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Brassica napobrassica)又名土苤藍、洋蔓菁、羊蔓菁、洋疙瘩、洋大頭菜、卜留克。十字花科,芸薹屬,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有1紫色長根頸,上有葉或葉痕,一半在地下,兩側各有1條縱溝,從此生出多數側根;莖直立,有分枝,無毛。基生葉倒卵形,長11-1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長達25厘米,頂端急尖,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波狀淺裂,側裂片2-4對,越向下越小;葉柄長1.5-2.5厘米;上部及頂部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長1.5-4厘米,寬8-12毫米,頂端急尖,抱莖,邊緣有裂齒,兩面無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后延長達45厘米;花直徑1.5-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萼片線形,長4-5毫米;花瓣淺黃色,倒卵形,長約1厘米,爪長3-5毫米。長角果線形,長3-3.5厘米,喙長3-5毫米;果梗較粗,開展,長6-10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黑棕色。花果期5-6月。

東北、江蘇等地栽培。塊根作蔬菜食用,可鹽腌或醬漬供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也可生食,莖葉可以做飼料。

生長習性


蕪菁肉質根的生長喜涼爽的氣候,有一定的抗寒性,幼苗可耐2-3℃的低溫,成長的植株可耐輕霜。肉質根膨大生長的適溫為15℃-18℃.如果溫度過高,肉質根生長緩慢,養分積累少,糖分含量低,品質下降。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

病蟲防治


蕪菁甘藍主要的害蟲是蚜蟲、地蛆、菜青蟲等,從幼苗期即應注意及時噴葯防治,一般可噴布,000倍樂果敵敵畏、1000-1200倍辛硫磷等,亦可噴布敵百蟲粉劑。蕪菁甘藍耐寒性較強,輕霜後葉色發紫,肉質根仍能繼續膨大,北方地區,一般經過嚴霜后即行收穫。最後要注意的是,十字花科作物都是異花傳粉作物,為了保持品種的純度,必須嚴格防止雜交。栽培種株時,除了和不同品種要進行隔離外,還應注意與其他易於與之天然雜交的作物隔離(如甘藍型油菜),一般在開闊地應隔離2000米左右。

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蕪菁甘藍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36 千卡
蛋白質1.2 g
脂肪0.2 g
單不飽和脂肪酸0.1 g
碳水化合物8.1 g
5.6 g
膳食纖維2.5 g
葉酸21 μg
20 mg
23 mg
58 mg
337 mg
47 mg
0.5 mg
0.34 mg
維生素B1(硫胺素)0.09 mg
維生素B2(核黃素)0.04 mg
煙酸(煙醯胺)0.7 mg
維生素B60.1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25 mg
維生素E0.3 mg
維生素K0.3 μg

形態特徵


蕪菁甘藍是與蕪菁(turnip)有密切親緣關係的一種根用蔬菜。根部肥大,呈球形或紡錘形,單根重0.5千克--3.5千克。葉色深綠,葉面有白粉,葉肉厚,葉片裂刻深。總狀花序,花黃色。蕪菁甘藍能蕪菁及甘藍雜交,留種時應注意隔離。蕪菁甘藍為長莢果,成熟時果莢開裂,種子散落,應及時采怍。種子略呈球形,深褐色,千粒重3.3克左右。蕪菁甘藍耐寒耐熱性強。種子能在2℃--3℃時發芽,生長適溫為13℃--18℃,幼苗能耐-1℃至-2℃低溫。幼苗的耐熱、耐旱性較強,能在7--8月份高溫季節播種。
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有1紫色長根頸,上有葉或葉痕,一半在地下,兩側各有1條縱溝,從此生出多數側根;莖直立,有分枝,無毛。基生葉倒卵形,長11-1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長達25厘米,頂端急尖,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波狀淺裂,側裂片2-4對,越向下越小;葉柄長1.5-2.5厘米;上部及頂部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長1.5-4厘米,寬8-12毫米,頂端急尖,抱莖,邊緣有裂齒,兩面無毛。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后延長達45厘米;花直徑1.5-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萼片線形,長4-5毫米;花瓣淺黃色,倒卵形,長約1厘米,爪長3-5毫米。長角果線形,長3-3.5厘米,喙長3-5毫米;果梗較粗,開展,長6-10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黑棕色。花果期5-6月。

分佈範圍


中國東北、華北、華東及西北部分地區有栽培。

主要價值


中國人根據不同品種生長期,待肉質根充分長大后,山東省大都在霜降前收穫。收后切去頂芽,在地窖或挖溝埋藏。冬季可隨時取出食用或上市銷售。
芬蘭人食用蕪菁甘藍比其他根莖類蔬菜還多,也有多種煮食方法,包括烤、聖誕節菜色的主要材料、湯的調味料、沙拉、焗及蒸。
瑞典及挪威人會將蕪菁甘藍與馬鈴薯一同煮食,有時也會加入甘荀來調色,再與牛油及奶油或奶攪拌成蓉。也可以加入洋蔥。這種菜色在挪威會伴多個節日菜色。在威爾士也有相似的菜色。
蘇格蘭人會將蕪菁甘藍及馬鈴薯分開蒸熟及磨蓉,作為彭斯晚餐主菜肉餡羊肚的伴碟。於萬聖節,蕪菁甘藍會被製作為燈籠。在英國約克郡及林肯郡,蕪菁甘藍可以與甘荀一起磨蓉作為星期日烤肉的一部份。
在加拿大,蕪菁甘藍可以作為肉糜及聖誕蛋糕的餡料。
蕪菁甘藍利用其塊根作蔬菜,可鹽腌或醬漬作鹹菜,很脆,供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亦可生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植物學史


蕪菁甘藍最早是由加斯柏·鮑欣(Gaspard Bauhin)於1620年所記載,提述它們在瑞典的野外生長。它們一般被認為是源自斯堪地那維亞或俄羅斯。有記錄指早於1669年蕪菁甘藍就已經在英格蘭的皇家花園出現。它們於1700年在法國出現。約翰·辛克萊爾爵士(Sir John Sinclair)指約於1781年至1782年間它們被引進到蘇格蘭,此後於1790年被廣泛引進到英格蘭。它們於19世紀初被帶到北美洲,約於1817年在伊利諾伊州種植。
1753年,卡爾·林奈將蕪菁甘藍命名為甘藍的變種。期后它們被移至其他物種的變種或亞種。於1768年,蘇格蘭植物學家菲利普·米勒將蕪菁甘藍提升為物種層級,並一直沿用至今。

品種類型


蕪菁依肉質根的皮色不同,可分為白皮、淡黃皮、紫紅皮等品種類型。肉質根的形狀有圓形、扁圓形、圓錐形、圓柱形等。多數圓形的品種生長期短、肉質根短小,圓柱形和圓錐形的肉質根較大、晚熟、生長期較長。
目前栽培較多的優良品種有:
1.豬尾巴蕪菁:板葉,葉片如匙狀,肉質根長圓錐形,形狀如豬尾巴,長17厘米、橫徑6-7厘米、皮肉均為白色、味甜面、品質好、適於蒸煮熟食。
2.菜籽蕪菁:肉質根長圓錐形、皮肉為白色,蒸煮后味甜面,可以代糧,其籽可以榨油,適於與棉間作。另外,在雲南、河南、河北、福建、西藏等省區也有很多優良品種,可糧菜兼用,以熟食為主。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播種蕪菁甘藍對土壤的要求不嚴,適應性強。但為了豐產,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收穫后深耕22-26厘米,結合施人腐熟的有機肥2500-4000公斤、磷酸二銨50公斤作為基肥翻入土中,耙平後作成寬60-66厘米、高13-16厘米的壟。播種前要注意檢查種子的質量。種子的新陳,不僅對發芽有影響,對產量和質量也有影響。尤其在高溫、潮濕條件下貯藏的陳種子播種后發芽率低,出苗慢、長勢弱、肉質根小。播種可採用條播或穴播,株距26-33厘米,播種量穴播一般每畝100克左右,播種深度1厘米左右,不宜過深或過淺。

田間管理

蕪菁甘藍在幼苗期間應進行2-3次間苗和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第一片真葉期,第二次在3.4片真葉期,結合行間淺耕除草、鬆土,促使幼苗生長。在5-6片真葉時定苗,並結合中耕除草一次。在蕪菁甘藍的營養生長階段,大體可進行兩次追肥:⑴在定苗後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施硫酸銨15-20公斤或人糞尿500-750公斤;⑵在肉質根膨大盛期,每畝可追施草木灰100-150公斤,人糞尿750公斤或硫酸銨10-15公斤,追肥后澆水。蕪菁甘藍不僅考慮氮肥的使用,還要注意磷鉀肥的配合使用。據試驗,增施磷鉀肥比單施氮肥增產16-20公斤。蕪菁甘藍喜歡土壤濕潤,特別在幼苗出土和定植成活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保證苗齊、苗壯,此時需水不多。進入蓮坐期需比苗期更多的水分,但是到蓮坐後期,如果葉叢達到一定大小,要適當控制水分進行蹲苗,以調解葉片與肉質根的平衡生長。進入肉質根生長旺期需水最多,應適時灌足水,一般可5-7天澆水-次,後期可減少次數。此時如果缺水,不僅影響產量,也影響質量,肉質根變小、皮厚、質地干硬、味辣、纖維增多。當然水分過多也不可,一般土壤含水量6580為宜。為了使肉質根生長整齊,要求比較均勻的供水,土壤不宜忽干忽濕。

栽培季節

蕪菁肉質根的生長喜涼爽的氣候,有一定的抗寒性,幼苗可耐2-3℃的低溫,成長的植株可耐輕霜。肉質根膨大生長的適溫為15℃-18℃.如果溫度過高,肉質根生長緩慢,養分積累少,糖分含量低,品質下降,因此我國蕪菁大都於秋季栽培。山東省多於立秋後播種,立冬前收穫。華北北部在5月初播種,7月中旬收穫。江南可在處暑前播種,立冬到小雪收穫。
蕪菁喜濕潤的沙地土或壤土地生長,且具有適應酸性土壤的能力,在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
土壤PH達5.5時,仍能正常生長。它需要較多的磷鉀肥料,土壤濕度不宜過高,秋季高溫乾旱環境易於病毒病的發生,為了減輕病害的發生,應實行2-3年輪作,也不應與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連作。
播種前應增施有機肥或緩控釋肥、複合肥作基肥,一般畝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或複合肥50-80千克,然後耕翻土壤,耕細耙平后,作平畦或高壟。平畦一般寬1.0-1.4米,壟高15厘米,壟寬50-55厘米。

選種繁種

蕪菁留種與蘿蔔相似。於秋收時田間選種,選健壯的標準品種,不切頂牙,在1-2℃的溝窖中貯藏。第二年土壤解凍后栽植于田間。為防止雜交,應與白菜及蕪菁的其他品種隔離2000米以上,或用網罩隔離。
蕪菁繁種田,栽前也應施腐熟的有機肥或複合肥作基肥。耕翻土壤后栽植種株。一般行距35-40厘米,株距30厘米,種株要埋實,栽后澆水,促進根生長發育。在開花初期可適當追尿素10-15千克,也可噴0.2%磷酸二氫鉀1-2次,促使籽粒生長發育。待種莢變黃,籽粒變褐色時收穫。收穫晚了,種莢乾枯,易使種莢爆裂,造成落粒,降低產量。種株收拔后,晾曬脫粒。種子曬乾后入庫貯藏。
在我國南方,冬季不甚嚴寒,也可在田間選種后,剪短葉柄直接栽在田間,進行澆水肥水、防蟲,促使種株在通過春化階段后能繼續生長發育,抽苔開花結籽,到籽成熟后收種。

育苗移栽

蕪菁一般為直播,也有的進行育苗移栽。直播者大都是條播。大型品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
種行株33-40厘米、株距20-25厘米。小型品種行距25厘米、株距12-20厘米。土壤乾旱時播后要及時澆水,出苗后間苗1-2次,5-6葉時定苗。育苗移栽的,播種澆水后,或畦面覆蓋碎草保墒,促進出苗,出齊苗后間苗1-2次。苗距2-3厘米。如肥力不足,也可結合澆水進行追肥,當苗生長出5-6片真葉時,進行定植。定植時要選苗,選葉色嫩綠、生長健壯、無病蟲和傷害的幼苗栽植。淘汰病蟲弱苗。栽植不宜過深,以不埋住根莖為宜。栽深的會影響肉質根生長。栽苗后要及時澆水,使幼苗的根能密切與土壤結合,以利根的發育。

後期管理

蕪菁對土壤肥料的反應敏感,基肥施入不足,會嚴重影響肉質根的生長,所以在播種和栽植前施肥不足時,應在蕪菁整個生長期進行分次追肥。追肥應以氮、磷、鉀、鈣等肥料為主。氮肥應在間苗後到定苗栽植前施入;鉀肥應在肉質根生長前期施入;磷肥最好作基肥,整地時與有機肥一起施入。根據蕪菁的需肥特點,在施用有機肥作基肥的情況下,一般在生長期應追肥2-3次,可分別在幼苗期,定苗后或植苗成活后結合澆水,進行第一次追肥,可追肥人類尿、複合肥等。在肉質根生長旺盛前期進行第二次追肥,可追肥草木灰、人類尿等。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
蕪菁在幼苗期需水不多,應注意中期除草,防止草荒。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降低地溫,也能減輕病毒病的發生。在肉質根膨大期,應結合追肥增加澆水次數,供給充足的水分。
蕪菁的主要病害是病毒病。蟲害主要有蚜蟲、菜蟆、黃條、跳甲白粉虱等。尤其蚜蟲,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害蟲。因此要及時消滅蚜蟲,控制危害。防治蚜蟲的藥劑很多,如敵百蟲辟蚜霧、3%天達啶蟲脒及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連續噴灑,才會消滅害蟲,防止為害。
對病毒病發生較重的地區,也可採取適當晚播,並及時防治害蟲,減少傳播。田間發現病株后要及早拔除,減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