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鍵琴
大鍵琴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音原理互不相同。大鍵琴是利用與琴鍵相連結的機械結構來牽動拉力桿,每一個拉力桿再連結用羽莖製成的撥子,由撥子撥動琴弦而發聲。
參閱: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詞條。
大鍵琴(英文Harpsichord,拼音Dà jiàn qín),又稱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若是就發聲原理來說,大鍵琴應該屬於撥弦樂器。正由於大鍵琴是利用撥弦來發聲,所以它的音色較為清脆而細弱,不像鋼琴的聲音那麼堅實。另外大鍵琴的音量也比鋼琴小,而且也沒辦法做出像鋼琴那樣巨大的動態變化。
大鍵琴,又稱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意文為Clavicembalo或Cembalo,德文為Kielfluegel,法文為Clavecin,英文為Harpsichord,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流行於西歐的主要鍵盤樂器。由於其發聲原理與鋼琴不同,故不能算是鋼琴(Pianoforte)的前身。同為擊弦樂器的翼琴(Clavichord)才是鋼琴的前身。
參閱:羽管鍵琴、撥弦古鋼琴詞條。
大鍵琴長寬約為從143×84公分至260×105公分左右,因製造地域及人的不同而有許多類似的形狀及名稱。一般有一至兩組鍵盤、二至五個踏板及木栓,可控制鍵盤除了彈出本音外還可同時發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來。
發聲的原理是以鍵盤連帶末端羽毛管或皮革來撥動琴弦,有的琴撥弦的撥子同時裝有羽毛管有皮革,可控制發出不同的音色,但聲音很小而且無法控制音量,不像現代鋼琴可依手指力量的大小彈出不同強度的音,而且音也可以持續較久。
大鍵琴的鍵盤約為四個半至五個八度,兩組鍵盤的實際音域則約為五個半至七個八度,即F-f'''或C-g'''。
徠大鍵琴於十五世紀即已出現,流行於十六世紀、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也就是巴洛克時期,為其全盛時期。其主要樂曲除了獨奏曲之外,為數字低音的主要鍵盤樂器,而數字低音是構成大部分巴洛克時期音樂主要的低音部分。
重要作家有巴赫、亨德爾等人。貝多芬早期的鋼琴音樂也都註明為鋼琴或大鍵琴所作,其後大鍵琴的地位為現代鋼琴所取代。
一般而言,價格在10000美元~30000美元左右,高檔的在80000以上。
歐美都有大鍵琴協會,如英國大鍵琴協會和全美大鍵琴協會。可以提供購買。
伯德:內維爾夫人曲集;
弗雷斯可巴爾迪:大鍵琴托卡塔和康左納;
弗洛貝爾格:大鍵琴組曲,墓葬曲;
L.庫普蘭:小品集,大鍵琴組曲;
F.庫普蘭:大鍵琴曲集四卷;
拉莫:新組曲、小品集;
小斯卡拉蒂:鍵盤奏鳴曲;
J.S.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托卡塔、帕蒂塔(德國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歌德堡變奏曲、義大利協奏曲;
“維瓦爾第”:協奏曲、大鍵琴協奏曲;
加盧比:大鍵琴協奏曲。
C.P.E 巴赫:鍵盤奏鳴曲;
莫扎特:第一到第四鍵盤協奏曲、大鍵琴與小提琴奏鳴曲。
法雅:羽管鍵琴協奏曲;
普朗克:羽管鍵琴協奏曲(為蘭多芙斯卡所作);
馬蒂努:羽管鍵琴協奏曲、即興曲兩首、羽管鍵琴奏鳴曲;
潘德烈茨基:為羽管鍵琴和管弦樂隊所作的帕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