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錫田

秦錫田

秦錫田(1861~1940),字君谷,號硯畦,晚號適庵,別署信天翁。陳行鄉人,榮光長子。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與弟錫圭同科中舉。次年,會試不第。1900年捐官為內閣中書。越二年,改官湖北候補同知,充癸卯科湖北鄉試同考,繼管湖北省豐備倉。父喪歸里,不再出仕。

生平


平生致力於教育公益事業。1879年(光緒五年)入縣學后,輾轉三林周浦、召樓、縣城等地處館。主張教育救國,認為“蓋二十世紀之世界,以工戰,以商戰,實則無不以學戰。”“由小學以至大中學,由一校以至數十百校,擴而大之,進而上之。學校如林,人材蔚起,於以保主權,抗外力,崇實業,裕生計。”歸田之年,協助楊斯盛創辦浦東中學,任學校學務、財政經理員,後任監督、校董20餘年。為陳行、楊思、三林3鄉教育事業出力尤多。1902年承父命與趙履福等改三林書院為學堂,父歿後繼任學堂總教習,后又歷任3鄉學董、3鄉學校聯合會長、高小校長,任三林學校校董會主席直至逝世。先後在陳行興辦正本女子學堂、本立小學,在3鄉分設7所初等小學,籌建50餘間高小校舍,募建三林學校20周年紀念堂,建職業中學校舍。三林學校校產,除3鄉人士捐田外,有上海城隍廟、“小世界”等處房地產,覬覦者甚多,錫田力排眾議,苦心維護。辦教育以切實致用為宗旨,造就眾多三鄉子弟。1906年充上海勸學所學董、學務審查長。提出“根本之計在興農學,以新法耕植,遣農家子弟留學外國習農科技術,歸設農業學堂造就人才”,又認為“吾鄉商業衰,商場風氣朴。識遠度量宏,須有計然略”,於是,擬改三林學校為中華農業學校,開辦農業中學預科。1931年(民國20年),又創設三林初級商科職業學校。對地方公益事業,晚年更為專註。1921年起,歷任上海縣公款公產管理處總董、處長、主任,上海慈善團常務董事,同仁輔元堂、普益習藝所主任、上海遊民習勤所、上海殘疾院、公立上海醫院、邑廟董事會等董事長。早在1906年,錫田於陳行鄉題橋創辦課勤院,前後5年,收容500餘人,“教以一藝,俾謀生計”。1927年,又創辦上海遊民習勤所,實為課勤院的繼續,至1936年,習勤所先後收容800餘人。
錫田在官在野,均體恤民困,俗守“清、勤、慎”。管理湖北豐備倉,親自收發,杜絕浮收克減,施賑嚴禁米中羼水。1906年,上書知府戚揚,請弛米禁,取消用護照購米規定,以絕壟斷。宣統年間,先後當選為江蘇咨議局議員、臨時參議會議員,建議裁撤緝私、巡鹽各營;整頓契稅,禁止浮收,清查荒田;舉發滬海道蔡乃煌販地給外國人,侵蝕學戶。民國以後,先後當選為縣議事會議員、參事會參事員、江蘇省議會議員。1914年,上書巡按使請禁米出口,以免有害民食。1917年,出席省議會建議剔除驗契積弊,忙漕征費不加附稅。1921年,力爭前護軍使何豐林歸還強行提去的縣積穀款本息銀14萬餘元。1932年,在浦東同鄉會上執筆呈國民政府行政院反對漕糧加價。1935年,致書前江蘇省主席鈕永建,提出“上海縣稅捐綦重,難負水巡支出,政府輕徭薄賦實為實際之救民,水巡應緩辦。”1940年3月16日病逝。

成就


對吳地水利、地方史志等學,繼承家學,有深刻研究。著《松江水利說》,主張“黃浦各支港於港口築堤建閘,設水門節水量,使渾潮不入支港淤塞”。1935年,在浦東同鄉會會議上提出整理黃浦水道案,據歷史資料分析黃浦江兩岸坍漲情況,主張應加疏浚,全面整治。曾受聘為吳淤江水利協會太湖流域防災會議事員、江浙水利協會研究員、江南水利局顧問。1920年,與姚文楠纂修《民國江南水利志》10卷,輯《河工志》5卷,助父榮光校勘《晉書》,積研究心得,撰《補<晉書>王侯表》、《補<晉書>異姓封爵表》、《補<晉書>僭國年表》,后均收入開明書店版《二十五史補編》。另有《<晉書>補註》24卷,未刊。1914年,受聘為上海縣修志局分纂,編修《上海縣續志》。又助姚文楠纂民國《上海縣誌)。1923年,受聘為民國《南匯縣續志》總纂,另著有《享帚錄》八卷、《享帚續錄》(由《適庵文稿、吟稿》輯成)等,編《梓鄉叢錄》、《上海掌故錄》。唐文治作傳,謂“先生所著書,志在扶植世道,非苟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