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技術學
海洋漁業技術學
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本課程名稱為“漁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改為“工業捕魚技術”;1962年在水產部的主持下,該校張友聲教授、樂美龍教授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海洋漁業本科專業使用的教材——《漁具理論與捕魚技術》,內容包括漁具力學、設計原理和模型試驗,主要漁具結構原理、裝配工藝、漁場探索和其捕魚技術,以及其有關的標準。
目錄
內容介紹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本課程名稱為“漁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改為“工業捕魚技術”;1962年在水產部的主持下,該校張友聲教授、樂美龍教授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海洋漁業本科專業使用的教材——《漁具理論與捕魚技術》,內容包括漁具力學、設計原理和模型試驗,主要漁具結構原理、裝配工藝、漁場探索和其捕魚技術,以及其有關的標準。當時,該校教師結合水產部下達的國家課題,分別承擔或多次參與全國海洋和淡水漁具漁法調查,研究總結我國漁具漁法的多樣性,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教學內容,形成了捕撈技術和漁具理論設計相結合、並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70年代後期,課程名稱調整為“海洋捕撈學”,結合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課程內容增加了“聲光電捕魚”、“魚類行為學”等內容。8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遠洋漁業迅速發展,該校教師直接承擔了開發中東大西洋的西非漁業、西北印度洋的葉門和印度漁業、西北太平洋和東南大西洋的魷釣漁業、東南太平洋的大型拖網漁業、三大洋金槍魚漁業開發項目和實踐,代表國家出席國際漁業管理組織的會議,直接參與有關國際漁業管理措施的制訂和實施工作。收集和累積了豐富的技術資料,及時補充了雙臂架捕蝦拖網,單船拖網、大型中層拖網、魷釣、金槍魚延繩釣、金槍魚圍網等教學內容。
1995年,上海海洋大學承擔了教育部“高等農林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計劃”研究項目中“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根據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和本科教育的特點和要求,研究和調整了海洋漁業科學和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組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重組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緊湊,重新組合成“海洋漁業技術學”。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符合實際情況和需要。
隨著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負責任漁業理念的深入,漁具漁法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生態友好型漁具漁法已成為海洋漁業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該校教師結合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科研實踐,在有機融合傳統漁具漁法學的基礎內容上,增加了大洋性漁業資源開發利用,以資源保護為目的生態友好型漁具漁法、人工魚礁等重要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