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胡希恕的結果 展開

胡希恕

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

胡希恕(1898年3月—1984年),男,又名胡禧緒,漢族,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畢業於北京通才商業專門學校。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讚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擅用經方,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應用更有獨到之處,除用於傷寒溫病以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898年3月出生於遼寧瀋陽市北郊區東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讀於奉天省立第一中學。
1919年參加瀋陽市政公所中醫考試,獲取中醫士證書。
1919年考入北京通才商業專門學校(北京交通大學前身)學習。
1924年至1927年曾在瀋陽縣立中學、遼陽縣立中學、遼寧省立中學任英文教師。
1928年至1935年任哈爾濱市電業公司會計股股長、特別市市政局事業股股長、市政公署營業股股長。

工作經歷

胡希恕畫像
胡希恕畫像
1931年在北京個體行醫,與陳慎吾、謝海洲等老中醫辦學,傳播中醫學術。
1936年逃到北京,懸壺行醫。
1952年經北京市衛生局批准,開設北京私立中醫學校。
1958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附屬東直門醫院學術委員會顧問等職。同年受聘於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教授《傷寒論》《金匱要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臨床擅用經方,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應用更有獨到之處,除用於傷寒溫病以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明確提出了仲景學說和《黃帝內經》理論學術淵源不同;揭示了辨證論治的實質,即基於患病機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的、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臨床注重方證,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實質,並提出了“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等學術思想。
受王祥微影響,其主張《傷寒論》不用臟腑理論,同時通過對《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原文的研究,並參閱中外中醫文獻,提出了《傷寒論》六經非《內經》經絡概念,而是來自八綱的獨特概念。

論文著作

學苑出版社《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學苑出版社《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一生治學嚴謹,只在《北京中醫學院學報》和《北京中醫》發表過文章。其學術傳人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系統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學術思想,整理出版了《經方傳真》《傷寒論傳真》《金匱要略傳真》《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胡希恕》《中國湯液經方》《解讀張仲景醫學》《胡希恕病位類方解》《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胡希恕溫病條辨拾遺按》《傷寒論釋義》《金匱要略釋義》《溫病條辨評註》《傷寒金匱約言錄》等。

人物評價


劉渡舟:“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葯,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於仲景之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