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目前國內外已經廣泛的開展人工魚礁建設,進行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漁場的修復,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概念


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
魚礁是適合魚類群集棲息、生長繁殖的海底礁石或其他隆起物。其周圍海流將海底的有機物和近海底的營養鹽類帶到海水中上層,促進各種餌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長,為魚類等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和索餌繁殖場所,使魚類聚集而形成漁場。常選擇適宜的海區,投放石塊、樹木、廢車船、廢輪胎和鋼筋水泥預製塊等,以形成人工礁,可誘集和增加定棲性、洄遊性的底層和中上層魚類資源,形成相對穩定的人工魚礁漁場。

性質


是保護和增殖近海漁業資源的一項有效的技術措施。

分類


一、按建礁功能
1.養殖型魚礁:以養殖為目的,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活習性來設計和設置的魚礁。
2.誘集型魚礁:以提高漁獲量為目的而設置的魚礁
3.增殖型魚礁:以增殖生物資源改善魚類種群結構為主要目的而設置的魚礁。一般投放於淺海水域,主要放養海參、鮑、扇貝、龍蝦等品種,起到增殖作用。
4.游釣型魚礁:為旅遊者提供垂釣等休閑娛樂活動而設置的魚礁。
5.保護型魚礁:設置魚礁的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全瀕危珍稀物種。防止大型漁具作業,使拖網、圍網和刺網等網漁具避開魚礁區。魚礁區成為禁漁區和魚類避難所。
二、按造礁材料
1.水泥礁:水泥可製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礁體。
2.船、車礁:利用廢舊船舶和車輛作為人工魚礁礁體,這種人工魚礁可以使廢品得到利用,且成本低。
3.輪胎礁:將廢舊輪胎捆紮成塔形、方形等所需的形狀,投放於預定海域作為人工魚礁,實現廢物利用。但捆紮的方法和用材要牢固經久耐腐蝕。
4.石料礁:以天然石塊作為礁體,直接投放於海底堆疊成一定形狀的魚礁,如海參魚礁。
5.塑料礁:以塑料構件為原材料製成的魚礁。此類材料大多數應用於浮式魚礁,因為浮式魚礁要求礁體又輕又耐用。
6.鋼材礁:鋼質材料製成的框架式魚礁。一般為大型、多投放在外海,水深40-100m左右,日本使用較多,用以誘集金槍魚鰹魚等。
7.按礁體所處水層:底層魚礁、中層和表層魚礁。
8.按礁體結構:方形魚礁、十字形魚礁、三角形魚礁、圓台型魚礁、半圓形魚礁、框架型魚礁、梯形魚礁、船型魚礁、綜合型魚礁。

建築定義


最初的人工礁是以誘集魚類,造成漁場,以供人們捕獲為目的,而且主要以魚類為對象。所以稱為人工魚礁。
當前人工礁的概念:是一種人為設置在水域中的構造物,人工魚礁是利用生物對水中物體的行為特性,將生物對象誘集到特定場所進行捕撈或保護的一種設施。
目前國內通用概念:人工魚礁是人工置於天然水域環境中用於修復和優化水域生態環境的構造物。它通過適當地製作和放置,來增殖和誘集各類海洋生物,達到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
國外的概念:人工魚礁是指由一個或多個自然或人造物體組成,並有目的的設置於海底,用來改變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工設施。(譯自《Artificial Reef》)增加效益是唯一目的。

歷史成因


早在中國明朝嘉靖年間,現在的廣西北海市一帶漁民,就已經利用設置在海中的竹籬來誘集魚群,進行捕魚作業。這些竹籬通常是用20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同時在間隙中投入石塊和竹枝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人工魚礁”。
真正人類建造人工魚礁漁場,可追溯到19世紀。早在1860年,美國漁民就發現魚礁的作用。當時由於洪水爆發,許多大樹被沖入海灣,這些樹上很快就附著許多水生生物,在其周圍誘集大量魚類。漁民由此得到啟發,開始用木料搭成小柵,裝入石塊沉於海底,引來魚群聚集。其後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人工魚礁建設得到迅速發展。

構造原理


目前建設人工魚礁的材料種類繁多,從汽車到輪船,從水泥到玻璃鋼等等。投放人工魚礁的目的也不再僅僅限於聚集魚群增加漁獲量,在增殖和優化漁業資源、修復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帶動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拯救珍稀瀕危生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調整海洋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人工魚礁的作用原理目前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一種理論認為,人工魚礁使水流向上運動,形成上升流,把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吸引魚群前來覓食;另一種理論為為,人工魚礁能產生陰影,許多魚類喜歡陰影,故願意游過來;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人工魚礁能給魚兒提供躲避風浪和天敵的藏身之地。
人工魚礁的分類方法也很多,在《廣東省人工魚礁管理規定》(2004年)中按其功能將其分為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准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開放型人工魚礁。投放在海洋自然保護區或者重要漁業水域,用於提高漁業資源保護效果的為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投放在重點漁場,用於提高漁獲質量的為準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投放在適宜休閑漁業的沿岸漁業水域,用於發展游釣業的為開放型人工魚礁。
美、日等國都是人工魚礁建設發達的國家。

簡介


日本政府有計劃的投資建造人工魚礁始於1954年,1975年以前在其近海設置人工魚礁就達5000多座,投資304億日元;1976年—1981年設置人工魚礁3086座,投資705億元;2000年以後,日本還計劃投資數百億元建造數千座人工魚礁。由於採取人工魚礁建設,從1959年至1982年的23年中,日本沿岸和近海漁業產量從473萬噸增加到780萬噸。日本在世界漁業資源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繼續增加捕撈量,主要就是依靠人工魚礁建設沿海漁場。
而美國人工魚礁的最大特點,是與游釣漁業緊密結合。據1983年統計,美國沿海各地設置的人工魚礁共有1200處。參加游釣活動的人數達5400萬人,約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4。使用的游釣船只有1100萬艘,釣捕魚類產量約140萬噸,佔全美漁業總產的35%,占食用魚上市量的2/3。更可觀的是其帶來的旅遊收益,到目前為止,全美因游釣漁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達500億美元。
香港地區自1996年開始旨在增強本港漁業的繁衍和促進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樣化的人工魚礁建設。迄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增殖和保育效果。

作用


一、恢復漁業資源
魚類等水生生物有著索餌的本能,多數魚類都以浮游生物為食料,投放在海域中的人工魚礁(上升流礁)在迎面流附近產生涌升流,這種涌升流將海洋底層低溫而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使海洋浮遊動植物在人工魚礁礁體及區域內增殖,從而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大量餌料;魚類等水生生物還有著繁殖、避敵等本能,經過精心設計的產卵礁提供了廣大的表面積,成為許多魚卵的附著基和孵化器,而多為中空、小孔較多的避敵礁,則成為幼魚的庇護場所,減少幼魚被兇猛魚類捕食的厄運,從而提高幼魚存活率。豐富的餌料、舒適安全的生長環境自然使人工魚礁的集魚、增殖效果不一般。
二、恢復海域生態環境,穩定海域生態系統
人工魚礁的引入有助於改善水質,減少海洋赤潮等海洋災害發生的頻率。人工魚礁投放後會被大量的生物附著尤其是底棲生物,如藻類、貝類等,海藻等底棲植物的生長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營養鹽,同時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貝類等底棲動物則可通過濾食消耗掉大量有機碎屑、浮游植物。利用這一效應就可凈化水質,減少赤潮發生的機率。
我國海洋漁業長期採用底拖網作業,其不僅帶來漁業資源衰退的結果,更使得近海海底的自然魚礁、海底突起部分和海溝夷為平地,長期遭受底拖網作業區域的海底往往呈平脫化、荒漠化,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工魚礁的引入不僅可以阻止底拖網作業,而且兼具改善漁場的底質環境的功能,可變魚種較少的沙泥底質環境為生產力較高、魚種較多的岩礁環境。此外人工魚礁還可建設在海洋自然保護區,對於拯救瀕危物種和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起到積極作用。人工魚礁可在優化海洋生態環境與保護水產生物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這樣的良性循環正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調整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現有的漁業產業結構不盡完善,人工魚礁業的發展首先可以為捕撈業限縮提供“軟著陸”環境。被淘汰的廢舊漁船經過清潔處理與改裝,可作為建礁材料,漁民則可在礁區從事釣業或者經營遊艇;其次人工魚礁可與海水養殖、增殖放流等相結合,發展海洋牧場,進一步提升“海洋農牧化”水平,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人工魚礁還可帶動休閑旅遊業的發展,生態旅遊是現代旅遊業最時尚的方向之一,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及生態文化豐富的區域往往成為旅遊勝地,人工魚礁可使漁業有機地融入旅遊業,建於不同港灣的人工魚礁區,海岸景色和生物資源各異,可成為海上不同的觀光旅遊區與休閑垂釣區,為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旅遊增添新亮點。

建造位置


人工魚礁一般建設在沿海大陸架,水深10~40米左右,也有超過150米的。其具體位置一般應選擇在底質較堅實、干潮線延伸較近、無泥沙回淤、潮流流速和風浪不太大、且在經濟魚類洄遊棲息的海區。此外,建礁點要避開主要航道、定置漁具作業區、沿岸貝藻類養殖區、重金屬和石油等污染區以及海防設施所在地等。

應用


2011年4月13日,澳大利亞戈斯福德,澳大利亞海軍阿德萊德(Adelaide)級護衛艦在當地海域被鑿沉,之後將變成人工魚礁。
2012年11月9日,韓國軍方及民間9日在仁川瓮津郡舉行了緊急臨時會議,會議決定在“西海5島”附近設置人工魚礁,以防止中國漁船“非法作業”。

各國現狀


中國

我國人工魚礁建設的歷史淵源悠久,據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現在的廣西省北海市一帶沿海漁民就已經在海中投擲竹籬以吸引魚群進行捕撈作業,至清代中葉,漁民在海中放置石頭、破船、竹木柵欄等障礙物,形成了傳統的“雜撓”和“打紅魚梗”作業,這也就是早期的“人工魚礁”。我國大陸地區現代意義上的人工魚礁建設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人工魚礁建設的歷史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屬於人工魚礁試驗推廣階段。1979年在廣西欽州防城縣的水產工程技術人員首次研究製造了26座小型沉式單體人工魚礁投放於該縣珍珠港外的白蘇岩附近水深20米處,試驗取得初步成功,隨後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南海水產研究所先後在山東、廣東沿海進行了相關試驗研究,從1983年起人工魚礁建設就受到中央的重視,農業部還成立了全國人工魚礁技術協作組,組織全國水產專家指導各地人工魚礁試驗。此階段全國從遼寧至廣西共8省(自治區)進行了人工魚礁試驗,投放了28700多個人工魚礁,共投放礁體8.9萬立方米,取得了豐碩的人工魚礁研究成果。然而由於資金不足,人工魚礁投入較小效果不十分明顯,管理經驗又缺乏,人工魚礁建設被迫中止。
進入2000年,以廣東為開端,沿海省市又掀起了新一輪人工魚礁建設高潮。目前我國沿海各城市紛紛將人工魚礁作為養護和恢復海洋漁業資源、改善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付諸實踐,並取得良好效果。以廣東和山東為例,廣東省人工魚礁建設以生態公益性人工魚礁為主,目前已建成人工魚礁區24座,在建15座,通過對已建人工魚礁區的監測發現,人工魚礁礁體上附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如海膽、牡蠣、翡翠貽貝、藻類等等,礁體覆蓋率超過了95%,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魚卵及幼魚的平均密度比投礁之前都有了明顯增加,吸引大量經濟魚群進入人工魚礁區覓食,魚群種類、數量增多,資源恢復效果明顯;山東省人工魚礁建設以資源增殖型人工魚礁為主,到2011年9月共建人工魚礁150處,礁體總規模達750萬空方,增殖效果明顯。僅2011年上半年全省人工魚礁區(含扶持項目)共捕撈海珍品1650噸,產值3.2億元。預計人工魚礁項目全部達產後,每年魚礁區可增產海珍品1萬噸,增加漁業產值10億元。
香港地區自1996年開始旨在增強本港漁業的繁衍和促進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樣化的人工魚礁建設。迄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增殖和保育效果。

其他國家

日本政府有計劃的投資建造人工魚礁始於1954年,1975年以前在其近海設置人工魚礁就達5000多座,投資304億日元;1976年—1981年設置人工魚礁3086座,投資705億元;2000年以後,日本還計劃投資數百億元建造數千座人工魚礁。由於採取人工魚礁建設,從1959年至1982年的23年中,日本沿岸和近海漁業產量從473萬噸增加到780萬噸。日本在世界漁業資源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繼續增加捕撈量,主要就是依靠人工魚礁建設沿海漁場。
而美國人工魚礁的最大特點,是與游釣漁業緊密結合。據1983年統計,美國沿海各地設置的人工魚礁共有1200處。參加游釣活動的人數達5400萬人,約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4。使用的游釣船只有1100萬艘,釣捕魚類產量約140萬噸,佔全美漁業總產的35%,占食用魚上市量的2/3。更可觀的是其帶來的旅遊收益,到目前為止,全美因游釣漁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達5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