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業總產值
工農業總產值
工農業總產值是工業總產值加農業總產值,是工業和農業兩大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價值總和。是工農業總產量的貨幣表現,是用來反映工業生產和農業總成果的經濟指標。
翻譯:
工農業總產值gross output value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計算:
計算和研究工農業總產值,可以全面地觀察工業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發展速度,以及工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重要比例關係。工農業總產值表現工業和農業總產品的價值。它的計算方法,是以一定期間的實物產量,乘其出售價格(出廠價格或者產地價格)。工農業總產值的價格計算,通常是採用現行價格和不變價格(也叫可比價格)兩種。
生產範圍分布圖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根據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價格不同,工業總產值又分為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總產值是指在計算不同時期工業總產值時,對同一產品採用同一時期或同一時點的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作為不變價,又稱w定價格。採用不變價計算工業總產值,主要是用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
⒈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本期生產成品價值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本期生產成品價值的計算公式: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凡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有變動,或同一種產品在同一時期有幾種銷售價格的,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若一個生產周期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乎均銷售價格計算。實際銷售價格是指產品銷售時的實際出廠價格。另外,工業總產值中有些項目,如自製設備、提供給該企業基本建設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等,沒有出廠價格,可按實際成本價或加工費計算。
⒉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計入工業總產值的對外加工費收人應不含銷項稅,可根據"產品銷售牧人"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⒊自製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人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工農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是工業統計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指標,總產值指標出現錯誤將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加值率、工業產銷率等綜合指數計算的準確性,因此應重視產值的計算。
由於多數企業是由財務人員兼職統計工作,在實際計算中容易出現以下幾種不正確做法:
⑴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⑵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該企業生產的);
工業總產值
⑶企業對用自備原材料生產和用訂貨者來料加工,這兩種不同情況下如何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 ⑷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制品差額漏統;
⑸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計算原則及計算方法不夠了解造成的:
⒈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⒉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餘額—庫存商品期初餘額。
a、第一個公式中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b、第二個公式中,如果庫存商品按照成本價核算,兩個公式算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餘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庫存商品期初餘額=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即: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商品成本-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商品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庫存商品期末數量-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當月產量-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成本 =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當月銷售成本)+當月產量×當月銷售成本 這樣由於銷售單價與銷售成本之間存在差異而造成兩個公式會有不同的結果。
⒈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計算工業總產值時都應包括在內。
⒉最終產品的原則。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該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對外銷售,那麼也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也應包括在企業總產值內。
⒊ ;工廠法的原則。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來計算的,所以不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在企業內部重複計算,但是允許企業之間的重複計算。
1.用產品銷售收入、生產成本等財務指標代替工業總產值。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統計人員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不清。工業總產值是針對企業當期生產的產品和對pr加工費收入的價值進行統計,體現的是報告期的生產總量;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企業銷售產品和對外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量。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總產值是以報告期生產量作為計算依據,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以當期取得的對外銷售的產品作為基礎。前者強調的必須是報告期生產的產品,後者在時間-「即包括報告期內的,也包括報告期外的。只要統計人員了解了總產值的概念,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2.將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計入總產值。此類問題多發生於規模較小的企業,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基層統計人員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沒能遵循工業生產的原則,特別是從事計算機軟硬體製造的企業,更容易出現將本企業外購未經加工的產品按全價計入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
3.對接全價或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一般此類問題的發生,是因為有些統計人員不能正確區分在什麼情況下按加工費計算,什麼情況下按全價計算。區分的標準是看企業進行生產所用的原材料是企業自備的,還是由訂貨者提供的。在按加工費計算總產值時也分訂貨者來料加工和工業性作業兩種情況。用訂貨者來料加工、(上接第7頁)生產出具有新的實物形態的產品,該產品具有新的使用價值;而工業性作業是在報告期內以生產性勞務形式表現的產品價值,它只是恢復或增加原來產品的使用價值。兩種情況下所取得的加工收入,都應包括在總產值內,且按加工費計算,不能按全價統計。
自製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企業自製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情況,主要發生在對半成品及在制品進行核算的企業,特別是容易在生產周期較長或報告期內半成品數額較大的企業發生。在這裡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凡會計上對半成品及在制品進行核算的企業,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就應包括這部分的價值,否則,就不包括4.。
5.工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造成工業總產值填報中出現負數的原因,一般是當企業發生退貨時,企業的統計人員往往習慣按會計上的處理方法,在總產值中扣除退貨產品的價值,當退貨數額較大時,出現了負數。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違背了生產的原則。當企業發生退貨時,只要不是因產品本身出現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就不允許在己上報過的總產值中沖減。企業內發生退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企業由於產品質量問題發生退貨時,由於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屬於不合格產品,發生退貨的數額不得計人工業總產值;另一種是因非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退貨數額只允許在生產期內進行沖減,但不得在退貨發生時沖減報告期內的當月工業總產值。[1]
農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農、林、牧、漁業全部產品的總量,它反映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成果。農、林、牧、漁業的統計範圍是:
⑴農業 包括農作物種植業和其他農業。農作物種植業包括穀物、豆類、薯類、棉、油料、糖料、麻類、煙葉、蔬菜、藥材、瓜類和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以及茶園、桑園、果園的生產經營。其他農業 包括採集野生植物的果實、纖維、樹膠、樹脂、油料以及柴草、野生藥材、菌類等及農民家庭兼營的商品性工業。
⑵林業 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園、桑園和果園的栽培、管理和收穫等活動)、林產品的採集和村及村以下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的竹木採伐。
⑶牧業 包括除漁業養殖以外的一切動物飼養和放牧以及野生動物的捕獵和飼養。
⑷漁業 包括水生動物和海藻類植物的養殖和捕撈。從所有制看,包括國有經濟的各種專業農(農、林、牧、漁)場以及國家各級機關團體學校、科研機構、部隊經營的農業;集體所有制的鄉鎮村各級辦農場;農村各種經濟組織經營的農、林、牧、漁業以及工礦企業家屬集體經營的農業;農民家庭自營的農林牧漁業及兼營商品性工業等。
A、種植業:從事農作物栽培獲得的產品產值;
B、其它農業:採集野生植物產值和農民家庭兼營的工商業產值;
⑴林業產值 = 營林產值+採集林產品產值+村及村以下採伐竹木產值
⑵牧業產值指飼養牲畜、家禽產值和出售蓄禽產品產值。
⑶漁業產值包括從水域中捕撈的野生或人工養殖的動、植物產品產值。
在實際計算中,我們會採用三種價格,即當年價格(現行價格),可比價格,不變價格三種。下面進行詳細介紹一下。
⒈當年價格
指報告期的實際價格。如工業品的出廠價格、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和商業的零售價格等。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一些總量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反映當年的實際情況,使國民經濟各項指標互相銜接,便於考察社會經濟效益,便於對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之間進行綜合平衡,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價值指標,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對比時,因為包含各年間價格變動的因素,不能確切地反映實物量的增減變化動態,必須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后對比,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動態。
⒉可比價格
指對不同時期的價值量進行對比時,扣除了價格變動的因素,以確切反映物量的變化情況。按可比價格計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按產品產量乘不變價格計算;二是用物價指數換算。
⒊不變價格
指用某一時期同類產品的平均價格作為固定的價格。它用來計算各個時期的產品價值,目的是為了消除各時期價格變動的因素,不同時期對比可以反映生產的發展速度,以取得前後時期之間、地區之間、計劃與實際之間指標的可比性。不變價格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價格,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價格水平的變化,國家統計局已先後五次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不變價格:⑴1949-1957年使用1952年不變價格;⑵1957-1971年使用1957年不變價格;⑶1971-1981年使用1970年不變價格;⑷1981-1990年使用1980年不變價格;⑸1990年開始使用1990年不變價格,直到2004年90價格還在使用。但2004年開始採用可比價格計算。即在2004年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共有三種價格,今年可能要取消90年價格,採用可比價和現行價兩種價格。
通常是按農林牧漁業產品及其副產品的產量分別乘以各自單位產品價格求得,少數生產周期較長,當年沒有產品或產品產量不易統計的,則採用間接方法匡算其產值,然後將四業產品產值相加即為農業總產值。1957年以前的農業總產值中包括了廄肥和農民自給性手工業(如農民自製衣服、鞋、襪,自己從事糧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後的農業總產值,林業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採伐產值;牧業中取消費廄肥產值;副業中取消了農民自給性手工業產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辦的工業產值;漁業中增加了海洋捕撈水產品產值。1980年及以後的農業總產值,在副業中增加了農民家庭兼營工業商品部分的產值。從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辦工業產值劃歸工業。從1993年起,取消副業。將野生動物的捕獵划入牧業,野生植物採集和農民家庭兼營商品性工業劃歸農業。
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指被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
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學者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各種模型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有: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政府的農業生產和 事業財政支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農業的收入、經濟增長等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在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國家大力提倡集約型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業發展中加大了對科技投入和現代化機械的使用的背景下,研究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截至2008年,制約我國農業總產值提高的主要因素有:
耕地資源日趨減少
到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已到了1.2億hm?2的警戒線。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耕地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加,人均糧食佔比下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土地的需求加大,農業總產值增 加困難。
自然災害增加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氣候明顯增多。水災、旱災、雨雪冰雹災害頻繁,病蟲害防治壓力加大。2007年,我國氣候異常,降雨嚴重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局部地區雨 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 363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達0.06 3億hm?2。雖然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超過5 000億kg,但依然滿足不了國內需求。2007年我 國人均糧食供應量只有378kg,低於1996年人均的412kg。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
每年我國都有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大量的農產品生產者變成了農產品消費者。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外出務工農民兼營農業,每年 都在農忙季節回鄉務農。一般每次回鄉務農時間為兩周到一個月;農業勞動時間投入不足,農業生產經營粗放;鬆散的小規模農業生產嚴重製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的提高,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糧食生產成本持續增加
據農業部統計,雖然我國在2005年全面取消了 農業稅,農民負擔理應減輕,但是由於柴油、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的增加,導致了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生產成本每年都以6%~8%的速度增長。
此外,影響農業總產值提高的因素還有農業制度的合理性、農業的資金投入、農業的基礎設施水平、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田水利、農業交通運輸情況以及作物良種等。
不斷完善現有農業制度和政策
原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能給當前我國農村綜合改革帶來制度創新的新內容,已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為此,要盤活和擴大土地的各項權利,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融 合家庭經營制度,合作經營制度和現代農業公司制度;發揮現代工業成果和科學技術對農業制度的影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指導農業經營制度;使我國農業儘快走向機械化、信息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節約化、耕作制度與栽培技術現代化的道路。
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即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明顯高於2007 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明顯高於2007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明顯高於2007年。可見國家正不斷地加大對“三農”的重視程度,不斷推進“以工業反 哺農業”“以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實施進程,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帶動“三農”的發展。
完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
我國農業基礎實施薄弱,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業的灌溉條件落後,交通有水電基礎設施不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不斷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的創新,工程的治理模式也不 斷隨之改變,但是實踐中工程的治理仍然存在種種困境,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總產值的提高。在國內外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下,提高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治理績效,既是提高水 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又是促進其作為農村重要的基礎設施可持續利用的手段,也是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因此,為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和解決農業基礎 設施的可持續利用,必須提高農田水利的排水抗洪抗旱能力。
加強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用先進的工業帶動落後的農業,有經濟和科技帶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政府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性能優越的各類農業機械,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引導,扶持,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應加大對農機大型拖拉機、大型收割機、大型采棉機、農用飛機等機械設備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的生 產力水平。
擴大良種使用面積
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要想提高農業產值,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來改進良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突出解決農業良種產業化問題,可以實施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工程。以育種為重點,堅持選、繁、推相結合,走出一條以良種產業化開發為龍頭,帶動整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也可能建成較完善的科研育種體系,篩選出優質、專用農作物新品種進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