日(1892,10,26) | 署 | ||
114 | 沈恩嘉 | 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四日(1893,5,29) | 任 | 光緒廿年二月九日(1894,3,15)調宗人府府丞 | |
115 | 龔照瑗 | 光緒廿年三月十一日(1894,4,16) | 任 | 光緒廿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896,1,25)調太常寺卿 | |
116 | 曾廣漢 | 光緒廿二年二月四日(1896,3,17) | 任 | 光緒廿四年二月廿六日(1898,3,18)調太常寺卿 | |
117 | 葛寶華 | 光緒廿四年三月廿一日(1898,4,11) | 任 | 光緒廿四年六月四日(1898,7,22)調宗人府府丞 | |
118 | 呂海寰 |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四日(1898,10,9) | 任 | 光緒廿四年十二月十八日(1899,1,29)調太常寺卿 | |
119 | 袁昶 | 光緒廿五年二月廿六日(1899,4,6) | 任 | 光緒廿五年六月十四日(1899,7,21)調太常寺卿 | |
120 | 郭曾炘 | 光緒廿五年六月廿六日(1899,8,2) | 任 | 光緒廿七年五月五日(1901,6,20)調通政使 | |
121 | 沈家本 | 光緒廿七年五月十四日(1901,6,29) | 任 | 光緒廿七年十月四日(1901,11,14)調刑部右侍郎 | |
122 | 曾廣漢 | 光緒廿七年十月八日(1901,11,18) | 任 | ||
123 | 王培佑 |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八日(1903,2,25) | 兼署 | ||
124 | 張亨嘉 | 光緒卅年正月十三日(1904,2,28) | 任 | 光緒卅一年十二月十四日(1906,1,8)調左副都御史 | |
125 | 王國楨 | 光緒卅一年十月廿八日(1905,11,24) | 署 | ||
126 | 管廷鶚 | 光緒卅一年十二月廿五日(1906,1,19) | 任 | 光緒卅二年正月廿七日(1906,2,20)調太常寺卿 | |
127 | 左孝同 | 光緒卅二年二月九日(1906,3,3) | 任 | 光緒卅二年八月十九日(1906,10,6)調宗人府府丞 | |
128 | 李經邁 | 光緒卅二年八月廿九日(1906,10,16) | 任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 |
129 | 左孝同 | 光緒卅二年九月六日(1906,10,23) | 兼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