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崧的結果 展開
- 清代儒學大師
- 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局長
- 近代江南畫家
王崧
清代儒學大師
王崧(1752.11-1838.1.23)清代白族人,著名學者、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儒學大師。字伯高,又字酉山、石仙,號樂山,生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道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曆1838.1.23)病故,時年85歲。雲南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人。
王崧的父王梅村性篤博學,為當地知名學者,家中藏書甚富。后拜檀萃(清代學者)為師,17考取秀才,1789年(乾隆 14年)鄉試第三名。1799年(嘉慶4年)中進士第六名。次年出任山西武鄉縣令,在職九年,改革鹽政,使歸於民,治理漳河,興修書院。罷官后,地方人士挽留,嘉慶二十一年主講山西晉陽書院。道德學問傳遍山西。亦工書善畫,尤擅人物,名重當時。
回鄉后,適阮元(清代大學者,太子太保、太傅)任雲貴總督,聘王崧為總纂,所訂體例,條理精密,分15類,子目68,每類都詳述本末,所引資料,註明出處,有必辯證的地方,則加“議案”,所收資料,超出以前一倍以上,明清兩代所修通志,當以此部為最善。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彙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2l卷,搜羅有關雲南史料,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自《史記》以至《滇系》,詳註出處。經過校訂的《南詔野史》,為研究南詔、大理史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本子。被稱為“滇南大典”。著作還有《樂山制義》、詩文有《樂山詩集》、《布公集》、《江海集》、《提鉤集》等。另有《說緯》六卷。其《說緯》6卷阮元曾採集其中有關經義部分收入《皇帝經解》中,王崧因此又被譽為清代“經學大師”。 1986年,王崧被收入《中國地方志詞典》,是全國公認的修志名家和方誌學家。《清史稿·儒林傳》為其列傳,評之以“學問淹通”,成為正史列傳的白族學子第一人,被後世學人尊為“經學巨擘”。亦是清嘉慶、道光時期的儒學大師。
宋永平:《王崧與雲南地方志》
王崧,原名藩,字伯高,一字樂山,號酉山,雲南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人,白族。生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其祖上元代時即為浪穹土官,明代洪武年間襲浪穹土典史。其父王梅村性篤博學,為當地知名學者,家中藏書甚富。王崧幼承庭訓,務實好學。后拜著名學者檀萃為師,學識益加長進。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授山西武鄉知縣,在職9年,任內興利除弊,倡修漳河,免攤捐,捐薪辦學、修葺書院,頗有政聲。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主講山西晉陽書院,“九府十州之士,昔之逖聽而未登其門者,咸稱弟子,集於皋比之下”,為山西培養了不少人才。4年後謝病返歸雲南。
王崧返滇,適逢雲貴總督阮元早有纂輯雲南通志之意,只因物色不到學力宏富之人主持其事,一直未能如願。王崧到來,阮元喜出望外,於道光六年(1826年)開設通志館纂修雲南通志,聘任王崧為主纂,總理通志之事。王崧此時已年逾古稀,但通志纂修之事關乎桑梓公益,因而不顧年邁,共襄修志之舉。後來阮元入京述職,雲南巡撫伊裡布繼而為主修。王崧與分纂黃嚴和李誠意見不協,遂託詞返歸故鄉洱源。道光十七年(1837年)病故,時年85歲。
王崧一生治學範圍廣泛,涉及經學、史學、方誌、詩詞等,著述甚豐。經學著作有《說緯》六卷,此書“析諸儒之異同而補其短缺,多采於史,取證有訓”,“兼綜群籍,成一家之言”,被收入《皇清經解》。王崧的史學成就主要是校理《南詔野史》。因為《南詔野史》版本眾多,內容各異,舛偽錯落之處俯拾皆是。王崧乃“取數本互校”,“參互考訂,勒為一編,使如亂絲之就理,后觀此書者,庶免掃落葉之憾焉”。王崧校理的《南詔野史》刊入《雲南備征志》,成為《南詔野史》最通行的兩個版本之一。袁嘉穀評價說,《南詔野史》“今所傳惟胡(蔚)本、王(崧)本,而王本最足徵信。蓋樂山通才,厘然次第,凡錯簡者注而正之,亦有未注而正之者”。王崧還工於律詩,有《樂山詩集》二卷,刊入《雲南叢書》。王崧在地方志方面成就卓著,編纂了《雲南備征志》和道光《雲南志鈔》。
《雲南備征志》二十一卷。此書為王崧總理雲南通志館時,采輯前人記載雲南史事之書彙編而成。該書於道光八、九年(1728∽1729年)間編纂完成,初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初刻本為16冊;宣統元年(1909年)排字重印;至1914年雲南圖書館重刻此書時,收入《雲南叢書》初編。《雲南備征志》類似叢書,其主旨在於提供有關雲南史事的基本資料以備徵引。《雲南備征志》首有“總序”,略述漢以前有關雲南之事迹。其後則輯錄《史記》以下至清初有關雲南史料諸書,凡62種。這62種書籍的彙編方式有四類:一是收錄全書,對歷代專記雲南史事的書籍,擇其善本,全書納入。如樊綽《雲南志》、張道宗《記古滇說》、楊慎《滇載記》、阮元聲《南詔野史》、諸葛元聲《滇史》、馮蘇《滇考》、餘慶遠《維西見聞錄》、王鳳文《雲龍記往》等;二是收錄專卷,選擇重要典籍中有關雲南的專卷收錄,如《華陽國志·南中志》、《新唐書·南蠻傳》、《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明史·地理志》等;三是收錄專條,收錄各正史地理志及其它地理書中有關雲南的專條,如《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元史·地理志》和《水經注》、《山海經》等;四是輯錄成篇,將某書中有關雲南的零散資料輯錄出來,集成專篇,如《資治通鑒》、《元史·本紀》、《明史·本紀》等。《雲南備征志》所彙編之史料大抵以事為主,照錄原文,且所用版本多為善本(如樊綽《雲南志》為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水經注》則從戴震校本節錄),因而,《雲南備征志》為以後雲南修志提供了基本的資料,亦方便了後學。該書一出即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讚譽,被稱為“滇南大典”,“得此一編,要籍粗備,考究滇史者稱便”。
道光《雲南志鈔》八卷,亦為王崧總理雲南通志館時編纂。王崧總纂雲南通志數年,析各省通志而標新,參諸史傳作旁證,廣采案牘、斟酌損益,已成通志稿過半。后王崧辭歸,已成之稿,經過遴選由其學生杜允中註釋后刊刻,收入叢書《樂山集》。收入《樂山集》的《雲南志鈔》,封面刻有“道光雲南志鈔”和“道光九年吉佑堂藏版”字樣,卷首目錄載為八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鹽法志、礦產志,卷三和卷四封建志上下,卷五和卷六邊裔志上下,卷七和卷八土司志上下。《雲南志鈔》雖刊刻而未通行,故傳本絕少,世人知之不多。直至民國初年,秦光玉編《續雲南備征志》時將其收入,始得流傳。孫殿起《叢書目錄拾遺》、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有著錄。雲南大學《雲南史料叢刊》收有徐文德標點本。1995年雲南社會科學院內部出版劉景毛點校本。
《雲南志鈔》書名何以言“鈔”?王崧未說明。按高似孫《史略·史鈔》云:“凡言鈔者,皆擷其英、獵其奇也,可為觀書之法。”《四庫提要·史部·史鈔類》也說,“要其含咀英華,刪除冗贅”,“博取約存,亦資循覽”。蓋王崧《雲南志鈔》系私刻之書,經濟能力有限,不能將所成之通志稿全部刊刻,故刪繁除冗,含咀英華,勒為八卷七志三十萬言,成為一部簡要的雲南通志。《雲南志鈔》具有如下特點:第一、體例嚴謹,既遵循了地方志的體例而又有所創新。全志劃分為地理、建置、鹽法、礦產、封建、邊裔、土司七志,七志均有“序”,概說該志內容;序後設若干類目或條目。類目和條目的設置並不強求劃一,《地理志》、《土司志》按府、州、廳劃分後記述,而《封建志》、《邊裔志》則採用紀事本末體。由於設置合理,體裁應用得當,整個志書顯得層次明晰,結構井然。第二,內容詳實,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具有雲南地方特點的原始史料。如卷七、卷八《土司志》列“世官”、“廢官”兩類,前者記土司世襲“相傳弗墜者”,後者則錄“昔有而今無者”,把元、明至清中葉雲南土司的置廢、世襲情況詳細記錄下來,其中許多資料為此前的雲南通志所未載。民國《新纂雲南通志》的《土司考》,多是未加考訂地抄錄《雲南志鈔》。另外,卷五、卷六《邊裔志》列了“緬甸載記”、“暹羅載記”、“南掌載記”、“越南載記”、“西藏載記”五個類目,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地理等系統地進行了記載。《鹽法志》中有關雲南鹽業章程、井灶的資料,《礦產志》中有關采煉技術的資料也十分珍貴。第三,文字精鍊。《雲南志鈔》系博取通志稿資料刪削而成,又因王氏乃當時“雲南土官中文學著名者”,故整個志書言簡意賅而要事不漏,頗有康海《武功縣誌》之風。阮元評價說:王崧“所著《地理》、《封建》、《邊裔》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遺法,洵為名筆。”此言並非溢美之詞。
當然,應該指出,《雲南志鈔》篇幅短小,所引資料多未注出處,不方便考察索驥;文字簡潔,又間或有語焉不詳者,這是該書存在的不足。後來王崧的學生杜允中為之作注,考稽資料來源,詳明內容缺略,使該書大為增色。
(雲南日報)