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

本土化

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更不是族群的對立,而是放眼國際,展望未來。現代社會由於交通發達,地區與地區之間往來密切,旅遊、參訪,甚至移民風氣普遍頻繁。到了一個新地方,想要融入當地生活環境,學習當地的語言、接受當地風俗習慣,就成為必要的條件。

基本定義


所謂“本土化”,是指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過程中,為迅速適應東道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環境,淡化企業的母國色彩,在人員、資金、產品零部件的來源、技術開發等方面都實施當地化策略,使其成為地道的當地公司。因此,本土化戰略又叫當地響應能力,當地化經營。所謂“本土化”實際上就是當事雙方所尋求到的一種戰略協調模式。“本土化”的實質是跨國公司將生產、營銷、管理、人事等經營諸方面全方位融入東道國經濟中的過程,也是著實承擔著東道國公民責任,並將企業文化融入和植根於當地文化模式的過程。

基本特點


本土化不僅指跨國企業,在中國企業在國內的經營活動中還意味著如下幾點:
1)尊重並注重本土人文環境的研究;也就是說企業在營銷活動,制度建設時都要考慮企業每位成員的情況。
2)注重對本土消費者、各市場所在地的研究。我國地域廣闊,市場的區域化特徵比較突出,因此,本土化還要注意營銷的地域化,注重人文環境和消費者需求差異的地域研究。
3)本土化在管理上意味著滲透和融入,對於現代企業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是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點。

詳細解釋


本土化應該理解成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的。一個事物為了適應當前所處的環境而做的變化,通俗的說就是要入鄉隨俗。
本土化概念是與國際化、全球化概念緊密相關的,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它是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時代國際品牌的全球擴張戰略下出現的。沒有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也就沒有本土化。
語言本土化
語言本土化:世界各國,乃至不同的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為了儘速融入該區的生活環境,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比方到了美國,就使用美語;到了巴西,就講葡語等。又好比最早將佛教傳入中國的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進入中原,不但講中國話,也翻譯經典,才有《四十二章經》的流傳。因此,語言要本土化,才能獲得當地的認同。

風俗本土化


每一個地方的風俗民情不一樣,到了一個新環境,可以帶入自己國家的習俗,但更重要的是先接受當地的風土民情。倘若一味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文化風俗,只會顯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節慶活動或紀念日,應當隨喜參與,融入大眾中。西諺說:「身在羅馬,行羅馬人之行。」入境隨俗,尊重包容,才能同體共生。

習慣本土化


每個國家的禮節、習慣不一樣,舉凡生活、飲食、工作、招呼方式上,都有所差異。好比北方人性喜麵食,南方人則習慣米飯;西方國家以擁抱、親吻為招呼方式,東方國家則握手寒暄表達熱忱;西方人使用刀叉,東方人則用筷子;典型西方男士穿著西裝領帶,古時中國男子則為長袍馬褂。因此,習慣要依循當地本土化,才能與人相融和。

教育本土化


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不能不了解它的歷史文化;要能深入了解不同環境的文化背景,則必須尊重當地的教育。好比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融匯儒家的「仁愛」和道家的「清凈無為」思想,而發展出特有的中國佛教來。
每一個人能認知「本土化」的真義,將眼光放遠,才能擴大自我的成長,促進族群的和諧,進而展現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