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縣續志

南匯縣續志

《南匯縣續志》介紹了自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縣至民國18年(1929年)南匯縣先後編纂出版四部縣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使南匯縣的歷史得以延續和傳承。


自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縣至民國18年(1929年)南匯縣先後編纂出版四部縣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使南匯縣的歷史得以延續和傳承。1992粘,新中國成立后編纂的南匯縣第一部新縣誌《南匯縣誌》出版、重點記述解放后至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南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取得的驚人偉業,南匯縣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餘年過去了,南匯縣國民經濟始終保持快速、協調和健康發展。2001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6.7億元,是1985年的13.6倍;實現財政收入18.8億元,是1985年的6.9倍;完成外貿出口撥交值67.5億元,是1985年的33.7倍。南匯縣的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社會穩定,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已經進入了一個百業俱興、政通人和的繁榮時期。盛世修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此,在這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中共南匯縣委、南匯縣人民政府決定續修南匯縣誌,並成立《南匯縣續志》(以下簡稱《續志》)編纂委員會,組建協作班子。撤縣建區后,中共南匯區委、區政府適時調整編纂委員會成員,加大推進續志編修工作力度。全體編纂人員廣集資料,勵精圖志,四載拼搏,伏案筆耕、期間數易其稿,經專家評審后,多次補充、修改和完善。在《續志》編纂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全區社會各界同仁的熱心支持,他們或為續志積極提供材料,或親自纂寫相關內容;還得到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領導和專家的悉心指導和熱情幫助,他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確保了志稿的質量。如今,這部滿載著南匯縣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豐碩成果的《南匯縣續志》即將付梓出版,這是南匯縣歷史上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南匯縣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可喜可賀!值此,我謹代表中共南匯區委、南匯區人民政府向所有為《續志》編纂和出版付出辛勤汗水的各個單位、各位領導、專家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續志》在編纂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存真求實的原則,突出時代特徵,展示地域特色,是一部具有專業特點的社會主義新方誌。《續志》科學、準確地記述了南匯縣1986年至2001年16年的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內容全面、具體、翔實、可信,是一部資料性很強的地情書。《續志》還著重記述了在中共南匯縣委的領導下,南匯人民克服困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走過的光輝歷程,也是對青年一代進行愛國、愛鄉教育的極好教材。《續志》全面記述了十幾年來南匯縣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財稅金融、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各條線所發生的深刻變革,以期與歷史上各個時期加以比較、鑒別,也是可供各級領導資政的一面鏡子。《續志》還著重記述了南匯縣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主動接受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和浦東開發、開放的影響,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績,也是宣傳南匯、推介南匯、提高南匯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媒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志為鑒可以明事理”。我真誠地希望南匯區社會各屆能夠廣泛地開展讀志、用志工作,從中解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南匯人民的創業史、奮鬥史和發展史,以期總結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南匯撤縣建區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洋山國際深水港和上海臨港新城建設的全面啟動,南匯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戰略發展機遇期。讓我們以“抓住新機遇、樹立新觀念、弘揚新精神、建設新南匯”為己任,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奮發有為,譜寫南匯更加輝煌燦爛的歷史篇章!

凡例


一、本志為新編《嘉定縣誌》的續志,定名《嘉定縣續志》(1988~1992)。本志凡記述到新編《嘉定縣誌》時均簡稱為《前志》。
二、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力求全面系統、準確翔實地記述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
三、本志的上限接《前志》的下限――1987年,下限為國務院批准嘉定撤縣建區的1992年。對某些事物為反映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其斷限適當上溯下延或附記於有關章節。
四、本志篇目與《前志》有循有易。全志以概述、大事記統攝,按照自然地理、行政建置、黨政機構、經濟結構、經濟體制改革、產業部類、社會事業、人物為序,後設志余和索引。全志分章、節、目、子目4個層次。目以漢字數碼為序號,子目以黑體表示。
五、本志對《前志》缺誤,補正於各章節之內,若章節內記述不到的則補正於志余之中。
六、本志體裁以記、述、志、錄、圖、表、傳為主。彩色圖片集中於志首,黑白圖片、表格及重要文件、調查報告隨文附錄。串文集鎮圖片攝於1999年。
七、本志人物傳記遵循生不立傳的慣例,以卒年為序。先進模範人物集中記述於文明單位創建、勞模先進評選一章,也有以事系人散記於有關章節。
八、本志記述機構或事物名稱,第一次出現時用全稱,以後均用簡稱。
九、本志記述縣和鄉鎮建置更迭,一般以更迭的第二年起易名。如嘉定撤縣建區國務院於1992年10月批准,而嘉定縣名稱一直沿用至1993年4月區政府成立為止,本志在記述1992年12月31日前的史實時仍用嘉定縣名稱。鄉鎮撤建易名亦從此例。
十、本志記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史實,均以歷史紀年夾注公元紀年。凡以年代指稱的,均為20世紀。
十一、本志度量衡原則上採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個別事物為反映它當時的史實,仍沿用舊制。
十二、本志統計資料由區統計局和有關部門提供,並經區統計局與本志編纂室重新核准。1992年以前包括1992年的統計資料含長征、桃浦兩鄉,個別資料為統一計算口徑等原因而剔除長征、桃浦鄉數據的,均予以註明。凡僅標明年份而無月份的數據,均為年終數。

總述


1986年~2001年,為時僅16年,然而,在南匯這塊土地上,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建設全面發展,科教文衛齊頭並進,城鄉建設日新月異,旅遊觀光宏圖初展,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一切都在進步,一切都在發展。至2001年,全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58.33億元,是1985年的12.9倍;完成外貿撥交額67.56億元,是1985年的33.7倍。經濟的發展,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城鎮職工人均年收入為9389元,是1985年的7.7倍;農民人均年收入為6880元,是1985年的8倍。城鄉居民結束了飲用天然水的歷史,飲用水實現了自來水化;村村通汽車,家家有電視,戶戶通電話。一個地處海隅的比較落後的農業縣,變成了具有相當高現代化水平的城市化的郊區。
南匯縣快速發展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深入貫徹的過程。
1986年,中共南匯縣委、縣政府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密切結合南匯的實際,制訂並下發《發展鄉鎮工業若干政策的補充規定》、《關於進一步理順我縣鄉級政社關係、完善合作經濟組織若干問題的試行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經濟體制改革。在工業上,全面推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開展工商業的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的“鐵飯碗”、“大鍋飯”,激發了工商業企業的活力;農業上,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大力倡導適度規模經營,出現了全市第一個家庭農場。同時,根據南匯縣地處大上海郊區的特點,大膽進行農業結構調整,走“糧經型”之路,將“以糧為綱”變為“保糧增值”,大力發展為大城市服務的蔬果種植業和禽畜水產養殖。改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至1992年,全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為76.40億元,是1985年的3.9倍。其中,農業總產值為9.51億元,是1985年的2.6倍;鄉鎮(村)辦工業發展尤快,1992年鄉鎮(村)辦工業產值為54.87億元,是1985年的3.6倍,佔全縣當年工業總產值的82%。
20世紀90年代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給南匯縣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1992年,中共南匯縣委和縣政府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著手在上海城市規劃中已確定的外環線兩側、國務院批准的浦東新區優惠政策的覆蓋區內,建立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先期規劃面積為8平方公里,1994年市政府批准升格為市級工業區,規劃面積擴大至26.8平方公里。康橋工業區的開發,給南匯縣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2001年,康橋工業區的工業總產值105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3%。在開發康橋的同時,1993年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把“三沿”(沿浦東新區、沿海東部地區、沿滬南、周南公路)開發作為90年代南匯經濟發展重點。為了改善投資環境,縣委、縣政府把修築公路作為頭等大事,1993年康橋路通車,1994年貫穿全縣的滬南公路拓寬工程竣工,緊接著對南匯縣的另一條主幹道周南公路進行拓寬,對全縣所有公路進行改造和拓寬的同時,還修築了南蘆公路、白玉蘭大道等新的公路,使南匯縣的交通狀況得到徹底改善。原來上海市中心至南匯縣城,公交車要行駛2個小時以上,轎車要1個半小時,如今,公交車只要1.5小時,轎車只需50分鐘。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外資的力度加大,1996年吸引外資35403萬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其間,縣委、縣政府還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1995年,在總結前三年經濟工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把南匯建設成為上海的大工業擴散基地、外貿生產基地、名特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科研中試基地、旅遊度假基地和倉儲運輸基地。
1995年10月,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000多個縣的整體結構實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考評,南匯縣列入全國第十四位,標誌南匯縣的經濟全面發展獲得巨大的成果。1996年,全縣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5.29億元,是1992年的2.56倍。其間,鄉辦企業在改革開放中,運用自身靈活性大的優勢,迅速轉制,大膽吸收外資,取得較大的發展。1996年,鄉鎮辦工業實現產值為142.51億元,是1992年的2.6倍,占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8%。
1996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浦東國際機場開始動工建設;之後,上海洋山國際深水港又開始規劃和建設,給南匯的經濟發展又一次提供了新的機遇。兩港托起了南匯,南匯成了國內外人士矚目的熱土。面對著千載難逢的大好發展機遇,中共南匯縣委於1999年作出決定,調整南匯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全方位開發,明確提出“經濟重心北移,南北開發並舉,東西優勢互補”的方針,並給南匯縣功能定位為“對內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體現實力水平的工業重鎮,現代都市型的農業基地,環境優美的旅遊勝地。”兩港的建設,加速了南匯經濟的發展。2001年,南匯吸引外資55073萬美元,超過歷年的總和。2001年,實現增加值136.67億元,比1985年增加12.6倍;實現財政收入18.75億元,比1985年的2.70億元增加5.94倍。
其間,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南匯的國民經濟發展迅猛,成績輝煌。
工業生產方面,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通過關、停、並、轉,打破了原有經營中的“大鍋飯”、“鐵飯碗”,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的國營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平等競爭的新局面,企業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顯著增長,出現3像上海匯麗(集團)公司、上海浦東一汽青島專用車廠、上海中庚皮業有限公司等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工業企業。2001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為322.69億元,比1985年增加19.55倍。
農業生產方面,隨著全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南匯農村普遍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了規模經營新體制。縣政府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擺脫了片面的“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走“糧經型”之路,為大都市服務,講求經濟實效,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效益高的種植業,引進新的品種,努力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創建自己名牌,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南匯縣由普通的農業縣變成滬上著名瓜果基地。禽畜飼養,由原來一家一戶的經營形式,改變為規模經營,出現了一大批飼養大戶和具有相當規模的禽畜生產公司。由於規模經營、運用現代科技,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種。水產飼養量大幅度增長,一些原來只能天然生產的蝦、蟹、甲魚、鰻、鱔等珍貴水產品,已能大批量人工飼養。南匯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瓜果、禽畜、水產品,成為滬上著名瓜果之鄉和副食品基地,為大上海的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經濟效益也有了顯著的提高。2001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9.61億元,比1985年增加2倍。其中,純農業的產值為9.33億元,是1985年的2.7倍;林業的產值813萬元,是1985年的6.8倍;畜牧業產值8.80億元,是1985年的3.6倍;漁業產值1.40億元,是1985年的2.9倍。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1986年,全縣商業主要是供銷合作社一家經營,分佈在全縣各地的商店,實際上是政府設在各地的民眾生活、生產用品的供應點,規模小,數量少;餐飲服務業不發達,全縣飯店屈指可數;旅遊業尚未起步。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業體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明顯增強,商業空前繁榮。具有相當規模的商場、農貿市場、超市,全縣有百餘家;餐飲服務業更非昔日可比,星級飯店數十家,小型的酒家、健身房、足浴店,布滿於各個城鎮。旅遊觀光業方興未艾,已初步形成三灶、濱海、蘆潮港3個旅遊經濟帶。2001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8.42億元,是1985年的29.3倍。
城鄉建設事業空前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縣政府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公路建設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85年,全縣公路總長為241.94公里,而且半數以上是砂石路面,大部分是2車道,只有滬南公路是瀝青路面。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對原有的公路加寬,普遍建成混凝土路面或瀝青路面,還先後開築新的公路22條。至2001年,全縣公路總長度為829.22公里,是1985年的3.4倍。
自來水廠的建設加快。1985年大部分農村還飲用井水,2001年,城鄉居民都能飲用自來水。此後,撤除了一些村辦小水廠,新建和擴建水廠13座。至2001年,全縣有水廠17座,日供水能力為35.9萬噸,是1985年的6倍。
電力供應方面也取得巨大的進展。1985年,全縣有變電站9座,2001年增至22座,增加1倍多。1985年,主變壓器容量為180100千伏安,2001年主變壓器容量增至1014000千伏安,是1985年的5.6倍,供電狀況得到大大的改善。2001年,全縣用電量146229萬千瓦時,是1985年的3.5倍。
郵電通信取得很大發展。2001年,電話用戶為237075戶,是1985年的41.8倍。其中住宅電話為197805戶,佔全縣用戶的83%,是1985年的335倍。1985年,人們還不知道ISDN是何物,2001年寬頻也被普遍使用,全縣用戶已達3808戶。2001年,郵路總長為454公里,是1985年的2.7倍。2001年,郵電業務總量為2.78億元,是1985年的74.5倍。
城鎮街道普遍地進行了改造或拓寬。1985年,4個縣屬鎮實有道路長度為46.07公里,實有道路面積30.11萬平方米。至2001年,實有道路長度為163公里,是1985年的3.5倍;實有道路面積為160萬平方米,是1985年的5.3倍。道路不僅比原來寬得多,而且道路兩側都種上綠樹,改善了城鎮環境。1985年,城鎮下水道長度為67.07公里,相當一部分街道沒有下水道。至2001年,排水管道長378公里,是1985年的5.6倍,而且全部為粗徑管道,徹底解決了街面積污水的問題。
科教文衛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20世紀80年代末,科教興國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共南匯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科教興縣”的口號,籌措資金,廣攬人才,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以改善縣內學校狀況。教育事業費逐年增加,2001年教育事業費為2.70億元,是1985年的15.4倍,占當年全縣財政總支出的22%。農村學校的校合全部改建或翻造達到標準化。所有中小學都設置了實驗室和圖書館,添置了大量的儀器和圖書,改善了教學環境。20世紀90年代末,先後有上海托普信息技術學院等7所大學在南匯境內落戶,結束了南匯無高校的歷史,這是南匯教育事業上的一個新突破。
科技事業有新進展。2001年,全縣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達11275人,是1985年的80倍多。隨著科技人才增多,科技成果不斷湧現,2001年有5項國家級新產品試製成功。
文化事業取得進展的最顯著的標誌是縣圖書館的建設。1985年,縣圖書館的總面積不滿300平方米,無法滿足讀者的需要。隨著科教興國思想的深入,縣領導對圖書事業的重視,由縣撥款和各方面的資助,20世紀90年代,圖書館搬遷新址,2001年,新的縣圖書館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1985年的10倍以上。1994年3月底,南匯縣圖書館已被評定為國家特級圖書館,這在上海是獨一無二的。
醫療衛生事業有所進展。2001年,全縣醫技人員為3503人,是1985年的1.2倍,全縣每千人醫技人員由1985年的3.47人增至2001年的5人。2001年,全縣病床為2937張,每千人病床數為4.2張,高於1985年的每千人3.36張。醫療設備和醫用房舍都得到極大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由於經濟發展,城鎮職工和鄉村農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1985年城鎮職工平均年收入為1207.2元,2001年,職工平均年收入為9389元,是1985年的7.7倍。根據對農村抽樣調查,198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848.2元,2001年農村人均年收入為6880元,是1985年的8倍。在飲食方面,1985年,農民家庭以吃素菜為主,城鎮居民素多葷少。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如今農民飲食已是天天有葷,至於城鎮居民,從“以吃葷為快”,變為因擔心肥胖,而控制吃葷,追求吃素。穿的方面變化更大,1985年,城鄉居民多數只求遮膚保溫,追求衣著美觀是少數人的事,如今,人人講求整齊美觀,小部分人已開始追求國內名牌甚至國際名牌。用的方面,1985年,只有少數家庭有電視機,如今電視機、收錄機已普及,攝像機、私人轎車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住的方面,16年的變化更是有目共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住宅建設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果。在農村,廣大農民普遍將舊房翻新擴建,平房改樓房。2001年,南匯農村,農民居室多數是2~3層樓,少數有5層樓。在城鎮,根據統一規劃,建造居民新村,多數新村可容納居民幾百戶,少數的上千戶,房屋絕大部分為4層或5層樓房,少數在10層以上,用上了電梯。2001年,農村人均住房為41.7平方米,是1985年的1.5倍;城鎮人均住房為17平方米,是1985年的5倍。
2001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南匯縣正式改設為上海市南匯區,標誌著南匯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南匯的發展拉開了新的序幕。南匯曾有過光榮的歷史,也迎來了今天的輝煌,隨著撤縣建區、國際洋山深水港和臨港新城的建設、南匯城市化的進程將大大加快,南匯必將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