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姓

中國姓氏之一

理姓,源自理氏。理氏是中國的古老姓氏之一,出自黃帝的孫子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皋陶,屬於以官職名為氏,秦漢后姓氏合流,理氏逐漸成為理姓。

基本簡介


堯時,皋陶被授予大理的職務(掌管刑獄的官),其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可能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可見理姓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目前理姓已經十分少見,但是,理姓並沒有消失。目前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仍有小部分的理姓。
大理是古代官職,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廷尉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復舊稱,哀帝元壽二年(前1)又改為大理。新莽時改名作士,東漢時復稱廷尉。漢末復為大理。魏黃初元年(221)改稱廷尉,後代沿襲未改。北齊大理寺為官署名,大理寺卿為官名,歷代遵行。魏國著名政治家鍾繇就曾擔任魏國大理一職。故有以官職稱姓者,秦漢后姓氏合流,理氏逐漸成為理姓。
部分理氏可能改為李氏,說法概括起來有兩種:
• 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李耳為利貞的後裔,先祖世代為理官。可能由於理,李兩字同音通用,自李耳始,便改理氏為李氏。
•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的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在朝為官,出於一片忠心,直諫紂王,勸他改正錯誤,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處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想逃回娘家陳國(今河南淮陽),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這一帶荒無人煙,食物難尋,但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母子二人因此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他們之後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加上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